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王维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王维(公元701一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州人。父亲早逝,母亲笃信佛教,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聪颖多才,21岁中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得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后升至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又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慰军,并留滞节度使幕为判官;安史之乱中陷贼并被迫做伪官,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因其曾写反乱思主之诗《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缙请消己官以赎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责授太子中允,后累迁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重点着重分析其两种心态下诗歌的不同风格。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壮怀激烈,“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开明政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入世的建功理想。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 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浩然开阔的胸怀,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如: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诗中,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浩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2.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影响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 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 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拟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 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 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诗人以“苍茫”、“遍”、“稀”这些词来渲染寂静的氛围,又用“新粉”、“落”、“烟火”、“处处”等传神的字眼,传递出大自然勃勃的气象和人们怡然自乐的精神面貌。 《山居秋螟》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王维的诗又多以虚写实,《如汉江临泛》的中间两联: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颔联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极力加以扩展,以至于无穷无尽。“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 诗人用“有无”和“外”,点出了画面由实景而化入虚白。颈联再用一个“浮”字,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潏荡,似乎把郡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了。 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这不能不得益于王维诗歌语言的平淡自然而又体物精细。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 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云: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过香积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 比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那一抹返照的夕阳,那被夕阳辉映的青苔,还有那只闻人声不见人影的深林,该可以勾起多少的遐想,该可以给人多少的审美享受!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高尚其志、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 又如《辛夷坞》: 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浅探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借空山无人之涧户与自开自落之芙蓉来表达空寂之境。然这一“空寂”之境,并非是完全的死寂、冷清,在“空寂”的表面下,仍然存在着生命的跃动,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正是此种生命跃动的象征。 王维笔下的意境不是平面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他在创造客观山水的意境时,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浸染、感受,使客观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借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使“无我之境”变成了“有我之境”,从而构成一种艺术意象:为表其惆怅之情,空间物体失却了它们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披上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比如《华子岗》;为表其空虚静寂之感,时间似乎亦可停止流逝,比如《鹿柴》;随其意兴所至,空翠之色似乎可以润湿人衣,如《山中》;甚至于月光可以惊起小鸟,如《鸟鸣涧》;莓苔青色可以浸染人衣,如《书事》。在诗人主观意兴之映照下,客观存在的山水景物变为心理意象,为表达诗人的情思服务。 三、讲究色彩,从虚处落笔,并以青白色为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称为“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画”,是不无道理的。 王维以画入诗,使他笔下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常留虚白供读者再补充。 王维深谙此道,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前引《汉江临泛》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其状江水浩。 3.对王维诗歌创作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所以从王维诗歌作品上,可以看出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以上供参考。 4.王维对后人的影响 哪些作品可以说明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园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如《竹里暄》 、《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谈一谈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后人的影响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 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 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 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 王维小像 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 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 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6.对王维诗歌创作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所以从王维诗歌作品上,可以看出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以上供参考。 7.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很高吗王维诗歌在他年少时已在上流社会广泛传播,并且产生了直接的社会效果.有些诗还被采入乐曲到处传唱,扩大了它的接受面.在他去世后直到唐末,这种传播和接受仍在继续.与王维同时及以后的不少诗人都从王维诗中汲取了灵气秀韵.这样一种接受盛况,在唐代诗人中,只有李白、白居易可以比肩. 王维山水诗承上启下,将山水诗由勃兴期推向昌盛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山水诗。 这可以从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得到证实 山水诗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期(先秦至西晋);形成期(东晋);勃兴期(南北朝至隋);昌盛期(唐五代);绵延期(宋元明清)。 王维则是昌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代表了中国山水诗的最高水平。 王维的歌,现存四百多首,题材相当广泛。其中以山岳江河,风露花草,鸟兽虫鱼等大自然的事物为题材,描绘其生动的形象,艺术地反映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体现作者审美情趣的山水诗,约有百篇左右,占其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居其他各类题材的篇什之首。 而这百篇左右的山水诗,就其艺术创作性而言,远远超越了前人,并对后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与国外交往空前频繁的国家。 这就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山水诗的发展,因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昌盛时期。 唐山水诗的繁荣昌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事山水诗创作的诗人,数量之多,产品之丰,十分惊人。 仅据《全唐诗》所录统计,唐代三百年间,曾涌现诗人二千二百多个,创作诗歌达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是唐代以前一千六七百年间留下来的诗歌总数的几倍。这数以千计的浩浩荡荡的诗人队伍中,大多数都曾吟咏过山水;他们究竟写了多少山水诗,虽然至今尚未作出精确的统计,但可以大致估计,唐代山水诗的总量,恐怕也是此前留下的山水诗总量的几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涌现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天才巨星,他们的山水诗创作,不仅数量多,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而且诗境不凡,艺术上多姿多彩,极富创新精神。 王维是把山水诗的美学价值推向艺术高峰的一位全能的作家。 他的山水诗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诗中有画”诗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 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的。王维诗画兼长,一向兼有诗人与画诗的天赋,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 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他怀着诗人的情愫,紧握画师的彩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千里山河的绝妙画境。 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如《终南山》:“太乙近古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要表现终南山的宏伟壮观,却不从自然状貌作直观的描摹,而是用惊叹夸张的口吻,开始就表现它高近天都,横连海隅的气势,概括出远观的印象。 紧接着写登山所见的近景,只觉自己置身于白云缭绕、青霭蒙蒙的云海之端,那奇异惊喜的心情,随之而出。在迷蒙的喜悦中,登上主峰。 此刻,群山万壑因地势和位置的不同,呈现出千姿百态,以衬托中峰的雄姿。末尾而句,如沈德潜所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集》卷九)这样理解似更切合山水写景的实际,是巧妙的收笔。再看另一首诗: 危境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邱。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望见南山阳,白日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水郁如浮。曾是厌蒙密,旷然消人忧。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诗人以寸管之笔将盘曲万转的山容水姿一一如画托出。那松上雨点、溪石潺流,同深溪静语,山头长啸,彼此呼应;加上朦胧雾霭和南山日照的映衬,完全是画师的构图。 晁补之指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符曾题序说:“昔人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二者罕能罕能并臻其妙。 右丞擅诗名于开元天宝间,得唐音之盛,绘事独绝千古。所谓无声之诗,有声之画,右丞盖兼而有之。” (见《王右丞集》附录五序文五则) 以上均为王维以画入诗的力作。这是六朝以来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它融入了画师的匠心,捕捉自然山水之美的精髓,以求神似,克服了受繁杂表象束缚,刻画过于琐细的毛病。 王维能突破山水诗人实录描摹的手法,以画法入诗,使山水诗具有浓郁传神的诗画美。具体地说,一是注重自然景物彼此的烘托映衬,如“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二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的生机,牢牢把握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的富于美感的形态经过裁剪、推敲、遣词,融景成诗,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树桫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三是注重色彩。 8.试述王维诗歌的意象意境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 扩展资料: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 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