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的对联

1.诗词中的对联

写中秋的:《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台湾民谣:《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写端午的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写重阳的 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写春节的: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酒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凤城新年辞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写元宵节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

2.古诗中的对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凄凄鹦鹉洲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子来时新舍

梨花落后清明

花底离愁三月雨

楼头残梦五更钟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

3.古诗中的对联(15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来时新舍梨花落后清明花底离愁三月雨楼头残梦五更钟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古诗词的对联

集句联集《四书》句联 天下有道 国家将兴 穷不失义 富而无骄 后而好学 乐以忘忧 持其志无暴其气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集《文心雕龙》句联 修词立诚在于无愧 造物指事莫非自然 绚言朱蓝文约为美 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泉石激韵林籁结响 云霞雕色草木贲华 集《古乐府》句联 平生怀直道 大化扬仁风 沙棠作舟桂为楫 浮云似帐月如钩 集陶渊明诗句联 丈夫志四海 古人惜寸荫 化菊东篱下 种桑长江边 秋菊有佳色 幽兰生前庭集唐诗句联 美花多映竹 乔木自成林 柳深陶令宅 月静庚公楼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松风清耳目 蕙气袭认襟 顾视清高气深稳 文章彪炳光陆离 鸟啼碧树闲临水 竹映高墙似傍山 倾壶待客花开后 出竹吟诗月上初 实事渐消虚事在 长年方悟少年非 一路沿溪花复水 几家深树碧藏楼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他席他乡送客怀 城隅绿水明秋日 江上诗情为晚霞集李白诗句联 桂子落秋月 荷花羞玉颜 天长落日远 意重泰山轻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心悬万里外 兴在一杯中 秀句满江国 芳声腾海隅 死生一度人皆有 意气相倾山可移 浣溪石上窥明月 向日楼中吹落梅集杜甫诗句联 倚杖看孤石 开林出远山 甘从千日醉 耻与万人同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闻说江山好 终嗟风趣频 万里秋风吹锦水 九重春色醉仙桃 不知明月为谁好 更有澄江消客愁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歌词自作风格老 诗卷长流天地间集韩愈诗句联 莫忧世事兼身事 却道新花胜旧花 正值万株红叶满 问言何处芙蓉多 自笑平生夸胆气 须知节候即风寒集宋诗句联 立脚怕从风俗转 商怀犹有古人知 深林闲数新添竹 残烛贪看未见书 好山当户碧云晚 古屋贮月松风凉 吾山自信云舒卷 片心高与月徘徊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地十亩皆种松 门无车马终年静 卒对琴书百虑清 林罅忽明知月上 竹梢微响觉风来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老胸中常有诗集苏轼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才大古来难适用 人生何处不相逢 天下几人学杜甫 诗中自合爱陶潜 古来画师非俗士 此间风物属诗人集黄庭坚诗句联 小雨藏山客来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 园中鸟语劝沽酒 窗下日长宜读书 周鼎汤盘见蝌蚪 深山大泽生龙蛇集陆游诗句联 山河兴废人搔首 风雨纵横乱入楼 看镜已成双白鬓 名山踏破几青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孤桐三尺泻秋泉集词句联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诗 半空月影流云碎 十里梅花作雪声 流水白云常自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翠药红蘅几番风雨 黄花绿菊好个霜天 天气欲重阳,几番风雨 登临望故国,万里山河 忍泪觅残红,柔情似水 起舞弄清影,瘦骨临风 试上小红楼,论诗说剑 更尽一杯酒,举首高歌 花坞春长,烟火千家都入画 桃源路近,桑麻十里尽成荫 无处觅残红,试问东风春愁怎画 浮生等萍迹,不知江左燕入谁家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大江东去,平楚南来,一带江山如画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依稀风韵生秋集《三坟》字联 搏观万卷才识豪迈 纪述百家文翰昌明集《秦绎山碑》字联 言之高下在于理 道无古今维其时 泽以长流乃称远 山因直上而成高集《汉曹全碑》字联 诸子百家不分门户 名山大川各效文章 集《汉鲁峻碑》字联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纵怀华事当春去 畅足清游载月归 集《汉樊敏碑》字联 古人所重在大节 君子于学无常师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集《兰亭序》字联 一亭俯流水 万竹引清风 一亭尽揽山中趣 幽室能观世外天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 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集《圣教序》字联三春花满香如海 八月涛来水作山 春归花外燕组织 雨洗林间翠欲流 门掩梨花深见月 寺藏松叶远闻钟 集《泰山铭》字联 风至山中无不和畅 月生海上自极高明集《景君铭》字联 虚心为竹 清节而秋 著作追先哲 精神让后生集《石门颂》字联 山以石峻 海为川归 龙门开凿曲通海 石梁高悬峻极天 集《争坐位帖》字联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家积德还积节 榻横左右三尺书 门向东南月一寮 集《多宝塔碑》字联 脱俗书成一家法 写生卷有四时春 观书要能自出见解 处世无过善体人情集《醴泉铭》字联 明月清风深有味 左图右史交相辉 集史书句联 高柳生风扶桑盛日 天桃敷水落杏飞花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 用计月既望常见浮槎 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 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

5.诗词,对联中的对仗工整是指什么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