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意赏析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 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2.西塞山怀古赏析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 一片降幡出石头,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何其速也。 人世几回伤往事,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江山一统的结果。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其次,凭借长江天险、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皆不足恃,直取金陵。 诗的前四句。刘禹锡在这首诗中。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所以写吴的灭亡,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一方是闻风丧胆!当然。 岚横秋塞,沿江东下。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那么前面所写。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千寻的铁链,讨伐东吴,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紧凑,翻一翻历史,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进攻的路线,诗人写晋吴之战,山形,相距遥遥。山川“依旧”,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以火炬烧毁铁链,“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在战争开始的反映,此法甚妙,直写“今逢”之世,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寒流,而是突出“依旧”二字。台城》),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天然的地形。 刘禹锡的这首诗!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冲走铁锥,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可谓虚实相间,途经西塞山。 第七句宕开一笔,巧于安排,……造于垒门”(《晋书,山形依旧枕寒流,指长江,步步紧逼,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形势险峻,竟然覆灭了,就是以南北分裂,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怀古慨今,指西塞山。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万户千门成野草,直到举旗投降。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结果顺流鼓棹,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其实不然,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洗炼。 益州金陵,六朝之短促,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胜败相形,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繁简得宜:“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一“下”即“收”,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即景抒怀,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一气直下,调任和州刺史,所以纪昀说,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 千寻铁锁沉江底,其实并非如此,顺江而下,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开头写“楼船下益州”,自以为是万全之计,描绘古迹,“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攻守的方式,下面就单写东吴,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 可见如此剪裁,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也是“今逢四海为家”,径造三山,那就是“兴废由人事。 从今四海为家日。 王浚传》),战争的结局,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不仅如此,写下了这首诗,山锁洪流、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收束了全诗,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皓乃备亡国之礼,金陵王气黯然收,亦是颇有讲究的,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王浚楼船下益州,重点是写吴。 3.西塞山怀古 赏析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4.