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叶圣陶幼儿诗歌的艺术风格

1.叶圣陶作品的艺术特色

辛亥革命以后,叶圣陶开始当小学教师。

从这时到“五四”以前,他以圣陶、叶甸、叶允倩为笔名,在上海的《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上 ,发表多篇文言小说。1919年到1924年,是叶圣陶以“五四”为中心的早期创作阶段。

“五四”过后,他又在北京、杭州、福州等地短期任教,1923年全家迁居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同时在一些学校兼课。这一时期,叶圣陶常用的名字有叶绍钧、圣陶、郢、郢生、秉承等。

他的创作力惊人的旺盛,成果也极为丰硕。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在某些领域内对新文学的成长发展,起了开创、推动的作用。

他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他在本时期共写了五十多个短篇,分别收入《隔膜》、《火灾》、《线下》三个集子。

写了二十八篇童话,1923年印行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集,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译者的话》)。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叶圣陶是发起人之一,后来又成为其骨干成员和创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

他强调文学必须反映人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被压迫损害者;他的创作集中地、充分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血与泪”的文学宗旨。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

在他写的近百个短篇中,与教育有关的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构成了叶圣陶创作的独特领域――教育文学。

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对封建教育有一个清醒、透彻的认识,对衰朽没落的旧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还表现在以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少年儿童悲惨不幸的遭遇和他们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难。

喊出了被束缚、禁锢在封建教育下儿童的心声和愿望,要求全社会尊重儿童、关心儿童、同情儿童、了解儿童,使他们获得发展天性的自由,这是叶圣陶民主主义教育文学另一个重要表现。反映妇女的人生,是叶圣陶“为人生”文艺观的另一个体现。

首先,叶圣陶以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女子应是一个‘人’的观念出发,对封建道德践踏、糟蹋女子人格,不把女子当作人的罪恶行经,加以严厉地谴责抗议,对旧社会妇女非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怜悯。其次,叶圣陶早期创作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女性,她们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涤荡和冲击,已经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下开始有所觉醒。

再次,通过对妇女人生的描写,显示了叶圣陶进步的婚姻观。综观叶圣陶早期创作,可以清楚看出,他深受个性解放、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并以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通过对儿童、妇女、小市民形形色色人生的描绘,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生活,比较全面深刻地解剖了北洋军阀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丑恶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他的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一致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从总的倾向看,叶圣陶“五四”前后的创作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正确地指出自己所描写的那些丑恶现象产生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而错误地以为,它们只是一些“附生物”,只要实现爱和美,这些附生物就会清除掉。改良主义的影响,不能不削弱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损害人物形象。

在早期创作中,叶圣陶揭露批判封建社会是深刻的,刻画受蹂躏遭迫害的小人物是成功的,但却能塑造出敢于挺身而出反抗旧社会、具有时代特点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

他写了二十个短篇,分别收入小说集《城中》、《未厌集》和散文小说合集《脚步集》中。1928年,《教育杂志》连载长篇小说《倪焕之》,次年单行本问世,引起了文坛的瞩目。

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文,其中少部分收入《脚步集》,此外还有新诗,都未入集。叶圣陶本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

最显著的,就是以饱满浓郁的政治热情,迅速直接地描绘革命斗争的壮烈图景,歌颂群众运动的宏伟场面。这就使他本时期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精神。

从内容上说,反帝的主题进入了他的创作领域,由前一阶段单纯的反封建而转变为以表现反帝反封建为主的民主革命运动。从形式上说,五卅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自觉地拿起了战斗的匕首一一杂文这个武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本时期叶圣陶还继承了早期创作的传统,继续以教育、妇女和小市民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茅盾誉为“杠鼎”之作的《倪焕之》是新文学史上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名著。

1930年,叶圣陶辞去了商务印书馆的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三十年代初,叶圣陶因斗争需要,未参加左联,但与鲁迅、茅盾、冯雪峰等左翼作家过从甚密,与党组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八·一三”战争爆发,开明书店被焚,随即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全家辗转在重庆、乐山、。

2.儿童诗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儿童诗歌的特点如下:

第一,情感饱满。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歌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想象丰富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

第三,构思新巧。

儿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第四,语言童趣。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第五,意境优美。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歌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

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而有意境。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第二,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在诗里,将一切如实说来,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是白描,朴素自然。而这种语言又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第三,是平淡与豪放。这是指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由于诗歌的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他的田园诗显现出来的是闲散冲淡,而一些咏史等诗却是豪放有力。

陶渊明的诗既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又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也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