1.如何在当代演绎创新诗歌传统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集现代诗歌的成就与一身的基础上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中国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终究以一种新的生命特征重新换发光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根基,它将为中国现代诗歌步入辉煌历史篇章打开新的一页。 诗体前身韵脚诗始发于20世纪30年代初,起初作为新诗的一种创作文体并未受到重视,至2000年初,在诗歌用韵的热潮中,在素颜韵脚诗的发展和影响下,韵脚诗重新受到新生代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并由此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韵脚诗创作的作者,使韵脚诗从最初的创作文体演化成了创作诗派。韵脚诗的形成则是受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影响,它的发展和兴起,素颜韵脚诗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提起素颜韵脚诗,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方文山了。 [1] 方文山自栩为民族主义者,以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为荣,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乱华的年代,回忆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除了创作歌词之外,方文山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 根据他自己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素颜韵脚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它将古体诗歌的韵律融入自身,继承和发扬了那种诗如歌的押韵之美,从而为现代华语诗歌的流传和推广能够再次巧妙地深入人心,也算是颇有功绩。然美中不足之处在于,素颜韵脚诗虽在韵脚方面卓有成效,却仍难在万千受众之间普及和推崇,原因在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一些素颜韵脚诗字句时常过短,字句间切换过于频繁或略显零散,整首诗所要传达的内容读起来有种如空似换的感觉,仿佛飘忽游走于高天云外,很难以寻找到那种超现实的真实感,只有抽空、迷醉、穿越、缥缈的感觉,这也彰显出他的素颜诗体仅仅发于高端而流行于高端人群,如同时下他那受到热捧的歌词一般,却也因此严重阻碍了它流向普通平民阶段的步伐,无形之中遗留了一些现代诗歌常见的弊病和顽疾。 但总的来说,素颜韵脚诗为中国韵脚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承载着现代诗歌与中国韵脚诗的过渡转承的介质,它的力量与价值定将成为中国韵脚诗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素颜韵脚诗后世或将成为韵脚诗的一种形式。 2.如何在当代演绎创新诗歌传统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集现代诗歌的成就与一身的基础上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中国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终究以一种新的生命特征重新换发光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根基,它将为中国现代诗歌步入辉煌历史篇章打开新的一页。 诗体前身 韵脚诗始发于20世纪30年代初,起初作为新诗的一种创作文体并未受到重视,至2000年初,在诗歌用韵的热潮中,在素颜韵脚诗的发展和影响下,韵脚诗重新受到新生代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并由此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韵脚诗创作的作者,使韵脚诗从最初的创作文体演化成了创作诗派。 韵脚诗的形成则是受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影响,它的发展和兴起,素颜韵脚诗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提起素颜韵脚诗,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方文山了。[1] 方文山自栩为民族主义者,以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为荣,他的文字也常回到五胡乱华的年代,回忆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除了创作歌词之外,方文山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 根据他自己的定义,所谓“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素颜韵脚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它将古体诗歌的韵律融入自身,继承和发扬了那种诗如歌的押韵之美,从而为现代华语诗歌的流传和推广能够再次巧妙地深入人心,也算是颇有功绩。然美中不足之处在于,素颜韵脚诗虽在韵脚方面卓有成效,却仍难在万千受众之间普及和推崇,原因在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一些素颜韵脚诗字句时常过短,字句间切换过于频繁或略显零散,整首诗所要传达的内容读起来有种如空似换的感觉,仿佛飘忽游走于高天云外,很难以寻找到那种超现实的真实感,只有抽空、迷醉、穿越、缥缈的感觉,这也彰显出他的素颜诗体仅仅发于高端而流行于高端人群,如同时下他那受到热捧的歌词一般,却也因此严重阻碍了它流向普通平民阶段的步伐,无形之中遗留了一些现代诗歌常见的弊病和顽疾。但总的来说,素颜韵脚诗为中国韵脚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承载着现代诗歌与中国韵脚诗的过渡转承的介质,它的力量与价值定将成为中国韵脚诗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素颜韵脚诗后世或将成为韵脚诗的一种形式。 3.朦胧诗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朦胧诗是写自己的心声,内心世界的想法,外人一般看不懂。原因是不但诗人随意而作,格式凌乱,缺乏中心思想的表达能力。又表现出渺小的思想,当代人缺乏阅读能力,没有心思去猜想作者心理,读者只能是作者自己。 传统诗歌写作广泛,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作者宏伟壮阔、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的作者心情。特有的高贵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这才是一个真才实学的诗人。 推荐阁下网上搜《学作诗歌》《诗歌入门》之类的优秀文章,赶超李杜成为一代大诗人。 4.