锦瑟锦瑟 作者: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华年】少年 【庄生】《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刘攽《中山诗话》说:锦瑟是当时某一个贵人的爱姬。 《唐诗纪事》说是令狐楚的妾。总之,都以为锦瑟是人名,而这首诗是李商隐写他对锦瑟的爱恋。 这一讲法,也只是臆说,毫无根据。 但是《唐诗鼓吹》中郝天挺注此诗,仍用适怨清和之说。 廖文炳从而解云:“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首言锦瑟之制,其弦五十,其柱如之。 以人之华年而移于其数。乐随时去,事与境迁,故于是乎可思耳(以上解第一联)。 乃若华年所历,适如庄生之晓梦,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为沧海之珠泪,和而为蓝田之玉烟,不特锦瑟之音,有此四者之情已(以上解中二联)。夫以如此情绪,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日而成追忆也。 然而流光荏苒,韶华不再,遥溯当时,则已惘然矣(以上解尾联)。”这样解释,已经是逐句串讲了,但是读者还未必能豁然开朗,信服他讲得不错,已表达了作者本意。 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释云:“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 旧解纷纷,殊无意义。”以此诗为悼亡而作,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朱彝尊、朱长孺、冯浩也都有此设想,不过对诗句的具体意义,各人的体会又各有异同。 “锦瑟无端五十弦”,钱氏云:“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二,则五十弦矣。故曰无端,取断弦之意也。” 冯浩最初的笺解,以为此句是“言瑟之泛例”,引李商隐诗另一句“雨打湘灵五十弦”为例。又说:“以二十五弦为五十,取断弦之义者,亦误。” 又说:“此悼亡诗,定论也。以首二字为题,集中甚多,何足泥也。” 这样,冯氐虽然也以此诗为悼亡而作,但锦瑟和五十弦都没有任何寓意。但他在重校本中却同意了钱氏的讲法。 “一弦一柱思华年”,钱氏云:“弦分为五十,柱则依然二十五。数瑟之柱而思华年,意其人年二十五岁而卒也。” 杨守智笺云:“琴瑟喻夫妇,冠以锦者,言贵重华美,非荆钗布裙之匹也。五十弦、五十柱,合之得百数。 思华年者,犹云百岁偕老也。”何焯解此诗首二句云:“首借素女鼓瑟事以发其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 冯浩笺云:“杨说似精而实非也。言瑟而曰锦瑟、宝瑟,犹言琴而曰玉琴、瑶琴,亦泛例耳。 有弦必有柱,今者抚其弦柱而叹年华之倏过,思旧而神伤也。” “庄生晓梦”二句,钱氏以为“言已化为异物”。 何焯云:“悲其遽化异物。”冯浩则以为上句是“取物化之义”,下句则“谓身在蜀中,托物寓哀”。 “沧海月明”二句,钱氏以为上句言其“哭之悲”,下句“谓已葬也,犹言埋香瘗玉”。何焯以为“悲其不能复起之九原也”。 这两家的意见是同样的,上句寓悲悼之意,下句惜其长眠地下。冯浩不同意这一讲法。 他以为这首诗的下半是“重致其抚今追昔之痛”,“沧海”句是“美其明眸”,“蓝田”句是“美其容色” 最后一联,“此情”二句,钱氏解释道:“岂待今日始成追忆,当生存之时,固已忧其至此矣。意其人必婉弱善病,故云。” 冯浩在初校本中,讲法与钱氏不同。他说:“惘然紧应无端二字。 无端者,不意得此佳耦也。当时睹此美色,已觉如梦如迷,早知好物必不坚牢耳。” 但是在重校本的《补注》中,却全部否定了自己的旧说,认为钱氏“起结之解,究为近理。中四句必如愚解。” 他承认钱氏对此诗首尾两联的解释,较为近理。可是还坚持他对中间二联的解释。 以上所引诸家,都是清初康熙、乾隆朝的笺注家。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但是全诗八句,各人的讲法都不尽一致。 即使有相同处,也是同中有异。总的说来,清代诗家。 都同意这是为悼亡而作。只有一个纪晓岚,以为它是一首艳情诗:“始有所欢,中有所阻,故追忆之而作。” (《李义山诗辨正》引)差距其实不远,只是那位美人死与不死之别而已。 据说有一个宋刻本李商隐诗集,第一首就是《锦瑟》,因此,何焯又曾以为是李商隐“自题其集以开卷”,此诗有自伤生平之意。 此说记载于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冯浩以为这不是何焯的话。 近代张采田作《玉溪生年谱会笺》,关于《锦瑟》这首诗,就采用此说。最近出版了一部《李商隐评传》,其作者更以为这样讲法“最得其实”。 他又从而“发挥”之。现在节录如下: 《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 宋刊义山诗集把它置于卷首决不是偶然的。首联以“锦瑟”兴起,是虚写。 “思华年”三字统摄全篇,是本诗基本主题思想的概括,中四句是纯系自伤生平之辞。“庄生”句包含两方面意思。 一方面是实写,即追忆青年时代仙游生活。“庄生”,诗人自谓;“迷蝴蝶”,喻入道仙游。 另一方面又是虚写,是说自己青年时代有过许多绮丽美好的理想,后来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晚年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望帝”句谓我。 5.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神话传说中月中仙女。相传她是本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就飞入了月宫。事见《淮南子·览冥中》及高诱注。(2)云母屏风:以美丽的云母石制成的屏风。烛影深:烛影暗淡,表明烛已残,夜将尽。(3)长河:银河。渐落:渐渐西沉。晓星:晨星。沉:落。(4)应悔:定会悔恨。偷灵药:指偷长生不死之药。(5)夜夜心:因为孤独而夜夜悔恨。 [简要评析] 这首诗的诗意历来众说纷纭。