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洛城: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逢入京使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2,双袖龙钟3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3.龙钟:淋漓。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导读]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滁州西涧 韦应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 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唐 qí wáng zhái lǐ xún cháng jiàn 岐 王 宅 里 寻 常 见 , cuī jiǔ táng qián jǐ dù wén 崔 九 堂 前 几 度 闻 。 zhèng shì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正 是 江 南 好 风 景 , luò huā shí jié yòu féng jūn 落 花 时 节 又 逢 君 。 作者背景 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李龟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 岐王:名李范,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受封岐王,喜欢结交各样朋友,接待各种人士。 寻常:经常。 崔九:名崔涤,任殿中监、秘书监等官职,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也喜欢结交待友。 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顺序。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君:您。 这里指李龟年。 古诗今译 在岐王宅里经常看见您,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而今江南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又碰见您。 名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一个受到皇帝特别优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乱后,却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为人演唱。当时杜甫自己也经历了落第失子的磨难,晚景凄凉。 这一相会不能不使杜甫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不但有开元盛世的繁荣,也有年轻杜甫的充满了浪漫情调的生活和理想,而这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成为过去而荡然无存。 “寻常见”、“几度闻”,流露出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恋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灭后的哀怨。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了眼前的现实,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丽的江南,而诗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飘零,它象征着这个美丽的春天已经永远地消失。 这首短小的绝句包含国势哀变、人世沧桑,而看起来自然流畅,毫无痕迹,显示了极为高超的艺术。 2.初一语文课外古诗的赏析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编辑本段]注释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编辑本段]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地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 [编辑本段]中文译文: 月夜,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子里, 一面弹弹琴,一边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 3.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还有课外诗的赏析首先要对文言文或诗歌的背景有所了比如作者、写作年代等,这些为诗歌整体的风格基调找到一个依托.对于诗歌来说,首先是把整首诗歌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出彩的地方,而对诗歌的鉴赏中,特别要注意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分析景要去分析情,分析情要展示为一种景致.文言文的鉴赏首先要建立在读懂、读通、懂透的基础上,所谓读懂就是字句意思能够明白,做到准确断句,并联系上下文找出晦涩的段落的意思,在高考中并不需要每一句文言文都读懂,不懂得一定要看上下文;所谓读通,就是要找出每一个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文段落关系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就掌握了大的方向;最后是读透,读透就是要考虑为什么那段要说那些内容,这样才能做好翻译.记得采纳啊。 4.求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有六册书的课外古诗赏析七年级上册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8上长歌行(少壮不努力)(汉乐府)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野望(王绩)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崔颢) 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浣溪沙(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8下八年级下册赠从弟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九年级上册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 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九年级下册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 (之三) 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 5.初一语文课外古诗的赏析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编辑本段]注释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编辑本段]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地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 [编辑本段]中文译文: 月夜,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子里, 一面弹弹琴,一边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 6.初中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初一上册课外古诗十首赏析【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 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 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 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诗人为了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 神龟,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 诗人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诗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内容,则完全略去了。 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 在写法上,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老骥,就是老千里马。 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 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的精神状态。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一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 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他写《龟虽寿》时,已是53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 因此,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来决定的。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朴素的、辩证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 《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过故人庄 【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