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苕之华》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经·小雅——《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注释】: 饥民描述荒年饥馑,人民困顿的情况。 苕(音条):植物名。即凌霄花。藤本,蔓生,花盛为黄色。 黄:蔫黄。比喻人生潦倒。 其叶青青:指花落,叶盛。比喻好景不长。 牂(音脏)羊坟首:母羊大头,指瘦瘠。比喻人的穷困。 三星在罶:参星映在罶中。指笼中无鱼。鲜:寡;少。 下面是【赏析】: 《苕之华》描写灾荒年代人吃人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人们“不知无生”的内心痛苦。诗以凌霄的花叶反衬的萧索,所谓“物自盛而人自衰”,又特别善于选取典型事物概括生活,“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水中无食,因此鱼不可见,陆上无草,因此“牂羊坟首”。时进而衬托人的生活“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连人吃人都无法可饱,表现饥馑的严重,可谓力透纸背。 2.《诗经》 苕之华 这首诗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品赏析《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 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从诗本身看,所写只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 《易林·中孚之讼》说:“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 这是齐诗的理解,较《毛诗序》的说法直截了当,符合诗的本义,没有毛诗序附加的臆测(即所谓“闵时”、“闵周室之将亡”云云)。至于作者,也很难说是“大夫”,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却难以为生。 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 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大,原本以人为贵,诗中却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表达出悲痛、愤极的感情。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如同清代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 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唯有朱熹的解释最合诗义,他说:“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 (《诗集传》)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这里列举这两样事物,清代王照圆分析说:“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 (《诗说》)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原本就已惨绝人寰,可是这首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读者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饥饿已久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 诗中这样说,令读者感到十分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令读者怵目惊心。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 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 并自注说:“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 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因此,这首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1]。 3.诗经苕之华注音小雅·苕之华xiǎo yǎ ·tiáo zhī huá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tiáo zhī huá ,yún qí huáng yǐ 。xīn zhī yōu yǐ ,wéi qí shāng yǐ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tiáo zhī huá ,qí yè qīng qīng 。 zhī wǒ rú cǐ ,bú rú wú shēng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zāng yáng fén shǒu ,sān xīng zài liǔ 。 rén kě yǐ shí ,xiān kě yǐ bǎo 。 4.诗经·小雅棠棣的花儿,花蒂都有光彩。 如今一般的人,谁象兄弟相待。死丧的威胁,兄弟最是关心。 众人聚在原野,兄弟往来相寻。鹡鸰困在陆地,兄弟赶来救难。 往往有些良朋,相赠只有长叹。兄弟在家相争,同心抵抗外侮。 往往有些良朋,长期没有帮助。乱事平定之后,日子过得安宁。 这时虽有兄弟,又不如朋友相亲。陈列竹碗木碗,饮宴心足意满。 兄弟今日团聚,互相亲热温暖。夫妻父子相亲,就象琴瑟谐调。 兄弟今日团聚,永远快乐相好。“使你全家相安,妻子都能快乐。” 好好体会力行,这话真是不错!参考资料:余冠英·《诗经选》补充回答:这是一首贵族宴请兄弟、赞美兄弟和睦骨肉情深的诗歌。 诗中以棠棣比喻兄弟,成为常用典故。 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后世以花萼,棠棣,脊鴒,孔怀比兄弟之情,都是从此诗中取意。注释:棠棣:棠棣又称郁李或者六月樱,开白色或粉红色花,果实比李小,可食用,蔷薇科李属。 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常棣的花比兄弟,或许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联想。 华:花。鄂不:花蒂。 “鄂”字《说文》引作“萼”。“不”字在甲骨文是花蒂的象形。 韡韡(音伟):鲜明貌,一作盛貌。不:语助词。 威:畏。孔怀:孔,最、很。 最为思念关怀。原隰(音习):原,原野。 隰,洼地。裒(音?g)聚:聚集。 聚于原野似指战争一类的事。 《集传》:“裒,聚也……至于积尸裒聚于原野之间,亦惟兄弟为相求也。” 一说“裒”读为“踣”(薄bó),毙。襃令(音剖令):襃:聚土成堆。 脊令(音急领):水鸟名,通常叫“鹡鸰”。头黑额白,背黑腹白,尾长。 每:虽。犹言时常。 况:就是“贶”,赐给。以上两句是说当危难的时候往往有些良朋只能为之长叹,而不能像兄弟奔赴援助。 永:长久。兄弟阋(音戏)于墙:阋(细xì):相争,兄弟在家里争吵。 御:抵抗。务:侮。 A:终久。戎:帮助。 虽:发语词,通“惟”。友:朋友、友人。 生:发语词。犹如反问。 傧尔笾豆:傧:陈列。笾(音边)豆:祭祀或宴享时用来盛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好合:相亲相爱。 翕(音西):和顺,作聚合理解。湛:深厚。 宜:和顺。帑(音奴):通“孥”,子女,儿女。 傧:陈设。饫(音裕):满足、饱,指家宴劝人痛饮。 孺:相亲。究:深思。 言用心体会上面两句话的道理。图:考虑。 言努力做到。??(音胆):诚然;信、确实。 其:指宜室家,乐妻帑。然、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