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直解中牡与道叶幽部是什么意思金文朝字从水,小篆从舟,“舟”当为水形之讹变。 朝、舟音亦近(均属幽部字)上古韵部 上古汉语共有二十九个韵部。可以分为三大类,八小类,如下: (甲)-○,-k,-ng类。 (1)没有韵尾的(用-○表示),包括六个韵部: 1、之部 2、支部 3、鱼部 4、侯部 5、宵部 6、幽部 (2)韵尾为-k的,包括六个韵部: 7、职部 8、锡部 9、铎部 10、屋部 11、沃部 12、觉部 (3)韵尾为-ng的,包括四个韵部: 13、蒸部 14、耕部 15、阳部 16、东部 (乙)-i,-t,-n类。 (4)韵尾为-i的,包括三个韵部: 17、微部 18、脂部 19、歌部 (5)韵尾为-t的,包括三个韵部: 20、物部 21、质部 22、月部 (6)韵尾为-n的,包括三个韵部: 23、文部 24、真部 25、元部 (丙)-p,-m类。 (7)韵尾为-p的,包括两个韵部: 26、缉部 27、盍部 (8)韵尾为-m的,包括两个韵部: 28、侵部 29、谈部 同韵部者为叠韵。 叠韵的字,有些是完全同音;有些是同音不同调;有些是声韵都同,但韵头不同;有些是同韵部不同声母。 值得注意的是,今音很不近似的字,如“特”和“直”、“国”和“域”,古音都是十分近似,或相当近似的。 同类同直行者为对转,这是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转。这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 旁转而后对转者为旁对转。 不同类而同直行者为通转。 这是元音相同,但是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虽不同元音,但是韵尾同属塞音或同属鼻音者,也算通转(罕见)。 在同源字中,叠韵最为常见,其次是对转。至于旁转、旁对转、通转,都比较少见。 但通转也有比较常见的,例如鱼铎阳和歌月元的通转。 上古三十三纽 上古的声母,又叫“纽”。 上古汉语共有三十三个声母,可以分为五大类,七小类,如下: (甲)喉音 只有一个声母。 1、影母(○) 这是零声母。 (乙)牙音(舌根音) 共有六个声母。 2、见母[k] 3、溪母[kh] 4、群母[g] 5、疑母[ng] 6、晓母[x] 7、匣母[h] (丙)舌音,分两类。 (一)舌头音 共有五个声母: 8、端母[t] 9、透母[th] 10、定母[d] 11、泥母[n] 12、来母[l] (二)舌面音(中古属正齿三等,喻属喉音四等,日属半齿) 共有七个声母: 13、照母[tj] 14、穿母[thj] 15、神母[dj] 16、日母[nj] 17、喻母[j] 18、审母[sj] 19、禅母[zj] (丁)齿音,分两类。 (一)正齿音(中古属正齿二等) 共有五个声母: 20、庄母[tzh] 21、初母[tsh] 22、床母[dzh] 23、山母[sh] 24、俟母[zh] (二)齿头音 共有五个声母: 25、精母[tz] 26、清母[ts] 27、从母[dz] 28、心母[s] 29、邪母[z] (戊)唇音 共有四个声母。 30、帮母[p] 31、滂母[ph] 32、并母[b] 33、明母[m] 上古声母的归类,与中古声母的归类不同,理由见于字典凡例。 声母注音与国际音标的对照,亦见于字典凡例。 同纽者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鼻音与鼻音,鼻音与边音,也算邻纽。 在同源字中,双声最多,其次是旁纽。其余各种类型都比较少见。 希望帮到你。 2.请问诗经注释的哪个版本比较好啊“综合考虑注音,翻译的音韵方面的”,我强烈推荐: 1、《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我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注:作者程俊英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与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并称五四“四公子”。] ——此书可作为入门书。 2、《诗经注析(全二册) 》程俊英,蒋见元 著,中华书局。 ——此书比《诗经译注》 研究更加深入。 3、《诗经直解》(上下) 作者陈子展。 ——此书可与《诗经注析》 比照阅读、研究。 4、《毛诗正义》汉·郑玄 笺;唐·孔颖达 疏 ——此书集古代(唐代之前)研究《诗经》之大成。 我以为,有这四部书,其它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了。 3.帮找几本书的免费pdf 诗经 论语人 间词话 孙子兵法 周易 唐诗三百首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下载: 《诗经》参考书目: 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3、程俊英《诗经译注》 4、高亨《诗经今注》 5、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 《论语》参考书目: 1、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 2、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 3、皇侃《论语义疏》 4、刘宝楠《论语正义》 5、程树德《论语集释》 6、钱穆《论语新解》 《周易》参考书目: 1、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 2、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5、李镜池《周易通义》 6、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 7、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 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