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诗词中的地理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夜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2.有哪些宋词中涉及到地理方面的知识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温带大陆性天气 2、“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3、“南枝向热北枝冷,一种东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 6、“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 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9、“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回”(《长歌行》) ——水循环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 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1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 1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腐蚀作用 15、“君问回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1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远看一千河”(**《送瘟神》)——地球自转 18."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在高空,由于间隔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躲高原),由于空气淡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由于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里面不尽是宋词,希望对你有用!!!!。 3.有哪些诗词中的地理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夜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4.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根据诗词回答第3~4题):西江月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青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青稞和小麦,所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是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根据题意. 故选:C. 5.《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地理常识,你知道多少《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 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1、诗与天气、气候知识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解析: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一一 (宋、陆游) 解析: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一 (唐、刘禹锡) 解析: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 (唐、岑参) 解析: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析: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一 (唐、岑参) 解析: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受字数限制,待续。 6.唐诗宋词中的自然,物候,地理,政治,历史,音乐《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末马蹄。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还有杜甫的《石壕吏》安史之乱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7.唐诗中的地理概念你提到的都是岑参的边塞诗,这里不能算作是夸张。 首先,因为写边塞诗的诗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情况就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去过边塞,但是某种特定背景下他们具有创作边塞诗的冲动,于是可能会沿用那些知名的边塞诗中的地名,此时这些地名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例如:“燕然”、“玉门关”、“阳关”、“楼兰‘等等。 岑参是有过边塞经历的,他主要呆地方在陇右以西、葱岭一带。 其次,地名很可能会出现讹误,古代叫这个,如今不一定还这么叫。 读诗有这种疑问精神很好 8.地理学中的诗词谚语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 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9.李白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江西省庐山 15.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 16.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7.清.乐钧《一翦梅》中的“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18.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藏自治区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19.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 20.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自然旅游风景区:黄山 22.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2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形象地说明了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24. 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