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鼓吹版本

1.朱栴的主要成就

庆王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著作有《宁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自编的《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共5种。

另外,庆王的书法也是名闻遐迩,“其草书清放训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珙壁”,可惜现今只有《宁夏志》和《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书传世,其余都已失传。宁夏大学教授白述礼著《大明庆靖王朱栴》,2006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朱栴的一生做了详细的介绍何评价。

白述礼教授还于2009年应宁夏电视台邀请,主讲、拍摄了《大明庆王》三集电视片,在全国播放。 庆王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和书法。”

大明亲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明太祖给各亲王选派教授,赐给大量古今图书典籍,王府应该有自己的王府藏书馆。作为大明朝的亲王府,朱栴的庆王府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书籍和各种文献资料。

御赐的,抄录的,购买的,刻板刊印的, 所有这些藏书和刻板刊印的书籍,都为庆王及其后人写文赋诗,撰写著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致可以开列一个书目:庆王府有《史记》、《汉书》、《隋书》、《新、旧唐书》、《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五代史》、《宋史》、《元史》等等。

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庆王府自己也刻板刊印了一大批书籍:《崔豹古今注》一册,《三元延寿书》二册,《寿亲养老书》四册,《饮膳正要》一册,《毛晃增注礼部韵》五册。特别是还刻板刊印了朱栴本人所撰:《宁夏志》二卷一册,《集句闺情》一册,《凝真稿》十八卷, 《夏城诗集》一册,还有《愕斋随笔录》六册,《沧州愚隐录》四册,《忍辱文集》二册。

朱栴著作,现今只有《宁夏志》和朱栴编撰的《文章类选》二十一册,《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书传世,其余都已失传。朱栴撰《宁夏志》是宁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开宁夏修志之先河。

朱栴所著《宁夏志》有许多历史学术研究贡献,朱栴在《宁夏志》提出“元末复置行省”,纠正《元史》元朝为“宁夏府路”;宁夏卫设置于洪武九年(1376年)从而纠正明史记载;收录《大夏国葬舍利碣铭》碑阴文字,证明碑为元昊大庆三年(1038年)所刻;记载“石佛寺 古灵州城北”,600多年前就率先确证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因为宁夏各市县只有今吴忠市有石佛寺,所以古灵州当在今吴忠市。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地方志是“官修政书”,一般由地方官担任总纂,邀请当地学者撰写,地方官基本上不写一个字,而为当地学者集体制作,非个人著作,但是,朱栴《宁夏志》是才子王爷庆王本人亲自撰写的专著,作为一个地位显赫的亲王,亲自挥毫撰写地方志,实属罕见,或者说是绝无仅有。

因为在明朝各代百位亲王中,庆王朱栴撰《宁夏志》,此外,再无其他王爷亲自撰写过地方志。朱栴作为明朝亲王“”帝王胄子”,能够“孜孜勤学,寒暑不辍”,亲自撰成宁夏第一部方志《宁夏志》,意义重大而深远。

《宁夏志》上卷目录是:沿革、分野、风俗、疆场、城垣、街坊、山川、土产、土贡、坛遗、属城、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举贡、人物、孝行、名宦、名僧、死王事、津渡、陵墓、桥、园、坝、河渠、盐池、屯田、职官王府、驿传、牧马监苑、公宇、祥异、杂文;下卷目录是:文(含唐宋明历代文十三篇)、题咏(诗35首)、词(三首)。因为战乱,朱栴撰《宁夏志》藏书多遭劫难几乎无存,今天看到的《宁夏志》,是万历二十九年,庆靖王朱栴九世孙朱永斋依据曾长史提供的《旧志》重新刻出版本。

此版本到明代后期再一次失传,后宁夏社科院请来华访问的日本著名西夏学专家西田龙雄教授帮助,得到日本收藏的朱栴撰《宁夏志》万历二十九年孤本复印本。然后,该院吴忠礼研究员数年研究笺证,即朱栴撰、吴忠礼笺证成为30万字的《宁夏志笺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元月出版。

学者考证成熟书于宣德年间,故有人称为《宣德宁夏志》。 1.王赋诗词,情系韦州朱栴本人指出:“洪武中,自庆阳徙居韦州。”

