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拉伯音乐的特征同上阿拉伯音乐,Arabian music 在历史上,它最早是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民族的音乐;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它曾一度泛指分布于西亚、中亚和北非伊斯兰文化区的音乐;现今通常系指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音乐。 阿拉伯音乐在形成过程中,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曾给它很大影响,特别是波斯音乐的影响更为巨大。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帝国版图的扩展,又促使伊斯兰文化陆续向东传播至波斯、中亚突厥各族,直至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文化的交融使上述广大的伊斯兰文化区的音乐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阿拉伯色彩。 阿拉伯音乐的历史发展 大致可为3个时期。 先伊斯兰时期(公元前~公元7世纪初) 早在 2~3世纪,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就建立起许多小王国,王宫里出现了职业的音乐家。 5、6世纪,定居于绿洲的农业部族或是逐水草而居的贝都因人,他们的音乐多半是祭祀音乐、劳动歌谣以及描绘原始部落生活习俗的生活歌谣。当时红海沿岸的汉志地区,出现了商业市镇。 随着商业的兴起,商队活跃起来,于是出现了称作“胡达”的商旅歌。这种歌曲风格古朴单调,大多是行进在沙漠中的商队,随着骆驼行走的节拍,而发出驱赶骆驼的吆喝声和吟唱。 以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纳西勃”歌曲和“戈纳”歌曲。吟唱诗人的出现,对阿拉伯音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他们手持乐器,周游半岛各地,不仅使诗歌与乐器得到了发展,而且使音乐得到传播。阿拉伯的市场,特别是在乌卡兹,定期举行诗歌与音乐比赛,吸引了许多诗人和音乐家,其中也包括称为“卡伊纳”的职业歌女,他们的音乐风格细腻优雅,曲调富有华丽的装饰性,具有明显的异国情调,与游牧部族的音乐有很大区别。 伊斯兰时期(7世纪初~19世纪下半叶)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人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阿拉伯音乐进入了伊斯兰时代。伊斯兰教建立的初期,对音乐曾持否定态度。 因此,与伊斯兰教有关的音乐,只有《古兰经》的吟唱以及呼报祈祷时刻的招祷调。 《古兰经》的吟唱继承了古代阿拉伯诗歌的朗诵风格,注意词的重音、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及词意的明晰;还可能受到早期世俗艺术歌曲的影响。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旗帜下迅速向外扩张,占领了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后,这些地区的古老而优美的音乐文化,直接影响了阿拉伯半岛。 那些由俘虏变为奴隶的音乐家,经常在豪富之家举行的各种音乐比赛中表演,从而促进了新的演奏技艺、乐器改革和音乐形式的发展。 到了伍麦叶王朝时期(661~750),建立起东自印度河,西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帝国,首都由麦地那迁至叙利亚的大马士革。 宫廷中拥有人数众多的男女音乐家,其中波斯、希腊等外国音乐家占有重要地位。 伍麦叶时代的第一个伟大音乐家是被尊称为伊斯兰音乐之父的伊本·米斯贾。他是出生于麦加的波斯血统人,是一位音乐理论家、歌唱家与乌德演奏家,他曾前往叙利亚和波斯学习拜占廷音乐和波斯音乐,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阿拉伯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对伊斯兰古典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其他著名的音乐家还有波斯后裔伊本·穆赫里兹和突厥奴隶之子伊本·赛拉吉。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伯音乐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时最有名的音乐家是易卜拉欣·毛西利和伊斯哈格·毛西利父子二人,他们出身于显贵的波斯家庭。 伊斯哈格不仅是位杰出的歌唱家、作曲家和演奏家,而且以其近40部音乐著作而闻名。 据伊斯法哈尼的《歌曲全集》记载,他还是伊斯兰调式理论的最早创立者,他的调式理论是根据乌德的指法来确立的。《歌曲全集》的每首歌曲,都标明了调式、三度类型(即大三度、小三度和中三度)以及节奏型。 中三度是介乎大小三度之间的中间音程,由于中间音程的使用,增加了伊斯兰音乐的调式(以后称之为“玛卡姆”)种类。这个时期,存在着华丽多彩的波斯浪漫主义当代风格音乐与古朴严肃的古典风格音乐之争。 8世纪中叶前后,大量的希腊音乐理论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学者在希腊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建起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 著名哲学家肯迪发表了阿拉伯最早的音乐论文;A。 N。法拉比的《音乐全书》是研究古代阿拉伯音乐的一部重要历史性文献;萨菲·丁对调式作了详细的记述,并按主次分为玛卡姆和阿瓦兹。 此外,伊赫万·塞法、伊本·西纳等也都对音乐声学和阿拉伯音乐体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世纪下半叶,另一个伊斯兰音乐中心在西班牙出现了,这就是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建立的由阿拉伯人统治的后伍麦叶王朝。 由于伊斯兰音乐与西班牙音乐的结合,产生了伊斯兰音乐的重要分支安达卢西亚音乐。济里亚卜(?~约850)是创建科尔多瓦音乐文化的主要音乐家。 他为乌德增加了一根弦,扩大了音域;他开办了音乐学校,以新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他创造了新的曲式,以阿拉伯诗歌韵律为基础,确立了安达卢西亚的节奏。于是,新风格的音乐迅速传遍西班牙各地,出现了一种歌词韵律自由的“穆瓦沙哈”和“扎加尔”。 由声。 2.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什么最初指阿拉伯半岛人民的文学,以后指阿拉伯帝国的文学。 阿拉伯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成就的文学之一。她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阿拉伯近代和现代文学则为阿拉伯各国的文学。阿拉伯文学大致分为4个时期。 西方的侵入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客观上引起了近现代已占上风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已处于下风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再次撞击。面对西方的挑战,阿拉伯一些有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复兴。 走在这场复兴运动前列的是埃及和黎巴嫩。 3.古兰经诗歌主要表达怎样的情怀诗歌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伊斯兰教诞生前的蒙昧时期,产生了许多抒情诗。由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自然环境险恶,部落间连年鏖战,因而无法产生叙事诗或神话故事。 “诗人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择容易提取的题材,不愿意花费心力去寻找那些深刻的内容。”这一时期的抒情诗的题材主要是女人、声音、自然、战争、死亡、享乐等。 这些诗经长期口诵,世代相传。驼队的吟歌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被认作诗歌的雏形。 据记载,有位名叫马达尔·伊本·麦阿德的阿拉伯人,从驼背上摔下,手被挫伤,他便喊遭:“呀!亚达!呀!亚达(呀!我的手!呀!我的手!)!”他的喊声琅琅如乐,于是骆驼踏着他的喊声行进。这种驼队的吟歌,被称为“希加”,是阿拉伯人最早认识的韵文,由此产生民谣。 民谣最初的旋律称“拉加兹”,与骆驼行进的节奏合拍,每行内包括4—6个音步。阿拉伯人说:拉加兹是诗歌的头生子,希加是父亲,歌曲是母亲。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人社会地位显赫,是“部落的先知,和平的领袖,战争的英雄;寻找新牧场要征求他的意见,搭起帐篷或收起帐篷,全凭他的一句话;他就像一个带领一群焦渴者寻找水源的向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