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镇江北固山有关的宋词

1.急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扩展资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

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急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扩展资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 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 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 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 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

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跪求一篇有镇江北固山景物、诗词、历史相结合的介绍性文章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作者所游的(镇江)金山寺之景色[1]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翻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4.辛弃疾与北固山有关的诗词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希望能帮助到你

5.与镇江北固亭有关的诗歌

网上搜索的,大致有以下几首: 却到金陵登北固亭年代:【唐】 作者:【李绅】龙形江影隔云深,虎势山光入浪沈。

潮蹙海风驱万里,日浮天堑洞千寻。众峰作限横空碧,一柱中维彻底金。

还叱楫师看五两,莫令辜负济川心。 北固亭东望寄默师年代:【唐】 作者:【罗隐】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

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题北固亭年代:【宋】 作者:【王奕】杜老当年识恨遗,与天争汉死奚疑。伏羱犹忆分三日,老骥空悲混一时。

往事竟随东逝水,新题全是北来诗。如今多景楼头酒,免得诸公赋黍离。

寓京口四首答汤菊庄兼简分司郑料院·北固亭年代:【宋】 作者:【武衍】三生结得润人缘,卮酒时来暖客毡。北固儿童虽不识,也缘巾屦过山名。

游北古亭。巫山短笛 北固山上北古亭,易水京口立润城山外千年几昆仑,北古亭内一度春。

6.寻找15首左右关于镇江的古诗词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7.与镇江北固亭有关的诗歌

祝英台近 北固亭

年代:【宋】 作者:【岳珂】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颭。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却到金陵登北固亭

年代:【唐】 作者:【李绅】

龙形江影隔云深,虎势山光入浪沈。

潮蹙海风驱万里,日浮天堑洞千寻。

众峰作限横空碧,一柱中维彻底金。

还叱楫师看五两,莫令辜负济川心。

北固亭东望寄默师

年代:【唐】 作者:【罗隐】

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

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

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

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题北固亭

年代:【宋】 作者:【王奕】

杜老当年识恨遗,与天争汉死奚疑。

伏羱犹忆分三日,老骥空悲混一时。

往事竟随东逝水,新题全是北来诗。

如今多景楼头酒,免得诸公赋黍离。

寓京口四首答汤菊庄兼简分司郑料院·北固亭

年代:【宋】 作者:【武衍】

三生结得润人缘,卮酒时来暖客毡。

北固儿童虽不识,也缘巾屦过山名。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年代:【宋】 作者:【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沁园春

年代:【宋】 作者:【李曾伯】

北固台端,南渡后来,无此伟人。自从容佐鼎,光华揽辔,几年中外,属目经纶。万灶炊烟,千艘漕雪,手整江淮如掌平。诗书效,看马腾士饱,酒好兵精。平生。馀事功名。岂管葛诸人能拟伦。暂牙筹游戏,小淹惟月,金瓯注想,便合为霖。沆瀣一襟,风流八咏,秋入诗坛如许清。为公寿,有黄花不老,长伴香名。

登北固山亭

年代:【唐】 作者:【李涉】

海绕重山江抱城,隋家宫苑此分明。

居人不觉三吴恨,却笑关河又战争。

登北固楼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沈约】

六代旧山川。

兴亡几百年。

繁华今寂寞。

朝市昔喧阗。

夜月琉璃水。

春风柳色天。

伤时为怀古。

垂泪国门前。

北固楼

年代:【宋】 作者:【李公异】

北固横江尽,东南第一州。

六朝都在望,回首倦登楼。

登北固楼

年代:【宋】 作者:【释法平】

不负南徐眼,来看北固云。

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

雨气生沧壁,秋声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讲北固山的倒是很多,讲北固亭的确是有点少

8.北固山在唐诗中是如何形容的

北固山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区北长江边上,北临长江,形势险固,因名 北固。

南朝梁武帝曾登山顶,北览长江壮丽景色,题书“天下第一江山”,又 名北顾山。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掎角之势,并称为“京口三山”,王湾《次 北固山下》所指就是这里。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 现在北固山多指中峰和后峰, 后峰是主峰。

北固山可以称得上是一 座“三国山”,山上保留了许多有关 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位于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 是刘备招亲的地方。

《三国演义》第 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 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里。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东吴的荆 州,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孙尚香为诱 饵招亲,设下美人计,引诱刘备来京 口联姻,趁机将其扣为人质,以此讨回荆 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 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京剧“龙凤呈 祥”唱的就是这段故事。 甘露寺兴建于梁代,原址在山下,唐代 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

寺内有老君殿、观音 殿和江声阁等建筑,极具“寺冠山”的特 色。寺后保留有刘备、孙权同坐过的“狠 石”,寺西有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 马涧”。

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面对大江,是北 固山风景最佳处,楼名取自李德裕的“多景 悬窗牖”的诗句。 楼额上还高悬有米芾书写 的“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

多景楼东侧的凌云亭,又名祭江亭。相 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讹称母亲病重,骗孙尚香回吴。

后来,孙夫人听说刘 备猇亭兵败,死于军中,悲痛不已,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后人为纪念孙 夫人称为“祭江亭”。

中峰上有气象楼,现为国画馆。中峰与后峰之间有龙埂相通,太平军守 镇江时,曾沿着龙埂建筑新城直至后峰江边。

新中国成立前,北固山东麓是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 国成立后,在前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公墓和烈士事迹陈列室。

9.辛弃疾北固山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唐诗宋词要赏析就这两天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④洛阳边. ①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②客路:旅途.③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④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2.客路:旅途.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风正:指顺风. 4.海日:太阳从海上冉冉升起. 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6.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7.乡书:家信.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8.归雁:归来的大雁.这句是说,希望雁能把我的信捎到故乡洛阳去. 9.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