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海子诗歌的影响

1.海子的诗歌产生了哪些影响

海子在歌唱生命的激情和生命短暂的辉煌的同时,也看到了生命在黑暗中必然遭遇的阻力和这种阻力导致的生命痛苦。

因此,我们可以在诗中感受到诗人敏感而紧张的心灵,感受到诗人怎样带着痛苦的心灵抵达冥想的深处,在那里思考人类和诗歌的处境和归宿;而他的卧轨自杀更向世人昭示了陷于无法摆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的诗人如何书写生命和诗的极致定义,或许,海子悲剧的死的仪典意义就在于:人类的诗或者生命,都走到了穷途末路的极限。 诗人在世时没有公开结集出版的诗集,在他去世后,则有长诗《土地》(1990)、《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诗》(1995)和《海子诗全编》(1997)等相继问世,对九十年代的中国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海子的诗》荣获了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

2.海子诗歌的现实意义

海子的出现代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一个神话,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

[1]他忧郁而多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与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一直以来,评论家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角,对海子的诗歌进行一次有效的解读。

但是很可惜,这种试图似乎业已失败了。事实相当明显,因为迄今为止,公众并没有看到相应的令人信服的阐释与结论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解读海子,如同解读魔咒。在海子之死仍然充满迷幻色彩的情况下,这种论断并无不确。

考虑到既然对海子进行“高空作业”般的理论肢解已经破产,离开文本本身所作的牵强附会的文化诠释开始支离破碎,所以,本文打算另辟出路,依托于兰色姆的文学本体论,即以“把作品本身作为文学的本体,把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和自足的客体”[2](P106)的观点为理论背景,有所忽略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力图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中心,描绘出海子诗歌的一些最为基本与特别明晰的语言特色,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策略,揭示出相关具有真实力度的美学意义。 一 在文学本体论中,“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3](P31)以兰色姆为代表的新批评派,立足于西方文化的语境,他们所强调的,与本文所即将涉及的语言特色,在具体所指上的确存有差异;但二者在相当程度上的契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文学本体论在此被借用的意义只是为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提供一种外在的理论支撑,这是需要予以明确的。

押韵手法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并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以至于批评家对此往往极力忽略。这应当情有可原。

虽然押韵在全诗的分布状况,其实是极为复杂的。它有两套系统。

一套系统是由“喂马,劈柴”开始,经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全诗末尾一句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这套押韵系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响。

当然,严格地说,这套押韵系统并不传统。因为各行字数并不相等。

这也罢了。而按照惯例,押韵也不应当由一个小节中的第三、四句承担。

此外,这个韵脚也没有在全诗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呼应。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海子的创新,即押韵中的押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就外部意义而言,可以视作这套押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内部意义的探究与分析,十分显然,“面朝大海”与 “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也是存在押韵关系的。这套押韵系统以日常生活的画面的精心描绘,揭示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

另一套系统则比较简单。由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开始,到“愿有情人皆成眷属”结束。

这套系统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二小节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承继,又是第三小节倒数第二句的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先声。重要意义自不待言。

它所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与博爱的胸怀,舍弃小我而成全大众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格。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重复是相当常见的。

这既表现为语句之间的重复,有可以坐实为单个语词的叠加。前者是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它在全诗范围内出现了两次,虽然各自的情感色彩与语义范围大不相同。

一处是在第一小节最后一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另外一处是在全诗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由对世俗幸福生活的向往到遗世独立的自傲孤独的心灵路程。

单个语词的叠加就更加普遍了。对于一首仅仅14行的诗歌来说,“幸福”这个词语总共出现了4次,广泛分布于全诗的三节、四行。

重复的频率如此之大、之多,是有必要细究一番的。第一个“幸福”是指抒情主人公对俗世幸福的理解与向往;第二、三个“幸福”是指抒情主人公所能够理解的幸福内涵;第四个“幸福”是指陌生人即与抒情主人公所不熟悉的尘世生活中的人们所认为的关于幸福的全部要义。

由四个“幸福”重复出现所带来的诗学意义是证实了“所指”与“能指”的巨大差异。 就纯粹的语言风格而言,海子善于对语言规范的把握与具体字词的精雕细琢。

但是这种精雕细琢是出自某种内心自然态势,而不是其它,与包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内的随意与牵强相去甚远。在这里,我把内心自然态势界定为一种潜意识的追求臻于美学意义极端的自发心理倾向。

这种自发心理倾向作用于诗歌语言,显得舒展而流畅。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海子的语言明净而单纯,不搀杂任何异质与异样,有某种纯洁心灵与引人向上的劝导性质。

这种表达效果是建立在语言本身的规范及其与俗世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的。海子习惯于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口,通过“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及“粮食”与“蔬菜”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动作、行为与意象,酝酿某种亲和力与诗性哲学的存在。

