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赏析宋词鹊桥仙

1.宋词赏析1.以秦观的《鹊桥仙》为例,证明了是可以做到“孕蓄无限

“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孕蓄无限于有限)“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以有限体现无限)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2.鹊桥仙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汉魏以来,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词很多,要数秦观此作最见性灵、最为脍炙人口。

一)鹊桥仙① 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传恨③,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④,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⑤。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⑥!

【注释】

①词牌名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来。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③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

④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日夜在一起。

银 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译文】

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两个相爱的人,悄悄渡过遥远的银河水相见,多么不容易。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刚刚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会期短暂,一刻千金,怎忍心回顾鹊桥归路呢?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处度此生呢?

3.秦观《鹊桥仙》赏析

秦观《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评解: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史知识》(1982.12):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4.欧阳修鹊桥仙赏析

注释】①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②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

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③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评解】《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集评】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

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

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史知识》(1982.12):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 ,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在飞驰长空。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 ,近在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在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

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 ,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 ,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

“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 ,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 。

“柔情似水”,“似水 ”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顾鹊桥归路” ,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 ,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参考:纤手因岁月流逝易老,真情因河汉阻隔弥新——评秦观《鹊桥仙》 作者:江苏省淮…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2 21:30:53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

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无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相会的神话,歌颂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历史上传闻已久。

《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文选》中《洛神赋》李善注。

5.赏析:陆游〈鹊桥仙〉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赏析】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 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

的典故。

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

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 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 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

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

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

6.鹊桥仙夜闻杜鹃诗词赏析

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②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

③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译】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题解】此词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

《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简评】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

“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

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赏析】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

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

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

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

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

纵观全词,。

7.如何鉴赏赵以夫的“鹊桥仙”这首词

先写初逢情事:“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

时在初秋,天气渐凉,夜幕降临。在她的 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以示情意。

依内容次序,三句宜当逆 读,词中这样安排,既能让句子抑扬顿挫,亦能突出“翠绡”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丝巾,古 代女子多用此物拿来送给恋人。

秦观《八六子》词“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也写由翠绡而忆及爱恋的 女子。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似乎也分外怡人。

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 之中,一切都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0 “欢 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众目睽睽中悄悄赠物传情,她爱的是那样深,又那样急切, 似乎有点忘却周围的一切了。

“深夜”一句,既写出时间、天气,亦暗点“七夕”。 次写“再相逢”:“竹边荷外再相逢”,这是互表心意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 边---- 个寂静美丽的地方。

前者席上初逢,虽有灵犀一点,也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 互诉衷曲了。 但是,这句毕竟只写了竹韵荷风、谈情说爱的环境,并无多写,以让读者自由遐想。

以 上写两次欢会,以“再”字相连,层次清楚,联系紧密。“又还是、浮云飞去”,相会匆匆,逝如浮云。

“又还”句,透出无可奈何之情,让人伤感不已。这两句结束时往事的回忆,引出下阕的千缕闲愁、情 意沸沸。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带回来的。

珠,珍珠镶嵌的首 饰,当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饱含别后相思之苦,让人伤感落泪。

一“尚”、一“未”,写记忆犹 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情意不再,一切如过 眼云烟。

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为什么说“空惹”?或许是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旧 情未泯,人已杳然吧!总之,这是封建社会很平常的爱情悲剧。

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 补;“闲愁千缕”,也是自找愁苦罢了。 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有特定意义的夜晚和跟它有关的神 话传说。

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已经是不幸,而他们还不能像牛郎、织女那样,该是多大的不 幸啊!结拍以牛郎、织女反衬,既切合题意,又让主题更推进一层。

8.秦观的鹊桥仙赏析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汉魏以来,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词很多,要数秦观此作最见性灵、最为脍炙人口。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十分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一相逢”与“无数”的比,造成无穷大的反差,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语言既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思想亦明晰透辟、高屋建瓴。换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仿佛梦境的陶醉;“佳期”则逆回尚未相逢时二人的相依相恋及美好期待;语少情多,今昔交织,韵味无穷。尤其“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要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结得最有境界。这两句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爱情价值标准。这首词的意义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永恒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9.古代诗歌鉴赏《鹊桥仙》巧云妆晚

词作鉴赏: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 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 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 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 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 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 “经略中原必自 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 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 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 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 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 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 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 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 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

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 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 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

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 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

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 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 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

“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 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 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 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 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 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 “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 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

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 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 《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 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 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

明代杨慎 《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 《鹊桥仙》一首 (即此词) ,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

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 则》,将此词选入 《别调集》,在 “酒徒” 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 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

这首词看似 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 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 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