古韦州城,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即唐之威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于韦州。

庆靖王朱栴驻庆阳之北古韦州城以后,就食延安、绥德、宁夏的租赋。于是从此开始,16岁的庆靖王朱栴就进驻韦州。

从而开始了他在宁夏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宁夏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从逸兴思飞的青年到美髯飞扬的暮年。”庆靖王朱栴在韦州“居之九年”,对韦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赞颂和怀念韦州的诗词,目前有六首之多。

(1)登韦州城北拥翠亭天际风云起,山椒结夕阳。园林含珉色,笳鼓动哀音

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病怀与秋思,漻凓苦难禁。

(2)晚登韦州楼炊烟几处起荒城,柳外游丝百尺萦。把笔登楼漫回顾,夕阳流水总关情。

(3)东湖春涨三月东湖景始饶,水光山色远相招,鱼冲雨急牵浮藻,莺逐颠风过逝桥。花落咋疑金谷地,浪痕初识海门潮。

临堤尽日忘归去,为惜余春谩寂寥。(4)夜宿鸳鸯湖闻雁声作月朗星稀夜景清,水寒沙冷若为生。

嗈嗈似说南归意,感我穷边久住情。(5)朝中措 忆韦州拥翠亭构亭高在。

2.最全的诗词全集是什么

“最全”之说是相对的,分段的总集像《全唐诗》收录2200多诗人4万9千多首诗,《全宋诗》9千多位诗人的20多万首诗都在辑佚补编,所以不好说哪部典籍或是电子检索软件就是最全的。

相对多一些的:

魏晋以前的总集可查找《诗经》,《楚辞》,《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乐府诗集》,《古诗纪》,《古诗选》,《古诗源》。

唐代诗歌总集:《唐人选唐诗(十种)》,《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唐音》,《唐诗鼓吹》,《唐诗品汇》,《诗归》,《唐贤三昧集》,《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唐诗大系》,《万首唐人绝句》,《唐音统签》,《全唐诗》,《全五代诗》,《唐诗百名家全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五代诗话》,《五七言今体诗钞》,《十八家诗钞》等。

宋代诗歌总集:《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宋诗钞》,《宋百家诗存》,《宋十五家诗选》,《宋诗纪事》,《宋诗别裁集》,《宋诗精华录》,《唐宋诗举要》,《江湖集》,《谷音》等。

辽代诗歌总集:《辽诗话》,《辽诗纪事》,《辽文存》,《辽文萃》,《全辽文》等。

金代诗歌总集:《全金元词》,《中州乐府》等。

元代诗歌总集:《元诗选》,《元诗别裁集》,《元诗纪事》等。

明代诗歌总集:《列朝诗集》,《明诗别裁集》,《明诗综》,《明诗纪事》等。

清代诗歌总集:《清诗别裁集》,《湖海诗传》,《清诗铎》,《晚晴簃诗汇》等。

3.朱栴的主要成就

庆王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著作有《宁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自编的《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共5种。

另外,庆王的书法也是名闻遐迩,“其草书清放训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珙壁”,可惜现今只有《宁夏志》和《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书传世,其余都已失传。宁夏大学教授白述礼著《大明庆靖王朱栴》,2006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朱栴的一生做了详细的介绍何评价。

白述礼教授还于2009年应宁夏电视台邀请,主讲、拍摄了《大明庆王》三集电视片,在全国播放。 庆王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和书法。”

大明亲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明太祖给各亲王选派教授,赐给大量古今图书典籍,王府应该有自己的王府藏书馆。作为大明朝的亲王府,朱栴的庆王府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书籍和各种文献资料。

御赐的,抄录的,购买的,刻板刊印的, 所有这些藏书和刻板刊印的书籍,都为庆王及其后人写文赋诗,撰写著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致可以开列一个书目:庆王府有《史记》、《汉书》、《隋书》、《新、旧唐书》、《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五代史》、《宋史》、《元史》等等。

