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适合朗诵的篇目1、《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4、《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5、《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6、《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7、《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8、《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希望能帮助到你 2.诗经式微原文带拼音你好: 《诗经》式微原文带拼音如下: 式微 《诗经》 shì wēi ,shì wēi ,hú bù guī ? 式微,式微,胡不归? wēi jūn zhī gù ,hú wéi hū zhōng lù !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shì wēi ,shì wēi ,hú bù guī ? 式微,式微,胡不归? wēi jūn zhī gōng ,hú wéi hū ní zhōng !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3.求一首含'式微'的诗词.《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 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栉省J?嗽馐芡持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4.有关《诗经》《道德经》等古文适用于集体朗诵的文章其实每一章都不是很长啊~~ 你可以选开篇和比较出名的那几章啊 我个人觉得这几章比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后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觉得没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给你意见啊 至于诗经我觉得平常听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错啊。而且诗经也很能选出经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那些就会引起兴趣了啊。像关雎。式微。邶风静女。邶风击鼓。卫风木瓜。卫风氓。郑风子衿。秦风蒹葭。小雅鹿鸣。小雅鹤鸣。这几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5.《式微》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国风·邶风·式微》 先秦:佚名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 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6.诗经中优美的诗歌仅供参考: 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4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5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7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0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11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1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9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4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26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2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9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3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3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2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3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3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3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6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37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3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40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4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43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7.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邶风·式微》译注 题解:役夫怨恨劳役没有休止。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式微,式微1! 胡不归? 微君之故2, 胡为乎中露3!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4, 胡为乎泥中! 译 文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 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栉省JÈ嗽馐芡持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经上的东西,说浅显就浅显,说深奥就深奥。 或是让你一时恍然大悟,或是让你用余下的一生去思考。比如《诗经》比如《邶风》比如《式微》 “微”就是天黑的意思。 《诗经》里也有“彼苍者天”“莫黑匪乌”的句子,古人也有说“天黑”的词语,但是为偏偏放着“天黑”不用,而用“微”,是因为”微“说的不仅仅是一种天色,一种时间,还有更多的感情,更多的内涵。如同佛经中的“色”成为指代万物的符号一样,“微”是古人给天黑的符号。 “式”是句首发语词,无词义。但是却不能省略。 如同《诗》加了“经”还是诗一样,“式是人们给黑夜镶嵌的一颗珍珠,一颗钻石,让黑夜成为人类的一种记忆,一种情结,并且更加恒久。 人是夜伏昼出的动物,确切地说应该是见光而做遇暗则息的动物。 每到天黑,便回到自己的家中,或是砖房瓦房,或是草屋木屋,或是山洞石洞,舒展自己的身体在地上或床上,在梦中延续白天的光明。 我们的祖先千万年来都是这样,偶尔在太亮的月光下晒得失眠,便起身在窗外吟诵如失恋般的酒歌,即使到门外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庭院。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土中?” 天黑了,本应该回到家里,或于父母,或与妻儿团聚。谁知道却因为种种不清远的事情那个,只能在外面遥望,寻找与期盼。 夜是黑暗,是危险,是恐惧;注定要回家。任何原因剥夺一个人回家的权利,无异于夺取他的归宿感,安全感。 但是不管夜有多黑,露有多凉,泥有多泞,道有多长,都阻挡不了是人回家的心。对家的思念压过了心中的愤怒与不平,踏着脚步唱起凄婉缠绵的回家的歌。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事情不再是这样。因为害怕黑暗,人们发明了灯。 虽然灰暗,但是偶尔可以在灯前做一些白天做不完的事情。继之夜以为日。 灯照亮了眼前的事物,但是夜还是黑的。即使出门,也要提着灯笼,永远不能和白天在外面行走一样自如。 后来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亮,还有人把灯挂在了路上,于是有更多的人留恋灯光下的世界,开始夜不归宿,甚至把回家当作是一种累赘,一种障碍,一种束缚。 灯越来越多,越来越亮,不仅照亮了夜行人的眼睛,照亮了房屋,照亮了道路,路灯和霓虹甚至照进窗户,照醒本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