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山中阅读答案

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悲伤、悲痛”,拟人,用长江悲伤的停滞,来表达自己不能归家的悲伤,生动、形象、传神.(2)最后两句从内容上看是写景,题干问的是“在抒情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分析景和情的关系.这里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其中一个就可给分).再结合诗句分析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情感.答案:(1)“悲伤、悲痛”,拟人,用长江悲伤的停滞,来表达自己不能归家的悲伤,生动、形象、传神.(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其中一个就可给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诗人借晚秋的秋风和纷飞的黄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伤和对家乡的思念.参考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

小题1:试题分析:可从诗句中找出景物及描述性的词语,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长江悲”为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悲”融入到对“长江”的描述中;“高风”“黄叶”为深秋景色,以秋的凄凉意象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烘托诗人“悲”的心情,故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思念悲凉的心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小题2:试题分析:可结合着关键词,运用联想和形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长江悲”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伤;“万里”道出了路途遥远;“念将归”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高风”“黄叶”以深秋凄凉的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凄凉,由此可联想到诗人漂泊天涯、孤寂凄凉的旅愁归思。

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选项A、B、C理解正确.D项中,此诗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结合“山中相送罢”可知此诗着墨于诗中人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不是写送别过程.故选:D.(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是虚写,不是虚实结合.故选:C.答案:(1)D.(2)C.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4.山中问答古诗答案

《山中问答》作者:李白 (唐代)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译文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赏析这是一首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5.山中问答古诗答案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唐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赏析

这是一首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6.唐诗:山中问答这首诗怎么读

《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3]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3]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3]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