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庆王府自己也刻板刊印了一大批书籍:《崔豹古今注》一册,《三元延寿书》二册,《寿亲养老书》四册,《饮膳正要》一册,《毛晃增注礼部韵》五册。特别是还刻板刊印了朱栴本人所撰:《宁夏志》二卷一册,《集句闺情》一册,《凝真稿》十八卷, 《夏城诗集》一册,还有《愕斋随笔录》六册,《沧州愚隐录》四册,《忍辱文集》二册。

朱栴著作,现今只有《宁夏志》和朱栴编撰的《文章类选》二十一册,《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书传世,其余都已失传。朱栴撰《宁夏志》是宁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开宁夏修志之先河。

朱栴所著《宁夏志》有许多历史学术研究贡献,朱栴在《宁夏志》提出“元末复置行省”,纠正《元史》元朝为“宁夏府路”;宁夏卫设置于洪武九年(1376年)从而纠正明史记载;收录《大夏国葬舍利碣铭》碑阴文字,证明碑为元昊大庆三年(1038年)所刻;记载“石佛寺 古灵州城北”,600多年前就率先确证古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因为宁夏各市县只有今吴忠市有石佛寺,所以古灵州当在今吴忠市。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地方志是“官修政书”,一般由地方官担任总纂,邀请当地学者撰写,地方官基本上不写一个字,而为当地学者集体制作,非个人著作,但是,朱栴《宁夏志》是才子王爷庆王本人亲自撰写的专著,作为一个地位显赫的亲王,亲自挥毫撰写地方志,实属罕见,或者说是绝无仅有。

因为在明朝各代百位亲王中,庆王朱栴撰《宁夏志》,此外,再无其他王爷亲自撰写过地方志。朱栴作为明朝亲王“”帝王胄子”,能够“孜孜勤学,寒暑不辍”,亲自撰成宁夏第一部方志《宁夏志》,意义重大而深远。

《宁夏志》上卷目录是:沿革、分野、风俗、疆场、城垣、街坊、山川、土产、土贡、坛遗、属城、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举贡、人物、孝行、名宦、名僧、死王事、津渡、陵墓、桥、园、坝、河渠、盐池、屯田、职官王府、驿传、牧马监苑、公宇、祥异、杂文;下卷目录是:文(含唐宋明历代文十三篇)、题咏(诗35首)、词(三首)。因为战乱,朱栴撰《宁夏志》藏书多遭劫难几乎无存,今天看到的《宁夏志》,是万历二十九年,庆靖王朱栴九世孙朱永斋依据曾长史提供的《旧志》重新刻出版本。

此版本到明代后期再一次失传,后宁夏社科院请来华访问的日本著名西夏学专家西田龙雄教授帮助,得到日本收藏的朱栴撰《宁夏志》万历二十九年孤本复印本。然后,该院吴忠礼研究员数年研究笺证,即朱栴撰、吴忠礼笺证成为30万字的《宁夏志笺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元月出版。

学者考证成熟书于宣德年间,故有人称为《宣德宁夏志》。 1.王赋诗词,情系韦州朱栴本人指出:“洪武中,自庆阳徙居韦州。”

古韦州城,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即唐之威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于韦州。

庆靖王朱栴驻庆阳之北古韦州城以后,就食延安、绥德、宁夏的租赋。于是从此开始,16岁的庆靖王朱栴就进驻韦州。

从而开始了他在宁夏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 “宁夏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从逸兴思飞的青年到美髯飞扬的暮年。”庆靖王朱栴在韦州“居之九年”,对韦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赞颂和怀念韦州的诗词,目前有六首之多。

(1)登韦州城北拥翠亭天际风云起,山椒结夕阳。园林含珉色,笳鼓动哀音。

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病怀与秋思,漻凓苦难禁。

(2)晚登韦州楼炊烟几处起荒城,柳外游丝百尺萦。把笔登楼漫回顾,夕阳流水总关情。

(3)东湖春涨三月东湖景始饶,水光山色远相招,鱼冲雨急牵浮藻,莺逐颠风过逝桥。花落咋疑金谷地,浪痕初识海门潮。

临堤尽日忘归去,为惜余春谩寂寥。(4)夜宿鸳鸯湖闻雁声作月朗星稀夜景清,水寒沙冷若为生。

嗈嗈似说南归意,感我穷边久住情。(5)朝中。

4.关于《悯农》的搞笑古诗有哪些

1、全诗:

