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赏析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点明了本词的主旨。 “雪洗虏尘静”,首句对这次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因为江西抚州在古代属楚国,所以说“楚云”。这句是说,由于朝廷的约束,地方官的责任又迫使我留在这儿,致使我未能参加这次令人鼓舞的战斗。对这一点,他深感遗憾,所以接下去才说:“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前句说,谁为这次的胜利谱写悲壮的颂歌呢?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记挂;后句说,他命令军士在抚州古城的城楼吹起号角,大张旗鼓地庆祝这次胜利。 “湖海平生豪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这一句化用《三国志》评论陈登的话,说明自己平生具有湖海那样宽阔豪迈的志气;“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剪烛看吴钩”是说自己听到喜讯兴奋得词人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准备和敌人拼搏一场。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孝祥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前方胜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磨拳擦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身效力。“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剩,尽量;“燃犀”,《晋书·温峤传》:“燃犀角而照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骇浪与天浮”是说采石矶一带的江水掀起了惊涛骇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这两句描写采石矶战斗激烈,场面宏伟,光照妖魔,要干净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灭。 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进而说明自己要效法前人,做驱逐金兵恢复中原的英雄。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玄。周瑜曾经大败曹操,谢玄曾经大破来自北方的前秦入侵军队。“富春秋”,是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正值他们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代。“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这三句说,当时周瑜刚娶“小乔”为妻,谢玄还是佩带香囊的少年,他们就从容不迫地创建了不朽的功业。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晋书·谢玄传》记载,谢玄少年时“好佩紫香囊”;“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意同苏轼《念奴娇》词说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不过苏词写的更为形象。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周瑜和谢玄的钦佩与向往。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是对前边追述两个历史人物后的小结。当年周瑜战胜强敌的“赤壁矶”那儿,只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残景,即“落照”;谢玄挥戈的淝水桥边只有破败的衰草。“渺渺”,渺茫旷远,第三句说,回忆他们,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结尾二句,巧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与上片“湖海平生豪气”相呼应,更突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乘风”,《南史·宗慤传》记载,宗慤少有大志,曾对他的叔父宗炳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击楫”句化用《晋书·祖逖传》化用祖逖“中流击楫而誓”句意。 本词主题博大,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激昂慷慨,悲壮宏伟,用典贴切自然,是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 2.后人是如何评价采石矶之战的采石矶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是役,宋军以不足2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近40万人,取得辉煌的胜利。采石矶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 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正是由于宋军在主帅虞允文的领导下在采石矶的奋力苦 战,最终拯救了整个长江防线免于崩溃,直接拯救了南宋的命运,南宋一朝的命运 为之改变。采石矶之战宋军的胜利最重要的是由于宋军主帅虞允文的杰出指挥才能和组 织能力,如果不是虞允文的有效组织和卓越指挥,采石矶之战的结果将完全是另一 幅景象。 同时,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战争过 程中,附近民众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搬运粮草和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的大多 是当地民夫;部分当地渔民和猎户自备武器、船只,直接参与了战场杀敌和对流窜 残敌的追剿。 