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过分水岭

1.古诗《过分水岭》的意思是什么

1、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原文

2、原文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3、注释

⑴分水岭: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

⑵潺湲:指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和声音。

3、作者简介

温庭筠(812年~866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入山三日得同行”“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溪水和自己同行、与自己话别,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情.(2)本题考查炼字,作答时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选择“同意”可以,“不同意”也行,关键表明观点后的分析.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具体分析时,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有“似”和“却”两个字的表达效果的比较.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溪水当作同行三日的友伴,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有比较即可得分)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有比较即可得分)参考译文: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赏析: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3.古诗过分水岭中的得的读音

得,这里读音是 dé

过分水岭

唐代: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译文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注释

⑴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这里是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

⑵岭头:山头。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

⑶潺湲(chán yuán):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 1 )拟人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

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 2 )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

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

(有比较即可得分。)②同意。

在“人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

(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5.《过分水岭》的全诗拼音是什么

guò fèn shuǐ lǐng

过分水岭

wēn tíng yún【táng】

温庭筠【唐】

xī shuǐ wú qíng sì yǒu qíng ,

溪 水 无 情 似 有 情,

rù shān sān rì dé tóng háng 。

入 山 三 日 得 同 行。

lǐng tóu biàn shì fēn tóu chù ,

岭 头 便 是 分 头 处,

xī bié chán yuán yī yè shēng 。

惜 别 潺 湲 一 夜 。

译文: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