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山中杂诗》的意思是什么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 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意译】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日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 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2.关于山中杂诗的诗句山中杂诗 [编辑本段]注释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编辑本段]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古诗《山中杂诗》句句有景,写了哪四个景诗作主题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4.古诗<山中杂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5.山中杂诗的全诗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吴均 (469~520)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 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 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 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 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 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 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 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 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 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幕色中的山 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又如“轻云纫远 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 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 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 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 余绪。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 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 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 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 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 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 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 《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 望有所作为的心情。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 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 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 中不多见。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 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 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 味隽永。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明 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