此外,宋军强大的水师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正是由于拥有一支强大 的、处于绝对优势的舰队以及以大型海鳅战舰为代表的众多先进武器,宋军才能在 战争中以劣势兵力战胜处于绝对数量优势的金军。 在金国方面,完颜亮发动的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争。为打赢战争,完颜亮在国 内大量增加赋税,同时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繁重的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兵役遭到金统 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因此注定了他的侵略战争必定以失败告终。 3.采石矶之战的战役背景是怎样的公元1141年,宋金双方正式达成“绍兴和议”,这是南宋统治者与金国达成的 极为屈辱的投降协议。 金国统治者完颜亮称帝后,对金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极大地强化 了中央集权。公元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随后他鼓励原本游牧于塞 北的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并且大力铸造、发行货币,初步实现了女真族从落后的 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随着金国国势的强盛,就在“绍兴和议”达成仅仅20 年后,完颜亮向南宋发起全面进攻。 公元1161年秋,完颜亮调集32万大军,对外号称60万,全面南下,企图一举 灭宋。 金军发起攻击后,势如破竹,南宋在河南、江淮地区的守将几乎未做大的抵 抗,纷纷迅速向南溃逃。 10月初,金帝完颜亮亲率的以女真铁骑为主的17万主力 大军就推进到淮河北岸,准备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南渡淮河。 南宋在淮西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建康都统制王权,他在得知金军大举进犯 的情报后,贪生怕死,一再后撤,不做任何抵抗,使南宋轻易便丧失了抵御北方骑兵 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淮河,致使金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顺利渡过淮河,宋军主 力随即退到和州(今安徽和县)。 王权这时干脆逃跑,所部宋军立即败退到采石矶 (今安徽省马鞍山西南)。 完颜亮攻占和州后,面对一触即溃的宋军,更加狂妄,准 备渡过长江直捣临安。为了渡江,金军在江北一面大量抢掠民船,一面强迫百姓造 船。 此时,南宋情势极度危机,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随时有可能被突破,面临着随 时亡国的危机。 公元1161年10月底,渡江准备就绪的金军开始发动攻击;11月 初,进抵南宋在长江防线最后一道屏障——采石矶。 4.采石矶之战的战役经过是怎样的宋高宗赵构为挽救危局,任命诸军统制李显忠负责整个长江防线;同时,为督 促李显忠尽快到任,委派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促李显忠赴任,并到采 石矶劳军。 1161年11月8日,虞允文到达采石矶。此时,李显忠尚未到任,采石矶地区的 诸路宋军群龙无首,士气低落,整个防线随时有崩溃的可能。 生死存亡的危急关 头,文官出身的虞允文挺身而出。他把将领召集在一起,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 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 观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而且国 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 ”众将都说,主要是没人主持。允文说: “李显忠还没到,我领大家在此拼死一战,将士们受到鼓舞,决心奋勇和金军决一 死战。 虞允文随即部署防务,集结以水师为主的18 000人的军队抗击金军。 面对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金军,虞允文扬长避短,以水师为主,充分发挥 宋军强大的水军威力。 他将陆军有限的步、骑兵隐蔽于山后,同时部署大量重型车 弩炮和强弩,以击杀登陆的金军骑兵;主力水军舰队则沿江布阵。 虞允文将宋军水 师最先进的大型海鳅战舰分为五队,主力居中,另两队在东西翼担负掩护。 由于兵 力有限,正规军基本负责在战舰上作战杀敌,同时,将另两支分舰队隐蔽在小港内, 以为后备。面对强敌入侵,附近人民群众自发地大力支援前线,组织大量民兵协助 官军作战并帮助搬运粮草等军需物资。 公元1161年11月8日,金军在皇帝完颜亮的指挥下,搭乘掠夺的大量民船, 从杨林河口驶出,开始渡江。整个江面上到处是乱哄哄的金军大、小船只,面对敌 军,身为文官的虞允文亲自登船指挥。 主帅的勇敢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宋 军将士们高呼口号,驾驶巨舰以严整的队形列阵杀向金军。 一时之间,宽阔的长江 江面上杀声震天。 江面上,宋军强大的水师舰队犹如巨大的水上长城般横亘在金军面前,庞大的 大型海鳅战舰仿佛一座座移动的水上堡垒,金军使用的小船在宋军巨舰面前不堪 一击。高大的海鳅战舰在金军船队中往来穿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在冲击 的同时,宋军水兵开始使用弓箭和强弩对金军进行密集射击,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曰 地飞向金军。与此同时,宋军使用战舰上搭载的重型投石炮向金军密集地发射“霹 雳炮”。 一时之间,江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霹雳炮”爆炸后,弹片和碎石四 处飞散,金军兵将被大量击杀,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在宋军强大的舰队打击下,金军惨败,被迫向杨林河败退,宋军取得决定性胜 利。随后,宋军主帅虞允文准确地判断金军不会轻易放弃,必定会再来进攻。 于 是,在已经掌握绝对制海(江)权的情况下,虞允文命令主力舰队封锁杨林河口,阻 止金军出击;同时,派遣一支分舰队,在黑夜掩护下运载陆军沿支流水道抄袭金军 后方。 次日,宋军分舰队到达目的地后,立即以舰上重型三弓床弩炮发射远程火箭 攻击金军守军。 