诗以嫦娥为题,表面是在描写一个和嫦娥处境、命运相近的妇女,实际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感。而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却认为此诗“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消也”,意谓或许是诗人讽刺虽然已成为女道士,但却耐不住寂寞的青年女子。本人认为,以上各解虽然大体上都能说通,但比较符合作者愿意的当为冯浩之语;但冯浩之说仍有不妥之处,即此诗并非为“讥诮”之作,而实为同情之篇。为解释本人观点,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些唐代女道士的概况以及李商隐对她们的态度。据杨柳先生所著《李商隐评传》一书中的材料,可知唐代统治者提倡道教,这是女道士产生的重要条件。她们的组成成分复杂,有公主,有宫女,也有官僚地主的姬侍。她们中有人以行医卖卜为生,或者仰仗于统治者的资助。有的女道士甚至出卖色相,沦为变相的歌伎,也有的本来就是妓女出身。她们同一般妇女相比享有较大的自由,可以和各阶层人物接触,当然就有可能与他人发生恋情。有的甚至借入道士进行讽刺,但他同时也写女道士的欢乐和哀愁。本诗即塑造了一位处于清规与怀春矛盾中的女道士形象。她青春年少,不甘寂寞,但又出于恪守教规之因,只能眼睁睁看着长夜一点点逝去,诗人便为她的命运发出了叹,于是便有了本诗的创作。全诗表面劝谕人们要面向现实,不迷信鬼神,不追求长生。内在以诗中嫦娥的遭际来抒发作者本欲在仕途上求得进取,而实际却导致长期漂泊流寓的不幸。以神话寄兴,将自己的感遇与嫦娥的命运相提,艺术手法新颖,立意也别开生面,常为后人诵读。 6.为什么说西塞山怀古是唐人怀古之绝唱《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在一首诗中,能咏史,又能借史讽今,足以表现作者立意的深刻,所以说这首诗是唐人怀古之绝唱。 7.想问下,泰瑞莎有印度版吗当然有啦。 印度的由于是仿制的。 所以价各上还低的。 从【盛太合医疗】找到的。 ·· ··· ····· 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得此结语,全首翻作烟波(末二句下)。 黄叔灿《唐诗笺注》: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吴瑞荣《唐诗笺要》:即用黄帝命素女鼓五十弦,悲不自止之意。中四句曲尽情致。 汪师韩《诗学纂闻》:《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 洪亮吉《北江诗话》:《锦瑟》一篇,皆比体也。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此诗疑为感国祚兴衰而作。 岑仲勉《隋唐史》: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元)好问金之遗民,宜其特取此诗以立说。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此诗借题寓感,解者必从锦瑟着题,遂苦苦牵合。读到结句,如何通得去? 姜炳璋《选玉溪生补说》:心华结撰,工巧天成,不假一毫凑泊。 8.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晕,先说典故吧,呜呼久不遇阳春,里面的“阳春”应该是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说的应该是说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应该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都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说的就是郦食其游说齐王,最终使得齐王投降刘邦的故事。 整体就是说,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希望楼主满意 9.利州南渡的作品鉴赏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水带斜晖加“淡然”字,妙!分明画出落日帖水之时,不知其是水“淡然”,斜晖“淡然”也。再加“曲岛苍茫”字,妙!曲岛相去甚近,而其苍茫之色,遂与翠微不分,则一时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顷刻也。三、四,“波上马嘶”、“柳边人歇”,妙,妙!写尽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无风无雨,而不如是,固不独利州南渡为然矣(首四句下)。日愈淡,则岛愈微;渡愈急,则人愈哗。于是而鸥至鹭飞,自所必至。我则独不晓其一一有何机事,纷纷直至此时,始复喧求归去耶?未以范蠡相讽,正如经云:如责蜣螂成妙香,佛固必无是理矣(末四句下)。 《唐诗鼓吹笺注》:朱东岩曰:一二写是日南渡晚色,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而不然者,不独一利州为然也。五六即“鸥散”、“鹭飞”,以逼出八之“独忘机”三字耳。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水带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三四写日虽已晡,人马不堪并渡。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吾不知人生一世,有何机事,必不容己,碌碌皇皇,至于如此,真不足当范少伯之一哂也已! 《古唐诗合解》:此联野渡如画(“波上马嘶”二句下)。“独”字与“一”字应,与“谁解”字相呼,言独有范蠡忘机,而世人不但不能学,且不能解也(末二句下)。前解写渡,后解因所渡之事而别以兴感也。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高旷贞优之致,落落不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