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所说知识的诗句《符读书城南》唐 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赏析如下: 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816),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劝学诗。韩昶小字符,读书于城南韩氏庄。 前六句为第一层,也是全诗的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诗歌一开始就以木料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同是木料,经过匠工不同的加工,有的就做成了车轮,有的则做成了车厢,成为形状完全不同的两样物件。然后,诗人以木喻人,指出同样是人,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有的读书,有的不读书,于是便出现了差别,分出了贤愚,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只有读了书,才能以诗书的规矩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由此说明读书的重要。那么如何来读书呢?韩愈提出一个字,就是“勤”。这是韩愈体会很深也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我们今天对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还非常熟悉。韩愈“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的诗句,与《进学解》中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接下来,韩愈对比了读书不读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韩愈认为,“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人在一生下来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到了十二三岁,就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岁,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到了三十岁,“一龙一猪”已成定局。“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这是造成不同前途的根本原因。…… 供参考。 2.韩愈的经典诗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选自(师 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 —— 选自(原 道) 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 选自(原 毁) 麟之为灵,昭昭也。 —— 选自(获麟解) 龙须气成云。 —— 选自(杂 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选自(马 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选自(进学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 选自(违 辨)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 选自(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灾害外者,皆已宾贡。 —— 选自(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 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故高才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 选自(与于襄阳书) 若俯首 贴耳 ,摇尾 而乞怜,非吾志也。 —— 选自(应科目时与人书) 惟陈言之务去。 无迷其途,无绝 其源,终吾身而已。 —— 选自(答李翊书)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选自(送孟东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 —— 选自(送李愿归盘谷序 )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选自(送董昭序) 大丈夫文武忠孝 ,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 选自(送石处士序) 伯乐一过翼北之业,而马群遂空。 —— 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 选自(圬 者王承福传) 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 —— 选自(祭鳄鱼文)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 选自(祭十二郎文) 士穷乃见节义。 ——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3.韩愈所说知识的诗句《符读书城南》唐 韩愈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赏析如下: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816),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劝学诗。韩昶小字符,读书于城南韩氏庄。 前六句为第一层,也是全诗的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诗歌一开始就以木料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同是木料,经过匠工不同的加工,有的就做成了车轮,有的则做成了车厢,成为形状完全不同的两样物件。 然后,诗人以木喻人,指出同样是人,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有的读书,有的不读书,于是便出现了差别,分出了贤愚,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只有读了书,才能以诗书的规矩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由此说明读书的重要。那么如何来读书呢?韩愈提出一个字,就是“勤”。 这是韩愈体会很深也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我们今天对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还非常熟悉。韩愈“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的诗句,与《进学解》中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接下来,韩愈对比了读书不读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韩愈认为,“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人在一生下来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到了十二三岁,就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岁,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到了三十岁,“一龙一猪”已成定局。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这是造成不同前途的根本原因。……供参考。 4.韩愈说过勤学好问的诗句符读书城南 〔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注释】 (1)符:韩愈子韩昶小字名符。韩昶生于徐州的符离,故小名曰符。 城南,韩愈别墅。 (2)提孩:即孩提,指二三岁之间,尚未离开襁褓的幼儿。 颜师古在注《汉书·王莽传》中“孩提之事”一句时说:“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提”与“挈”同义。 (3)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4)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5)潭潭:深邃的样子,后因称他人居宅为“潭府”或“潭宅”。 (6)菑畲(zi yu):初耕的田叫菑,开垦了三年的熟田叫畲,喻耕耘。 (7)马牛而襟裾:意谓马牛穿上衣服华而不实。襟:衣领;裾:衣袖。 这两句说,人如果不通古今,就像穿了衣服的马牛一样。 5.形容韩愈的诗句1、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 2、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韩愈 3、【劝人为善】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韩愈 《了凡四训》 4、断送一生唯有酒 ——韩愈 5、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韩愈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7、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韩愈 《祭十二郎文》 8、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却难舒 ——韩愈 《送孟东野序》 9、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韩愈 《杂说》 10、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春雪》 11、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1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原道》 14、"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韩愈 《原毁》" 15、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韩愈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16、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 《与孟尚书书》 1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 18、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韩愈 19、情隘辞蹙,不知所裁。 ——韩愈 20、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进学解》 21、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韩愈 《符读书城南》 22、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韩愈 2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2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韩愈 《原道》 2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 《马说》 26、由是而之 焉之谓道。 ——韩愈 《原道》 27、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韩愈 28、盖上天之生余,必有期于下地。 ——韩愈 《感二鸟赋》 29、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愈 《幽兰操》 30、文以载道 言贵独到 词必己出 文从字顺 ——韩愈 3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32、博爱之谓仁。 ——韩愈 33、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韩愈 34、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韩愈 35、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韩愈 36、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 ——韩愈 37、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摧。 ——韩愈 38、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蒲萄》 39、事业无穷年。 ——韩愈 40、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韩愈 4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 42、圣人无常师 ——韩愈 43、驾轻车,就熟路。 ——韩愈 《送石处士序》 44、以为虽暂先别,终当久相与处。 ——韩愈 45、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 ——韩愈 《东方半明》 46、自知者为明。 ——韩愈 《复忘赋》 4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48、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 4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师说》 50、辞,达而已矣 ——韩愈 6.韩愈说过那些名言,韩愈名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选自(师 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 —— 选自(原 道) 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 选自(原 毁) 麟之为灵,昭昭也. —— 选自(获麟解) 龙须气成云. —— 选自(杂 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选自(马 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选自(进学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 选自(违 辨)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 选自(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灾害外者,皆已宾贡. —— 选自(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 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故高才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 选自(与于襄阳书) 若俯首 贴耳 ,摇尾 而乞怜,非吾志也. —— 选自(应科目时与人书) 惟陈言之务去. 无迷其途,无绝 其源,终吾身而已. —— 选自(答李翊书)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选自(送孟东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 —— 选自(送李愿归盘谷序 )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选自(送董昭序) 大丈夫文武忠孝 ,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 选自(送石处士序) 伯乐一过翼北之业,而马群遂空. —— 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 选自(圬 者王承福传) 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 —— 选自(祭鳄鱼文)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 选自(祭十二郎文) 士穷乃见节义. ——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7.劝学中韩愈师道观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首先,韩愈对老师的作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全新界定。在他看来,既能做经师,又能做人师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师。他将“传道”放在“受业”“解惑”前面说,表明他把教学生做人比做学问看得更为重要。韩愈心目中的老师不是一般官学老师,也不是学业启蒙老师,而是学有所成的人。他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中,明显流露出了对浅薄之师的鄙夷与嘲讽。 其次,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他明确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全新的师道观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现出鲜明的态度、坚定的信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种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学风、不耻下问的胸襟。韩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慨是沉痛的。因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而远远低于圣人的普通人却“耻学于师”,也因此才有“圣益圣,愚益愚”的不幸结局。 再次,韩愈提出了转益多师、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观。他认为“圣人无常师”,即有学问的圣人从来没有固定的老师,甚至可以向根本比不上自己的人学习。他举例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这种转益多师、教学相长的师生观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最后,韩愈提倡敢为人师的反时俗精神,鼓励青年从师勤学。在“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韩愈嘉许之。他收李蟠这样“好古文”的学生,表现出敢为人师的反时俗的勇敢精神。韩愈对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现象深恶痛绝,对一般浅薄的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丑态予以辛辣的调侃。他主张做大学问,鼓励青年从师勤学,深入研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流露出了对浅尝辄止、不深入研究的人的蔑视。他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品德上要做到“成”。 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韩愈《师说》中所表现的师道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复兴儒学、排斥佛老和推行文学革新运动,因此他所强调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强调的教学内容是“所读皆圣人之书,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非圣人之旨不敢存”,“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他的教学方式明显地带有枯燥说教和硬性灌输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