对新诗与传统诗歌关系的个人见解——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容置疑 对于现代诗歌读者大量流失,传统诗歌复苏现象所引发了一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号称诗国的中国,是新诗还是传统诗歌代表中国诗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今年春天《中华读书报》有一篇大号的记者述评,题目是:“别再把我叫旧诗”——诗坛涌动“新旧交锋》。” 文章指出对上述问题还没人作过系统研究,包括二者的称谓也颇多争议,文章引用李柯先生的话说“新诗旧诗本身的称呼就不对,诗歌不能认新旧来区分”“打个比喻,新诗与传统诗词的关系,就好像油画和中国画的关系、西餐和中餐的关系。难道能把油画就叫做‘新画’把中国画改叫‘旧画’把西餐称‘新餐’把中餐改称‘旧餐’吗?” 文章还引用王国钦先生话:“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华诗词的复兴与大的历史背景有关。 ‘五四’时期胡适所倡导的新诗,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翻译过来的散文化语言形式。”“中国诗歌是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表达方式。” 很显然李、王二位先生都认为传统诗词才代表中国诗歌,而新诗是舶来品。他们还指出了正名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正名。 这个误区不解决,中国诗歌很难进步。”事实是这样吗?正名有必要吗?述评的文章本意是欲引发人们讨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诗歌怎么了?是传统诗词走向繁荣,还是新诗开始衰退?” 只是该报似乎没有发表后继文章,冷清的诗坛一直热闹不起来。 我想把这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重提出来,并发表自己看法,想引起热爱诗歌的朋友重视作深入的探讨。新体诗(新诗),古典格律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的诗体 在“五四”以前,中国诗歌文体,包括格律诗体(绝句、律诗、词、曲)和非格律的古诗体。 “五四”时期兴起中国新诗运动,原来的中国诗歌(包括格律诗和非格律古诗)退位为旧体诗,简称旧诗,这是很自然的,就像格律诗在六朝唐初兴起时被称为“近体词”“今诗”把原先的非格律诗称为“古诗”一样。“五四”以来的“新诗”和“旧诗”的称谓是指诗体,“新诗”,“旧诗”,是根据诗体的产生的年代来称谓,而并不是指诗作。 2002年春天写的七律诗,可以说是新作,说是新写的一首旧体诗或新作的一首旧诗也没有什么不对。新诗不是舶来品,虽然它受世界新诗运动影响,但它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新诗新在哪里?“五四”运动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专制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用现代生活言语——白话来写诗,用新的诗歌形式——自由体诗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对于封建旧文化来说,“新”表现在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思想。 当时中国文化分为两个阵营,写新诗宣传新文化的阵营和守旧的旧文化阵营,当时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攻击新诗是舶来品,把旧文化称为“国粹”是守旧派的理论。中国新诗运动是从突破旧思想旧诗体束缚的背景下诞生的,是在批判旧诗体下成长的,从而忽视了对中国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在割断历史的背景下诞生的新诗有“先天不足症”,而轻视诗歌艺术的那种偏狭空洞的诗歌理论,又长期主导着诗坛,许多探索诗歌艺术的主张和实践都受到压制,中国新诗长期患“理论贫血症”。 中国诗界有个说法:“新诗易写难工。”为什么呢?诗歌的“工”指什么?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诗歌应表现什么?诗歌内容的美学标准是什么?新诗在哪些方面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能力?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是什么?新诗与旧诗的共同点是什么?中国旧体格律诗的存在和发展合理的内涵是什么,弊病是什么?诗歌文体的审美要求是什么?新诗应追求什么形式?中国新诗运动还缺少建立在诗学,中国诗学基础上,联系中国新诗实践的系统而坚实的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新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新诗是旧诗的改造和发展。热爱新诗的作者,不仅要看到新诗新的方面,要说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就应该承认新诗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人。 中国传统诗歌,不仅有格律体诗,还有非格律体诗,象“诗经”“离骚”是中国诗歌的杰作,辞赋体古风体,民歌体中都有许多杰作。但现在,除了一些像“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少数名作外,中国诗歌的非格律体诗这一大块却被中国诗学所忽视。 在今天看来,正是格律化束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以至像王国维叹息的那样,自唐宋以降六百余年间中国诗歌没有多少生气。但我们提提倡新诗体,只是反对过严过死呆板僵化的格律和千篇一律的格律化。 新诗也需要形式,也需要掌握写作规则,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与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诗歌的内容在演讲里在文章里不能表达,而是诗歌作者认为用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能更具感染力。 事实上,一首好诗往往比同样内容的好文章、好演讲更具有影响力,传播的时间和地域也更远,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的生命力,新诗作者们必须研究和掌握诗歌生命力的规律。坚信,诗歌是生活之花,生活需要诗歌;中国新诗成长需要诗歌理论,需要诗学,新诗。 5.《对诗传统文化,创新比传承重要》辩论赛题目,明天就比赛,跪求观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都重要,但是创新更重要。 1. 近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处于传承状态,对创新不重视,导致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生活脱节。 比如我们大陆,对西游记只是不断翻拍,没有对其内涵结合现代社会进行思考;但是星爷的大话西游我们都爱看,也对“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的矛盾统一有了深刻的体会。 另外,对于封神榜之类的鬼神传说,我们只是以其本来面目示人的话,往往容易沦为封建迷信的宣传,但是这样的翻拍层出不穷。 2. 