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叶题诗这首古诗词的翻译及赏析《红叶题诗》诗文--宣宗时宫女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红叶题诗用来比喻男女之间奇特的姻缘.卢渥从御沟中得到宫人的红叶题诗,后又与宫人巧为夫妇.遂用“红叶题诗、诗题红叶、红叶诗、题红叶、题红、红叶留诗、叶题、宫叶字、红叶沟流、御沟红叶、传波红叶”等描写情思,闺怨;亦称良缘巧合.佛家说:因缘合则万物生,因缘离则万物死.人世间的一切无非都是因为有缘而相聚,缘若尽则离散.惟有那样悲风飒飒的秋天、那样颓阳西倾的傍晚、幽囚深宫的才情女子、他乡飘零的没落书生,才会有了那样一场不知对方是何人、何样就开始了的相思,有了那样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 2.红叶题诗的来源《红叶题诗》的故事最早见于孟棨的《本事诗》中“情感第一”。一共有两则,一则说的是 : 中唐诗人顾况在洛阳时,闲暇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流水从宫墙内飘来一片大梧桐树叶,上面写有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过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拿来给顾况看。红叶上写着: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唐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亦曾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府判官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 著有《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其中就有《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另有《宫词》亦是抒写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顾况》,但并无红叶题诗这段故事,可见是小说家言。 另一则说的也是宫女题诗,但情节人物均有所改变。说的是盛唐时代开元年间,玄宗下诏赏给边塞守军军袍,让宫中宫女们缝制。一位边塞守兵士在短袍中发现一首诗,上面写着:“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这位士兵不敢隐蒙,上报边帅,边帅又呈报朝廷帅进之。玄宗下令将此诗拿给六宫嫔妃宫女们看,并宣告说:“作此诗者只要坦白出来,我不降罪于她。”有一宫人上前承认自己罪该万死。玄宗非常同情她,下令见这位宫女嫁给得到诗的那位兵士, 说:“我与汝结今身缘。”边疆将士听到后都很感激。 相比之下,“红叶题诗”情节更离奇,更富浪漫色彩,也没有君主仁义大度,免罪赐婚这类颂圣内容。所以,后来的类似传说、诗词、戏剧都是按“红叶题诗”这个版本发展下去,只不过人物、内容各自不同,情节越来越细致生动。 3.语文《题红叶和行宫题红叶和行宫》表达咯2位诗人的情感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皇宫是人所向往的地方,也是人所畏惧的地方,其实让我们向往却又畏惧的皇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而深处其中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盼望着离开这被城墙封的死死的“世界”作为宫女,除了伺侯主子以外,也没什么事,“闲”笼罩着她的生活,流水匆匆流过 ,但日子依然是那样得闲闷,经管流水匆匆但它依然在流动着,并没有停止,河流虽流入了这深深的皇宫,但仍可以流出去,它是自由的,而宫女虽然很闲,但也不能离开这皇宫;“急”与“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急”象征着河流是多么自由、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而“闲”象征着皇宫中的无聊,也代表了作为宫女的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无奈,对生活的迷茫,她认为会终身都生活在着深宫中;不知这宫女是何时捡到一片红叶,好象就把着红叶当作了知己,并恳切的对红叶诉说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她所梦想、希望的是走出深宫,走向繁华、热闹、自由的社会。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因为自由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很多我们所不能得到的东西,激情、活力,都会随着自由而来到——还会有成功; 深宫也许只是一个代号,真正使我们闲闷、没有活力的是我们封闭的心灵,对心灵的囚禁也是对自我的囚禁,而枫叶也只是一个代号,开启心灵的钥匙是我们用欣赏美的眼光去看世界,那心灵便会敞开,飞越厚厚的城墙,这样自由便会到来! 不要囚禁自己的心灵,让我们“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 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 元稹的这首《行宫》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 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 一是以少总多。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首诗正具 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 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 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岂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 “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4.【曾题红叶诗千句,一片深情空自许.