金军猝不及防,火箭射入金军阵地后发生密集的爆炸并引燃岸上 的草木,金军在猛力的火力攻击下迅速溃散;宋军陆军在猛烈的舰炮火力掩护下, 从后方杀人金军营地并四处纵火。 同时担任正面封锁杨林河口的宋军主力舰队开 始对金军发起总攻。 首先是猛烈的远程舰炮火力攻击,强大的炮火彻底摧毁了港 内残存的敌船后,宋军舰队直逼对岸,水兵用强弩和重型远程火力向岸上金军骑兵 猛力轰击,同时背面宋军进行夹击金军,金军大败,溃退数十里。 战事向着不利于金军的方向发展,金国国内反对完颜亮的势力也趁机秘密谋 反。 公元1161年11月下旬,与国内的反对派呼应,金军将领完颜元宜发动兵变, 率军冲入御营,杀死完颜亮。12月初,金军全面撤退,宋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两 淮地区。 采石矶之战最终以南宋胜利和金国的惨败而告终。 5.求征战沙场,杀敌报国的豪迈的诗词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不知道您要几首,先找了这两首供您选择.其实他们二人的词基本都是与沙场有关的,您也可以参考一下.希望某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6.宋金采石之战详细资料所谓详细就是不要粘贴一篇上下五千年就想来要中文名称: 宋金采石之战 发生时间: 1161 所属朝代: 宋代 栏目关键词: 宋代文学 文学 事件介绍 事件介绍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领兵大举南下,企图灭亡南宋,完颜亮自率主力十七万由寿春(今安徽寿县)直扑江淮。 宋淮西守将建康府都统制王权不战而遁,江、淮、浙西制置使刘琦奉命退守长江,金军遂顺利渡淮,进占和州(今安徽和县),准备由采石渡江。时王权已被罢官,新任李显忠尚未到职。 十一月初六,宋廷命中书舍人虞允文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到采石犒师。虞见宋军中无主帅,而金军正准备渡江,遂召集王权余部一万八千人,布置战船军马于中流,凭藉水战之长,以御金军。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督舟师数百艘自采石西杨林渡向宋军发起进攻。宋军奋勇出击,力拒来敌。 驻于中流的宋舟师以海鳅船冲击金船,并施放霹雳炮迷敌眼目。金军虽伤亡惨重,但从早至晚仍激战不退。 时有宋军溃卒三百余人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作为疑兵,金军以为宋援军到,遂引兵退回。 虞允文为不给金军喘息机会,乘夜派遣满载柴薪等易燃之物的战船,阻截金人于杨林河口。 次日,虞允文命宋水师进迫杨林河口,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骑兵,继而采用火攻,焚金船三百余艘,金军大败。十二日,完颜亮引兵转向淮东,企图从瓜洲镇(今江苏扬州南)渡江。 十五日,虞允文率军一万六千人星夜驰援镇江。 二十七日,金军发生兵变,完颜亮被部将所弑,金军北撤。 采石之战的胜利,令南宋再次转危为安。 宋金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 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机渡江南侵。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 1148年,金兀术死去,海陵王完颜亮当右丞相。次年,完颜亮发动宫延政变,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 他梦想一举灭宋,尽享江南繁华。1132年,命张浩等大修燕京宫室,次年从上京迁都燕京,命名中都大兴府。 接着又营汴京,准备逐步南迁,直逼南宋。完颜亮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方面是为了便利对南宋的军事进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贸易的榷场,除泗州一处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颜亮命户部尚书苏保衡等于通州造战船,并调集诸路猛安谋克军以及契丹、奚人年25岁以上50岁以下者从军,共50余万人。 又命诸路大造兵器,征调军马,共征到马56万余匹。1160年,签发各路汉军和水手,得3万人。 同时,加紧修建开封的宫殿,作为南侵的前进基地。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 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 中路,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 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1158年,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高宗以为金没有什么借口。 宰相汤思退疑心孙道夫借此引荐主战派张浚,便把孙道夫贬知绵州。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传说即将起兵南侵的消息传到南宋,金朝贺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时南侵的讯息。 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以便在抗金形势不利时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金朝,探侦虚实。 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布置两淮守备。 在金军南侵的威胁下,秦桧的帮凶,左相汤思退,首先遭到抗战派反对和攻击,高宗无奈,只得将其免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衅。 五月,金使到临安,使者当面辱骂高宗,要求派大臣去开封商议割淮汉流域土地给金,并以大江为界。 战争一触即发,南宋群臣议论纷纷。 主和派又主张逃跑。陈康伯坚决反对,说:“敌国败盟,天人共愤。 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坚决主张抗金。 一些太学生也积极请战。高宗遂命令备战,分四路迎敌。 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以老将刘?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长江中游;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袭击金水军。 