李绅 【唐】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释义: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 范摅《 云溪友议》和《 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4、赏析: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5、名人点评:

范摅《云溪友议》: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

吴乔《 围炉诗话》: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

徐增《而庵说唐诗》: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吴瑞荣《唐诗笺要》: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贺裳《载酒园诗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即《古风》)诗,真六经鼓吹。

李锳《诗法易简录》: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刘永济《 唐人绝句精华》: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旨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5.古诗将进酒

将进酒(唐代李白诗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

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出色的艺术成就。

将进酒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⑵,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⑶。

人生得意须尽欢⑷,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⑸。

岑夫子,丹丘生⑹,将进酒,杯莫停⑺。

与君歌一曲⑻,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⑽,但愿长醉不复醒⒄。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⑿。

主人何为言少钱⒀,径须沽取对君酌⒁。

五花马⒂,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⒃。[1]

词句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

季深业书法《将进酒》

:纵情任意。谑(xuè):戏。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2]

白话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那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此不再往回奔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衰老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晚上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请二位快点喝酒吧!举起酒杯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将进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3]

6.有关国学的古诗词

汉铙歌十八曲

[汉] 佚 名

崔豹《古今注》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作,所以建武扬威德,风劝战士也.《周礼》

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

亦以锡有功诸侯.

《古今乐录》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字多讹误.一曰 《朱鹭》,二曰 《思悲翁》,三曰《艾

如张》,四曰 《上之回》,五曰 《拥离》,六曰《战城南》,七曰《巫山高》,八曰《上陵》,九曰

《将进酒》,十曰《君马黄》,十一曰《芳树》,十二曰《有所思》,十三曰《雉子斑》,十四曰《圣

人出》,十五曰 《上邪》,十六曰 《临高台》,十七曰《远如期》,十八曰《石留》.又有《务成》

《玄云》《黄爵》《钓竿》,亦汉曲也.其辞亡.或云:汉铙歌二十一无《钓竿》,《拥离》亦曰《翁

离》.”《宋书》乐志曰:《汉鼓吹铙歌》十八篇,按古今乐录,皆声辞艳相杂,不复可分.沈约云:

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耳.

朱 鹭

《仪礼·大射仪》曰:“ 建鼓在阼阶西南鼓.” 《传》云:“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

也.”《隋书·乐志》曰:“建鼓,殷所作.又栖翔鹭於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也,取其声扬

而远闻.或曰,鹭,鼓精也.或曰,皆非也.《诗云》:‘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言古

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颂声之息,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未知孰是.”孔颖达曰:“楚威王时,有朱鹭

合沓飞翔而来舞,旧鼓吹《朱鹭曲》是也.”谭苍醍醐云:汉初有朱鹭之瑞,故以鹭形饰鼓,又以朱鹭

名鼓吹曲也.宋何承天《朱路篇》曰:“朱路扬和鸾,翠盖曜金华.”但盛称路车之美,与汉曲异矣.

朱鹭,鱼以乌.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注】诛,《宋书》作诛.一作谏.《诗纪》同. 逯钦立注:茄,古荷字.

思悲翁

思悲翁,唐思,夺我美人侵以遇.悲翁也,但我思.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枭子五,枭母六,

拉沓高飞莫安宿.

艾如张

《诗纪》云:艾与刈同,芟草也.《谷梁传》曰: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谓因搜狩以习武

事也. 兰,香草也,言艾草以为田之大防是也.若陈苏子卿云:“张机蓬艾侧.” 古词曰:“艾而张

罗.”又曰:“雀以高飞奈雀何?”

艾而张罗,行成之.四时和,山出黄雀亦有罗,雀以高飞奈雀何?为此倚欲,谁肯礞室.

【注】礞,当作礈.古坠字.董若雨曰:礈当是坠字之误.案此说是.《汉书》叙传.薄姬礈宗文

产德.师古注.礈.古坠字.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①满耳笙歌

【小题1】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

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小题2】 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预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第一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第四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

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抓住注释中“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

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 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

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 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

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

“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 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

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

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

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