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农历节日的诗句有哪些1·新年: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挑换旧符。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端午: 竞渡曲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3·七夕:秋夕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行香子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3·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踏莎行辛弃疾 夜月楼台,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4·中秋: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清明: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古人描写农历正月初一的诗句有哪些王安石《元日》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己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3.描写节日的古诗有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4.有什么关于过年的古诗1.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3.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4.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拓展: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 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 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 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 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 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 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 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 子注》若干篇。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爆竹:鞭炮。 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诗、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春节的习惯,大抵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人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 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 5.描写过年的古诗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6.关于春节的古诗关于春节的古诗: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除夜宿石头驿 唐代: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3.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拓展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7.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8.描写冬至节的诗句有哪些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面墙之士1 唐诗宋词话冬至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夜》(唐)白居易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唐)韦应物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唐)杜牧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冬至后招于秀才》(唐)王建日近山红暖气新,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3623735一阳先入御沟春。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唐)皎然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渚芳迎气早,山翠向晴多。推往知时训,书祥辨政和。从公惜日短,留赏夜如何。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唐)孟浩然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余亦幽栖者 9.春节的诗句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10.农历腊月二十三,四小年 关于小年的诗词有哪1. 《雨夜南堂独坐》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老夫眼暗牙齿疏,七十未满六十余。 故人欲尽谁与娱?独坐默诵小年书。 北风日夜吹雨急,空村泥深屋茆湿。 凤皇览德乃下集,可怜飞萤常熠熠! 2.《鹊桥仙 自寿二首》 年代:宋 作者: 刘辰翁 轻风澹月,年年去路。谁识小年初度。桥边曾弄碧莲花,悄不记、人间今古。吹箫江上,沾衣微露。依约凌波曾步。寒机何意待人归,但寂历、小窗斜雨。 3.《旅舍偶题》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野店山桥策蹇驴,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颜几岁已辞镜,胎发今朝还入梳。 小瓮漫营秋社酒,断编闲理小年书。 白云可笑犹多事,常向人间耐卷舒。 4.《冬夜读书》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发疏。 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 圣贤亲见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颓垣君勿笑,更阑弦诵满吾庐。 5.《古寺老松》 年代:唐 作者: 齐己 百岁禅师说,先师指此松。小年行道绕,早见偃枝重。 月槛移孤影,秋亭卓一峰。终当因夜电,拏攫从云龙。 6.《观项信水墨》 年代:唐 作者: 方干 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倚云孤桧知无朽, 挂壁高泉似有声。转扇惊波连岸动,回灯落日向山明。 小年师祖过今祖,异域应传项信名。 7.《使东川·汉江上笛》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 8.《遣行十首》 年代:唐 作者: 元稹 惨切风雨夕,沉吟离别情。燕辞前日社,蝉是每年声。 暗泪深相感,危心亦自惊。不如元不识,俱作路人行。 十五年前事,恓惶无限情。病僮更借出,羸马共驰声。 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小年辛苦学,求得苦辛行。 徙倚檐宇下,思量去住情。暗萤穿竹见,斜雨隔窗声。 就枕回转数,闻鸡撩乱惊。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已怆朋交别,复怀儿女情。相兄亦相旧,同病又同声。 白发年年剩,秋蓬处处惊。不堪身渐老,频送异乡行。 塞上风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 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暮欲歌吹乐,暗冲泥水情。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 犬吠穿篱出,鸥眠起水惊。愁君明月夜,独自入山行。 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八年身世梦,一种水风声。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更悲西塞别,终夜绕池行。 褒县驿前境,曲江池上情。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钟声。 云水兴方远,风波心已惊。可怜皆老大,不得自由行。 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猿声芦管调,羌笛竹鸡声。 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桥兼麋鹿蹋,山应鼓鼙声。 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怜君闲闷极,只傍白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