这种意图是自然、简单而流畅的,不带。

3.顾城和海子那个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大一点

海子并不在朦胧诗人之列,他们的诗不一样,海子的诗并不是以蒙胧为特点的,但是作为诗人,他们有同样的思想经历,而且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同样的先锋性,所以,我更愿意把他和朦胧诗人比较起来看。

海子和舒婷北岛顾城他们不一样的,首先是成长经历,朦胧诗人们都是经历了**中的辍学、下乡、回城这个过程,他们是城市的孩子,**对他们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海子是在农村长大的通过考上北大中文系进入诗歌创作这个领域的,他的思想渗透到他的创作中去,带有浓浓的乡土气,也就是一种可贵的朴实。海子、北岛、顾城相同的思想状态是,他们都缺乏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他们都经历漂泊,这使他们积极思考思想困境的出路,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北岛顾城的名字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但是他们代表的作品风格已经随着那个年代的逝去而在历史的角落落满灰尘,而海子的诗却开启了现代派,对90年代以后大学生及青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如何评价海子在诗歌中的地位

海子诗歌的起点是生命元素。他自称他的长诗创作是出于某种巨大元素的召唤。这些生命无素潜藏在文明的深处。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本体和实体。海子在他的笔记中写道,诗“要直接面对实体。”“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吸和微微的颤抖。”“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将黑乎乎的实体照亮”。海子的实体与意象派诗人的“实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只是对具象的强调。海子的实体是沉睡在我们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和精神。在创造之日,实体活动起来,成为主体。诗作为主体行动体现在但丁、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歌德的创作中。他们与原始力量之间的关系是造型的,史诗的关系。

原始的主体力量的流动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健全最高贵的文化,造就了史诗、悲剧和建筑。海子的诗自觉地承受了这一实体的命运,这一命运以太阳为象征。他的诗表达不是个体对这一原始本体的追求,不是对文化的历史性起源的再造,而是本身作为主体的行动,歌唱,燃烧。在这样一个本体焚烧的世界,现代世界的人与世界,精神与自然的紧张第一次得到和解。大地上死去的一切得到复活。天空和河流绽露出亲切的微笑,仿佛庆祝人类浪子的回归。

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群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这种创造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因此,海子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不是自我陶醉,甚至不是心情,感性和性灵的体现和表达。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这不是为了逃避现代主义者的指责,而是表明他的诗与通常的抒情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海子诗中的抒情因素不是自我的抒发,而是实体的歌唱。海子谈到一种“热爱景色”的抒情诗人,他们把宇宙当作庙堂。他所挚爱的梵高和荷尔德林是这一类诗人的典范。

海子的浪漫精神不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简单复归,更不是中国传统的庄禅之道的发扬,而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形式文明的清算和扬弃。

在现代主义者眼中,土地已经死去。代替土地的是肤浅的,永不餍足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出自主体的意志,不是出自充实、而是出自贫乏。导致土地丧失的是启蒙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之斧砍斫生命之树。原始的生命蜕化为文明的形式。现代主义者只能抱住形式的外壳,拼命镌刻诗歌。因而构成现代主义诗歌的是智性的碎片和创造的盲目。后现代主义者明确表示对诗歌精神和创造主体的抛弃,于是现代主义以最后的一跃,也耗尽了自己最后可能。对于表象和修辞的过分热爱是一种文明走向没落的征象。后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超然和冷漠正是这样一种没落的情绪。海子不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相反,他的诗歌道路始终处在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坚持诗歌精神和主体意志,坚持原始生命对现代世界的抗辨,就是一种孤独而悲壮的英雄主义行为。

5.读海子的诗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海子的诗,尽管有些人对其评价很高,个人认为没有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我们先来看他的成名代表作: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

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我是个中文系毕业的半壶水的诗人,也许理解力太差,看不出其诗的美感,对这个诗,我也反复的读了几次,就是这简单的几十个字,我怎么也背诵不下来,想我五岁读唐诗,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一次就能够背诵。

唐诗宋词容易背诵,是诗人在创作时都遵循一个最基本的规则“诗词必押韵,无韵不诗词”。现代许多诗人,把韵律这个这个最基本的规则搞丢了。

我非常赞成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你写的文章没有韵律(不押韵),叫其他任何名称都可以,就是不能够叫“诗”。

另外顺便问一下楼主,你对海子的诗能够完整的背诵几首?我是惭愧得很,一首都不能够完整的背诵。

6.海子的诗歌还有现实意义吗

我也是个老师,不像你的老师,我是建议读海子的,可能你的老师认为海子的诗歌包含太多消极的思想。

我觉得这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当然,如果不加正确的引导,很多读者,是会受海子诗歌消极的影响的,估计你的老师觉得你受了影响,才叫你不要读。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是一个缺少了思想的年代,海子诗歌所包含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更显得弥足珍贵。至于有没有现实意义,不同的人把它放在不同的地位去理解。

诗歌从古至今,永远是不会失去现实意义的。我从中学开始接触海子的诗歌,他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诗歌,是一种信仰,一种全人类苦难的信仰,一种来自土地的信仰,一种单纯的令人窒息的信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