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兴也。桃,木名、华红,实可食。夭夭,少好之貌。灼灼,华之盛也。木少则华盛。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妇人谓嫁曰归。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兴也。蕡,实之盛也。家室,犹室家也。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兴也。蓁蓁,叶之盛也。家人,一家之人也。 朱熹注 【题解】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①:蕡,音焚,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 1、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则‘男女以正’谓男未三十女未二十也。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2、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于,往也。”《说文》曰:“子,人以为称。”《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郑笺云:“之子,是子也。御,迎也。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桃之夭夭 3、宜:和顺、亲善。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此句指善处室家和家人。“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说文》:“宜,所安也。”《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妇之道,故兼言室家。”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 4、蕡(fén坟):肥大。有蕡即蕡蕡。蓁蓁(音:真):叶子茂密的样子。蓁(zhēn真):叶子茂盛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毛传云:“蕡,实貌。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又云:“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枒,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古朴美艳 2.诗名里带桃夭字的诗词有哪些1、《桃夭》 先秦·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2、《清平乐·桃夭杏好》 宋·毛滂 桃夭杏好。似个人人好。淡抹胭脂眉不扫。笑里知春占了。此情没个人知。 3、《毛诗·桃夭》 宋·陈普 一树夭夭灼灼华,满前万善意无涯。春风比屋宜家子,谁识枢机在一家。 4、《玲珑四犯·秾李夭桃》 宋·周邦彦 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自别河阳,长负露房烟脸。憔悴鬓点。 5、《咏夭桃》 隋·孔绍安 结叶还临影,飞香欲遍空。不意馀花落,翻沉露井中。 6、《蝶恋花·秾艳夭桃春信漏》 宋·王安中 娇红看小桃。 秾艳夭桃春信漏。弄粉飘香,枫叶飞丹后。酒入冰。 7、《浣溪沙·艳杏夭桃两行排》 宋·辛弃疾 艳杏夭桃两行排。莫携歌舞去相催。次第未堪供醉眼,去年栽。春意才从。 8、《应天长·夭桃弄粉》 宋·杨泽民 夭桃弄粉,繁杏透香,依然旧日颜色。奈彼妒花风雨,边阴过寒食。金钗。 9、《夭桃诗》 铅华久御向人间,欲舍铅华更惨颜。纵有青丘吟夜月,无因重照旧云鬟。 10、《踏莎行·临水夭桃》 宋·黄庭坚 临水夭桃,倚墙繁李。长杨风掉青骢尾。尊中有酒且酬春,更寻何处无愁。 3.诗经“桃夭”的拼音桃夭:【táo yāo】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艺术特色: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 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词条标签: 。 4.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编辑本段]《诗经·周南·桃夭》《桃夭》毛诗序:《桃夭》,后宫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墼民也.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断.【原文】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①夭夭:茂盛的样子.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译文】茂盛桃树嫩枝桠,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茂盛桃树嫩枝桠,桃子结的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茂盛桃树嫩枝桠,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全家.。 5.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节诗的熟语人们常说的“桃花运”,源出于此诗.《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据说辛亥革命以后,一些乡村里举行婚礼时,还“歌《桃夭》三章”,可见这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至今不少地方婚庆时也要唱赞美歌,内容大体与《桃夭》相同.笔者在广州市看到一些婚庆人家贴着“之子于归”的横联,也是取意于《桃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