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诗经.邶风.新台译文】新筑的高台很鲜明,可是河水却停流。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粗席却不少。 新筑的高台有散落,河水却被沾污了。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是粗糙的草席却不断绝。 鱼网布设想捕鱼,鸿雁见网纷飞去。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却是使人忧惧的安置。 【说明】这是一首讥讽卫宣公筑台的山歌,从《诗·大雅·灵台》中,我们知道周文王筑灵台,从《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亦看到梁惠王筑灵池,齐宣王辟园囿筑雪宫,可见自殷商以来,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建筑一些豪华的标志性建筑以表明自己的政绩。因此卫宣公也不例外,想筑一座新台来表明自己国力的强盛,并炫耀自己的富有。然而却不料这些建筑却是“豆腐渣”工程。歌的第一段是描写新台建成后,本想登台观水,可是水却停流了,也就是说水量大为减少了,登上新台后,却发现许多粗陋的草席裸露在外面。第二段则是描述新台粉落在河边,污染了河水。歌的第三段则是比喻,说明“事与愿违”的道理。 自古以来,凡是这些劳民伤财,不得民心的工程大都如此,人民从心里不满意这样的炫耀,便敷衍了事。这便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邶地的一种风俗,人民不是以直接的对抗来反对统治者,而是采取了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行为方式。这与《北风》一歌略有相同,《北风》是描述人们逃离,本诗之意,则在于人们的消极。这是对卫宣公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 2.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什么意思机中生机变中生变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出自《诗经·邶风·新台》篇。罹:遭,碰上。鸿:雁中最大的一种,俗称天鹅。 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比喻人只见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后的灾祸,据《说苑·正练》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本来是一张为捕鱼而设的网,不料鸿雁竟落在网中;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蝉,不料身后却有一只黄雀想要吃它,可见天地之间万物的道理太奥妙,玄机中还藏有另外的玄机,变幻中又会发生另外的变幻,人的智慧计谋又有什么可仗恃的呢? 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太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太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物欲的贪求,有时偏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的时候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一无所得。当然"智巧何足恃"并不是说人应任凭大自然摆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敌,进而认识掌握事物的变化周期和发展规律。人为万物之灵,每人都有一个能思想的头脑。如果总想欺人愚人,为了一己的名利地位,干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蠢事,其结果终归是愚己自欺自遭祸殃。 3.今天见一对联:荣成燕禧愧无旨酒宴嘉宾/吉协凤飞幸结彩缡成大礼这是结婚的喜联,用了好多诗经的典故,尽我所知帮你解释下,希望对你有用。 “燕喜”本指宴饮喜乐。《诗·小雅·六月》:“ 吉甫 燕喜,既多受祉。” ,这里用了“禧”字,因为《说文》中解释“禧,礼吉也”,用禧字强调这是结婚大礼的喜宴,因为“燕”在诗经中常跟婚嫁有关,如《 诗经·国风·邶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是送女子出嫁,《诗经·邶风·新台》“燕婉之求,遽篨不鲜。”中“燕婉之求”意思是夫妇恩爱欢好。所以这里用“荣成燕禧”就是说很荣幸得成婚姻之喜,特地以喜宴来庆祝。至于“愧无旨酒宴嘉宾”,是反用《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一典故。旨酒是指美酒,感谢诸位来祝贺喜宴,惭愧没有好酒招待贵客,是种客气的说法,待客哪怕用满汉全席,也要照例谦虚一下“招待不周,请多见谅;饭菜一般,大家将就吃点”之类,这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 下联的凤凰还是代指结婚的新人,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后世用“凤凰于飞”喻夫妻相亲相爱。亦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之辞。 而“结缡”是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女子临嫁,母亲给她结上佩巾。语出《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后即以“结缡”指结婚。至于“吉协”“幸”等字跟上联的“荣成”一样,都是些吉祥或谦虚话,表示这对新人的结合是老天帮忙,天合之作,新人有幸有缘,在上天的姻缘撮合下,借这吉祥的日子结为夫妇,希望以后一直美满幸福。 4.形容一个人长的丑用古诗怎么说邶风·新台 《诗经·国风》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词句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 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有泚(cǐ):鲜明的样子。 河:指黄河。弥(mí)弥:水盛大的样子。 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 蘧(qú)篨(chú):不能俯者。古代钟鼓架下兽形的柎,其兽似豕,蹲其后足,以前足据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视。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鲜(xiǎn):少,指年少。一说善。 有洒(cuǐ):高峻的样子。 浼(měi)浼:水盛大的样子。 殄(tiǎn):通“腆”,丰厚,美好。 设:设置。 鸿:蛤蟆。离: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落网。 戚施(yì):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白话译文 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 设好鱼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却是如此丑。 