窗前明月几回来,镜里朱颜先已去曾题红叶诗千句:曾经为红叶写上那千句的诗篇;(曾经为钟情的人付出了很多)一片深情空自许:怎料只有我独自的一片深情;窗前明月几回来:窗外的明月阴晴圆缺不过是几个来回;镜里朱颜先已去:对着镜子,才发现未等到良人对自己一片深情的灰度,年轻的容颜就已经先老去;而今把酒无心绪:现在拿着酒杯无意去想那连绵不断的情丝;又忆东风吹柳絮:可是又想起东边吹来的风使柳絮漫天飞舞;(思绪混乱了)那时歌舞化流云:曾经那时候的的歌舞(青春时的狂热)已经如云般流逝的光阴,不再存在;忍对秋灯听夜雨:夜里,忍耐不去想以前的往事,坐下对着秋天的烛火听着外面悲戚的雨声.纯粹个人见解。 5.诗词典故方面的问题"红叶题诗""黄石公""人面桃花"原诗是怎样1、红叶题诗 唐僖宗年间 ,学士于祐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 忽然他发现 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 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祐把红叶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 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 于祐后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 ,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结婚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祐的竹书篮里看到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问:“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祐便如实相告。 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祐当年所写。 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 。韩氏说当日得到于祐题诗的那片叶子后,又回了首诗,现在还藏在箱子里。 于祐一看,诗是: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这件事传开后,时人莫不惊叹 。于祐夫妻后来的生活也很美满。 2、人面桃花 唐代进士、诗人崔护于清明节在长安郊游,路过一户桃树绕宅的人家,崔因口渴叩门求水,一女子以杯水予之,两人一见倾心,别时依依不舍。次年清明,崔护故地重游,但那户人家已人去屋空,不知去向,只有桃花依旧。 崔护于是题诗于左侧之门,不胜慨叹和感念:“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人遂用“人面桃花”或“桃花人面”来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而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 日久天长,“人面桃花”便成为了成语。 6.袁文军的诗 宣宗年间宫中女, 诗题红叶寄相思唐代范摅《云溪友议·题红怨》载有二说。一说此为卢渥轶事:“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无不讶焉。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懃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太平广记》卷一九八亦引此文。另一说谓是顾况与宫人对诗的佳话:“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颇衰悴,不备掖庭,尝书落叶随御水而流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著作闻而和之。既达宸聪,遣出禁内者不少,或有五使之号焉。和曰:‘愁见莺啼栁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两则故事均记述御沟流叶传诗,只是在红叶上所书之诗不同。按《云溪友议》作者范摅生卒年不详,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在世,上距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举进士第的卢渥不久,而其时已分辨不清此事究竟是源自卢渥还是顾况。而与范摅大致同时的孟棨在《本事诗·情感》中,只说是顾况轶事,且言之更详:“顾况在洛乘门,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历来传说总是先简后详。后人往往是在前人所编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润色,使之更丰富多彩。同是顾况之事,范摅所载,谓顾况是听说御沟流叶,乃“闻而和之”;孟棨所书,则称顾况与友游苑中得题叶诗。可见此事在唐代乾符年间已被文人加工修饰。大约其时将此事属顾况者比属卢渥者要多。 7.那位大仙告诉我一些描写红叶(秋叶)的古诗阿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宣宗时韩姓宫人写有“题红叶”: 一片红叶御河边, 一种相思题叶笺。 千秋佳话卢舍人, 百年姻缘诗叶牵。 红叶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写出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美貌宫女幽居深宫的寂寞情怀。 她把红叶放在御河水里, 机缘巧合, 被一个有才思的公子拾到, 公子的名字我忘了, 公子就写了 红叶无诗亦是诗, 何来宫女再题词. 秋复秋兮红叶在, 片片红叶惹秋思 这首诗. 后来, 宫女出宫, 竟然发现嫁的就是这位痴心的公子 公子自然疼爱有加啦 这就是历代相传的红叶诗和红叶缘了 8.有关写枫叶的唐诗宋词《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琴曲歌辞·湘妃》 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 九山静绿泪花红。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堤曲》 李贺 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菖蒲花:一作菖蒲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