金军南下后,宋军不战而溃。 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刘?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进驻宝应、盱眙、淮阴,淮东的防务有所准备。 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不肯进军,在刘?督催之下,才与妻泣别,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进。 又在刘?再三命令之下,才进驻庐州。 十月初,当刘?赶到淮阴时,金军到达淮河北岸。由于王权不进,淮西事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此从容南下。 而当王权得知金军过淮河,又弃庐州南逃。金军迅速推进到滁县,即将临江。 在港阴抗击金军的刘?得知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扬州。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 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要。 7.有谁知道南宋采石之战的资料,越详细越好宋金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 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 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机渡江南侵。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 1148年,金兀术死去,海陵 王完颜亮当右丞相。次年,完颜亮发动宫延政变,杀死金熙宗,自立为帝。 他梦想 一举灭宋,尽享江南繁华。1132年,命张浩等大修燕京宫室,次年从上京迁都燕京 ,命名中都大兴府。 接着又营汴京,准备逐步南迁,直逼南宋。完颜亮迁都,一方 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方面是为了便利对南宋的军事进 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贸易的榷场,除泗州一处外,全部被金停止。 二月,完 颜亮命户部尚书苏保衡等于通州造战船,并调集诸路猛安谋克军以及契丹、奚人年 25岁以上50岁以下者从军,共50余万人。 又命诸路大造兵器,征调军马,共征到马 56万余匹。 1160年,签发各路汉军和水手,得3万人。 同时,加紧修建开封的宫殿 ,作为南侵的前进基地。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 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 ,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 中路,刘 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 散关。 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1158年,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国后即报告了金国有南侵之意,高宗以为金 没有什么借口。 宰相汤思退疑心孙道夫借此引荐主战派张浚,便把孙道夫贬知绵州 。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传说即将起兵南侵的消息传到南宋,金朝贺宋正旦使 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时南侵的讯息。 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以便在抗 金形势不利时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 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金朝,探侦虚实。 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 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布置两淮守备。 在金军南侵的威胁下,秦桧的帮凶,左 相汤思退,首先遭到抗战派反对和攻击,高宗无奈,只得将其免官。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衅。 五月,金使到临安,使者当面辱骂高宗 ,要求派大臣去开封商议割淮汉流域土地给金,并以大江为界。战争一触即发,南 宋群臣议论纷纷。 主和派又主张逃跑。陈康伯坚决反对,说:“敌国败盟,天人共 愤。 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坚决主张抗金。 一些太学生也积极请战。高宗遂命令 备战,分四路迎敌。 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 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长江中游;以李宝 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袭击金水军。 金军南下后,宋军不战而溃。 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 徽和县)。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刘锜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 进驻宝应、盱眙、淮阴,淮东的防务有所准备。 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 ,不肯进军,在刘锜督催之下,才与妻泣别,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进。又 在刘锜再三命令之下,才进驻庐州。 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到达淮河北 岸。 由于王权不进,淮西事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此从容南下。 而当王权得知金军 过淮河,又弃庐州南逃。金军迅速推进到滁县,即将临江。 在港阴抗击金军的刘锜 得知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扬州。