每章三句,每一章最后一句都是讽刺卫宣公的丑态,啦蛤蟆吃天鹅肉,形容人之丑 《国风·邶风·新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民众讽刺卫宣公劫夺儿媳姜氏(宣姜)的诗歌,后世因此而用“新台”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叠咏,每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第三章用比法,表现女主人公新婚生活出现的反差。三章各后两句均以理想和现实的相悖,构成异常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女主人公郁积已久的怨愤之情。 这首诗歌是卫人所作,目的在于讽刺卫宣公违背天伦,在黄河边上筑造新台,截娶儿媳。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卫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毛诗序》谓:“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遵从其说。 5.诗经中采用兴的艺术手法触物以起情,常用来起兴的自然事物有那些《诗经》中“比”法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 最先给“比”作注释的是东汉章帝时的大司农郑众。他说:“比者,比方于物也。” 这大体是对的。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①这便将内容与形式混为一谈了。钟嵘说“因物喻志,比也”②朱熹说“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 (3)《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类,扬言以切事者。” “故比者,附也。”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说所谓比就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对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种发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是用浅易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尽管也嫌笼统,但毕竟说明了比的表现手法是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的。 如《周南·盆斯》 “螽斯羽,洗洗兮,宜尔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3373166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用对螽斯的赞歌,祝福子孙昌盛,取其繁殖能力强和聚集不散的特点。 这首诗的内容,在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少生孩子的今天,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从写法上看,它吟咏的表面对象是蝗虫,而被比的真正对象却是人,即用“彼物”来比喻“此物”。 并且为了使本体更加鲜明、突出、喻体用了夸大的形象。这个“比”法的特点就是以物代人,既关系立意构思,也属于表现手法。 所以,朱熹把《周南·盆斯》三章视为《诗经》中“比”法的典型法式,并且还强调指出:“后凡言比者仿此”。如《郊风·谷风》用“采药采菲,无以**”(采收萝卜芥菜却不要底下的根)来说明不该有了新欢就不念旧恩。 有的突出事物的某些特性,如《邺风·终风》用“终风且暴”(整日价刮着猛烈的大风)来形容丈夫的凶暴。有的描写事物的性状,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一口气用了六个比喻:“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蟠挤,齿如孤犀,蜂首蛾眉”(手指象茅草的新芽柔软嫩细,皮肤象凝冻的膏脂光滑润腻,颈子象天牛的幼虫白白长长,牙齿象瓜的子儿洁白整齐,蝉儿似的方额下更有两道弯弯的蛾眉)。 有的是反面设喻,如《邺风·柏舟》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来形容不能任人摆布的态度。 有的拟物,如《硕鼠》把贪婪的剥削者写成餐食的大老鼠。 从比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说,〈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明喻,即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语:“比者,比方于物。 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凡有喻词的比喻都是明喻。 如《卫风·硕人》中接用了五个比喻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犀,其蛾眉……”这五个比喻都是明喻,诗人选择了五个贴切,新颖、生动的印象。又如《卫风·伯兮》写思妇怀念征夫,第二章只用了一个明喻,就把她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表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用散乱的蓬头比喻女人的头发,说明这个女人好久不梳洗了。这个比喻抓住了事物的关键部位而突出其特征,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之苦和慵懒的神态。 《小雅·斯干》描写宫室的建筑,接连用了四句明喻:如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宫室建筑本来是静物,诗人用动物作比喻来形容,刻画了他的庄严,美观。 隐喻,也称暗喻。 它没有“如,像”一类的喻词,同时出现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如:《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第一章的“如组”、“如舞”是明喻,诗的一开始,就极写“叔”御术“之娴熟高超。 “如组”、“如舞”言其动作和谐和中节,是形象化的比拟,也有“夸其事而饰其能”的意味;第二章的“雁行”句意为“两旁马而像雁行”,没有出现比喻词,就是隐喻。又如:《诗经》这部经典中,屡次出现水被诗人用来做为隐喻以寄托出嫁思家的情怀,如《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彼诸姬,聊与之谋。” 或是用水来比喻陪伴之意,如《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配玉之傩”,或是用水来比喻愿望难达之意,如《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或是用水来比喻世之清浊,如《诗经·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或是用水来比喻忧愁之意,如《诗经·谷风之什·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在《诗经》里,有不少这样的句式;前两句写喻体,后两句写本体,有人称为“对喻”,其实也是隐喻。如《卫风·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