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音乐有哪些《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 后取其整数,多简称“诗三百”,相传由孔 子整理删订,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大都是可以用乐器伴奏来歌唱的西周至春秋 时代的歌曲作品。 《史记》云:“诗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今存《诗经》只有文宇, 音乐已不可耳闻,但从字里行间及每首作品 本身的内容结构方面仍可了解到那个时代丰 富的民俗音乐生活,以及诗乐的一般特点和演唱概况。 如《风》大部分是反映地方民情风貌的 歌曲,其中有不少民俗音乐生活描写。如《静 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就是反 映了一位姑娘精心制作一支彩色竹管乐器, 赠送给情人留作纪念的故事。 《雅》大部分是祭祀、礼仪歌谣和歌舞 曲,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音乐祭祀内容。 《小雅》 中有许多诗篇是宴客礼俗歌,如《鹿鸣》《南 山有台》《鱼丽》《南有嘉鱼》等都是宴请 客人时歌唱的酒礼歌。 《颂》大部分是祭祀乐歌,多反映商周 时代以音乐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内容。如 《时迈》是巡猎祭祀天地时唱的乐歌,《噫嘻》 《载芟》是耕种季节祭祀神灵以求丰收唱的 歌曲等。 2.诗经中哪一部分是民间歌谣: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A国风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3.《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风:地方民歌;雅:贵族音乐;颂:祭祀舞曲。 4.诗经根据音乐不同有哪些分类以及采用何种艺术手法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5.请给我一些《诗经》中出现颜色的诗句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之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蒹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素冠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甫田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盢?经营四方 6.诗经中哪一部分是民间歌谣:A国风B大雅C小雅D颂A国风《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7.诗经中的15国风分别是那些地方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8.诗经中哪一部分是民间歌谣A国风《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