我们传承和创新的目的在于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现生机,发挥出教人礼义廉耻、陶冶情操、醒人警世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读物、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没有创新,传统文化无法发挥出这样的作用。 我们想要让孩子们明白成人的责任与担当,仅仅靠用汉代的仪式给他们举行成人礼是远远不够的。有调查表明,年轻人的参与以其“新鲜、有个性”居多,重视表现“另类”自我,相对忽略背后所承载着的文化底蕴。 3.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审视,而不是一味地传承。 传统文化中对人臣、妇女和孩子的要求和束缚,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无条件的服从,而是在忠诚、互信基础之上的沟通。如果不能从新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稳定关系的需求,则会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厌恶,更别提依靠传统文化来改善社会风气了。 4. 创新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重新审视、引起人们的讨论,有助于纠正缺点和不断进步;而单纯的传承无法做到自我修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去决定哪些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判断哪些需要创新。 固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创新、使其以新鲜的面貌重焕生机,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后者,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重要。 -------- 以上。 另: 如非特殊情况,今后请提前提问。 6.作文传统与创新 的作文人们一提起传统,往往把它看成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 因为它的高度,震慑住了许多攀登者。于是有的徘徊、有的攀登、有的干脆拐了个弯另寻它路。 何谓传统,传统即经过了古人千百年的积累和完善而留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它已经成为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和学习财富。而我们所处的现代又会给我们的后人留下怎样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否可以启迪后人向更新的现代推进?于是另一个关键词--创新,便占据了更主要的位置。 有人说传统是创新的桥梁、纽带;也有人说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它是创新的最大障碍。传统与创新无疑己成为当今人们谈论甚至是争论的焦点。 从艺术自身发展来看,这并非坏事,更何况选择什么、做什么又完全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但从艺术本质来看,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搁置的重要价值;创新是赋予现代人的神圣使命。 石涛早在三百年前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个口号。石涛是顿具开创精神的一代巨擎,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出他独到的艺术魅力,从他的艺术魅力中我们也可以感知他对历史、对时代、甚至对自己极为负责的态度。 尽管我们今天还沿用着他那“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而我们从他一生的作品来看,他又是一个典型的承袭前人的路途而融进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包括他的秉承、见识、交游、经历等等。他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生命的积累,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生可以说我们今天没有哪一位书法家与他相比的。 我们从他“随时代笔墨”甚至精神桎梏的发泄作品里完全看不到那种用今天审美要求的怪异作派。若按今人的要求,石涛应该有理由有目的更有能力去追求一种创新;若按今人的要求,石涛的创新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新。 由此可鉴,我们对今天的创新进程的要求是否快了一点?快了不免容易脱节。再说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书法与绘画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艺术语言。 尽管有书画同源之谎,但本质上至少说它们并不同流,不能简单地把绘画和书法混淆到一起。书法不需要中西合璧:书法不需要洋为中用;书法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 创新,对书法来说它是一个过程,像孩子的孕育、生长过程一样。相反,那些急功近利的创新只会是畸形、怪胎、小儿麻痹。 我一直敬佩那些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他们给我们人类贡献的都是最新技术,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推动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而在他们的工作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很少有前人曾经有过的积累和经验来让他们借鉴,他们才是真正的创新者。 艺术和竞技体育一样,它们都有各自的规律和规则。 就是玩游戏,也同样有基本的游戏规则,否则就无法评判优劣。 书法的审美取向虽然没有既定的标准,但总体以美属中心是不变的。 这种美,不管是秀逸之美、恬静之美、古拙之美、冷峻之美、还是生涩之美,它都有相应的标准或层次。而所有这些,古人都给我们留下诸多可借鉴的丰厚传统。 而我们评判这些不同风格的美也就有了相应的尺度。我无法理解那些所谓具有反叛精神的艺术家,在没有深厚传统和系统理论的支撑下进行所谓创新会有多大的价值和怎样高的层次。 如果你看到他们自圆其说的论调则更加感到无趣和荒唐。 从清代末年开始,我们国家经历了多灾多难,解放以后又遇上了**,艺术创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创伤。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书法热掀起了二十多年,但古老的韵致遭到严重破损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我们的上一辈,甚至我们这一辈人的重要使命恐怕不仅仅是创新和突破,而更重要的是做到承传作用。 如果我们不能把前人的光芒从我们这里顺利穿过去照耀子孙的话,我们就无法面对我们的前辈,更会愧对我们的后人。我想有良知的书法家应该鼓起博大的精神,敢于面对高峰,只有登上高峰才会看到山那边更精彩的世界。 即便到生命的最后仍然没有登上高峰,只要我们能为后来者顺利地登上高峰做一块奠基石那也是非常欣慰的。 7.诗中华文化的灵魂周笃文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答案 1.B 2.C 3.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