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古典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请举例子 最好有分析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歌主题两种理解:

第一种: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

第二种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结合诗歌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400字)或多义性的理解

一、前言 今天,当人类进入光怪陆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伟大的21世界时,驻足观望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色生鲜、意味隽永、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画卷。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

现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生成因素及对现代文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认识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一)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诗歌意境美的论述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的极致是什么?对此中国历代文人学者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如“宏斯三义(诗的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诗品序》,如“(诗)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诗家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如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意于言外,然后至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浪沧诗话·诗辨》,“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王世贞《艺苑卮言》等等。我们说诗味无极,韵外之致,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专诣为境等等,包括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是指诗歌创造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

“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1〕,中国古代诗歌创造出的诗歌意境美是异彩纷呈的,或体现为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的优美意境,或呈现为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慷慨的崇高壮阔美。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优美和崇高(壮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两个基本的形态。

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体现为优美;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悲慨体现为崇高壮美。具有优美形态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崇高壮美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中的突破统一,两者形态不同,殊路同归,追求终极的天人合一,自在人生的永恒境界美。

1、优美的诗歌意境 1)冲淡平和美 冲淡平和美,主要是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汤式的“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

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

2)清明秀丽美 清明秀丽美,主要是指以南北朝大小谢(谢灵运,谢脁)、王维、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

3)典雅含蓄美 典雅含蓄美,多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乐府《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一团银,夜久更澜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刘长卿“。

3.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有哪些,能举例分析吗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长袁行霈撰写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就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进行了阐述。

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有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

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

宣示义,是一切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共有的;启示义,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作品中更丰富。所谓诗的多义性,就是说诗歌除了宣示义之外,还具有种种的启示义。

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的有无。一个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

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最密切,双关义的两个意义之中的一个就属于宣示义。情韵义是附着在宣示义之上的各种诗的感情和韵味,它不能离开宣示义单独存在。

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之中。深层义可以含蓄在词语之中,但多半含蓄在全句或全篇之中。

言外义既不在词语之中,也不在句子之中,而是在字句的空档里,即所谓字里行间的“行间。它虽然未诉诸语言,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

《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双关义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

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以丝绸的“丝”相关思念的“思”等。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

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就是情韵义。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

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往往难以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

“凭栏”、“倚栏”意思是依靠着栏杆,但是诗词中用“凭栏”、“倚栏”却有多种意思,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悲愤慷慨。“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

但它在诗词中另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 诗歌语言的情韵是由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报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

象征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是很常见的。它有两个特点: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的意义;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公认的象征义。

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提到“东篱”,就让人想起那种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除了公认的象征义,还有属于个人的象征义,这是诗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个人的象征义如果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转化为公式认的象征义。

公认的象征义的建立依赖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象征习惯。 深层义隐藏于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

深层义在几类诗里比较丰富:第一类是感情深沉迂回、含蓄不露的。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第二类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深意。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类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如杜甫的《江亭》: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未归得,排闷强裁诗。 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涵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

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

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义的诗歌,状物而不滞于物,引导读者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它总是让人读后还要思索一下,寻一寻余味。在寻思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遂得到艺术欣赏的满足。

4.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向的意蕴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

5.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多义性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主题鉴赏 --------------------------------------------------------------------------------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因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

任何一个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总是企图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认识、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给读者,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作为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能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主题鉴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 文学作品是一个包含各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主题是由这些要素来共同体现的,所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不能只抓住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行为、人物的片言只语就加以引申、归纳就得出主题,而应该整体把握,深刻领会作家所赋予形象的思想意义以及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诗前的小序我们了解到这是作者一段真实的遭遇。在聆听琵琶女动人的演奏之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的身世结合起来,有了深刻的漂泊、沦落之感,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自己的感慨,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

作品既展现了琵琶女演奏的绝妙如神的音乐形象,也描述了琵琶女悲惨的人生遭遇,通过琵琶女的身世联及自己的人生遭遇。那么这首诗的主题应该如何把握呢?显然,我们不能仅仅抓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音乐形象,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作者在歌颂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也不能只根据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梦啼妆泪红阑干”的身世,就将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慨叹琵琶女命运的悲惨。从作品的整体来看,音乐的描写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也衬托了琵琶女命运的悲惨,对她给予无限的同情;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则是为了反映自己的不幸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神来之笔,使读者毫无突兀之感,是顺理成章的得出的结论。所以,作者对瑟琶女悲惨的身世、命运和作者自己被贬官谪居的抑郁心理的描绘,目的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主题可以多层次设置,可以隐含在作品的深处,绝对不能没有,但允许作品主题的多角度安排。 二、认识背景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化,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

鉴赏作品主题既要分析作品的显在形象,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想一想社会生活怎样被反映进作品中,时代精神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把作品内容和时代精神、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在把握作品主题时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高尔基的《海燕》写“海燕”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先看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高尔基于1901年2月离开家乡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城,前往彼得堡参加作协特别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纪念解放农奴40周年而举行的。接着,他参加了彼得堡的喀山大学学生抗议沙皇政府的游行。

军警对游行进行了残酷镇压。由高尔基发起,部分作家和社会名流联名上书沙皇,抗议这次暴行。

3月,他回到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将这一个月的所见所闻,怀着满腔的激奋,写成了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仅是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

当时高尔基把这篇小说先寄给《信使报》,书报检查官在审查后禁止发表。之后高尔基又把它寄给《生活》杂志,又被当局禁止。

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海燕》却被单独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生活》杂志也因此而被当局查封。

认识了这一背景,作品的主题就变得非常容易把握:作者通过热情歌颂海燕乐观坚定的革命精神,预示了暴风雨(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即将来临并且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高尔基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即使是历史、神话题材的作品,它们的主题也往往具有现实意义。要理解这些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不仅要注意分析作品所描写的历史时代和神话内蕴,还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

郭沫若的《屈原》,写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剧本展现的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抗敌爱国路线和以南后郑袖为代表的投敌卖国路线的斗争。如果读者对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历史稍有了解,就会知道,这部戏是在反映抗战时期抗日爱国和投降卖国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

该剧借屈原之口对投降派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深刻地揭露了投降派卖国求荣的罪行,歌颂了革命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激励广大人民把抗战爱国的正义斗争进行到底。分析古代作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