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 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 要“浮海避敌”。只有陈康伯和黄中的家属留在临安,并坚决反对逃海,高宗才表 示“亲征”,继续抵抗。 十月中旬,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 虞允文参谋军事。 这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又从和州逃到采石。 接着扬州失守,刘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镇江。 完颜亮发动非正义的侵宋战争,遭到金统治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金宗室完 颜雍乘机夺取政权,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金世宗。 完颜亮得到知这一消息 更加疯狂南侵。 当时,他领兵驻扎在和州鸡笼山,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 安徽当涂北)渡江。 叶义问到建康后,把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可这个叶义问 却胆小如鼠,不敢亲往前线,另派一中书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劳采石的宋军 将士。 十一月八日,虞允文采石犒师,距采石数公里外,即闻鼓声阵阵,问道旁行 人,说是金军今日渡江,随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听,进至采石,此时王权已经 走了,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宋军没有主将,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虞允 文到了江边,见王权残部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见到队伍这样 涣散,虞允文十分吃惊,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军将士,说 以忠义,鼓舞士气,决心一战。 宋军部将见虞允文出来作主,也打起精神来了。他们说:“我们吃尽金人的苦 ,谁不想抵抗。 现在既然有您作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有个跟随虞允文一起去 的官员悄悄地对虞。 8.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取得胜利为什么以后却不是抗金的呢虞允文与采石矶之战 虞允文,字彬甫,仁寿县人,绍兴24年进士,次年入朝,任秘书丞,礼部郎官。绍兴三十年(1160),奉旨出使金国,金人欺负他是文官,要和他比试箭法,没想到他从容不迫,引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靶心,使金人为之折服,对他以礼相待。回国后,他将金国造船、运粮等备战南侵的情况奏告高宗,要求作好抗战准备。 次年秋天,金主完颜亮果然亲率60万大军,分兵四路,水陆并进,扑向江南。宋军负责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畏敌如虎,连弃合肥、和州二城,金军长驱直入,抗金老将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钅奇被迫撤出淮阴、扬州,退至长江南岸的镇江。在此危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身份,到采石矶犒军,看到军无主帅,军心涣散,便将尚未逃离的统制张振、王琪、时俊等人召集起,重新部署,抗击金兵。当时有人劝他:你是奉命犒师,又不是派你督战,何必自讨苦吃呢?他慷慨回答:“吾位从臣,使虏济江则国危,吾亦安避?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不敌则死之,等死耳!退而死,不若进而死,死吾节也!” 当时采石矶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完颜亮根本没有放在意下,贸然渡江,虞允文命时俊奋勇出击,以海鳅船猛冲金船,并用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霹雳炮(这是虞允文发明的)猛击,将渡江之敌歼灭了一大半,打退了金兵的进攻。次日,又在杨林河口射退敌骑,焚毁敌船,金兵大乱,完颜亮在军中被元帅完颜元宜所杀,宋军大获全胜,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1万8千人战胜60万人的辉煌奇迹,老将刘琦激动得热泪盈眶,抓住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生!”此后,这“儒生”出将入相20年,为官廉洁,忠贞体国,于淳熙元年(1174)64岁时去世,诏赠太傅,谥忠肃,归葬于故里仁寿县虞丞乡。 ===========================(以上内容为转载) 自采石矶一战后,金国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严重的内争中,国内各皇族争权夺位,割据不止,国势也随之凋敝,终为元人所灭。 一场失败的战争,导致主帅失去性命,国家陷入分裂,最终甚至于灭亡。金国的命运,让人深思。 9.采石之战结果如何当十月初二金军渡淮大举南侵之后好几天,金朝后院燃起大火,反对完颜亮穷兵黩武南侵的将领拥戴金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完颜雍(乌禄)在东京称帝,是为金世宗,改兀大定。 一月之内快速占领黄河以北地区。十一‘月初—,金帝完颜壳得知消息后,决定立刻渡江进攻南宋,于初七日临江誓师,次日于西采石渡江南侵。 宋督视军马叶义问初五日到达建康,当天晚上免除王权兵权,改任李显忠为都统制,第二日就派参谋军事虞允文前往芜湖督促李显忠立刻上任,并负责到东采石慰问渡江逃到长江南岸的原王权所部官兵。虞允文到达东采石时,形势已非常严重,遥见长江北岸金军大批水军船只已出杨林渡口,虞允文临时部署宋军进行抵抗,并命当涂县民兵乘海鳅船冲击金水军船队,打败了金军。 次日宋将盛新率军乘船防守于长江江心,控制金水军基地杨林河口,一艘金军船只都不能出河入江,宋军又以火攻烧毁金水军的众多船只,完颜亮被迫烧毁其它的船只,转往扬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