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的诗歌特点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2.屈原的诗歌特点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 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 “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3.屈原诗的特点是什么屈原创作的诗要跟当时的年代联系起来。屈原,名平,字原。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 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 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 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 情。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其作品文字华 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 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 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 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 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 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 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 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 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 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4.简述屈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屈原最主要的作品是离骚,它基本能代表屈原的作品,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离骚》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有着高贵的家世、美好的品质、优秀的才能、高尚的人格。诗人以披香戴芳的象征手法,反复描写了自己人格的高洁和精勤不息地修养道德,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苏世独立的形象。诗人有着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关切君王和国家的命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虽然有小人的离间和君王的疏远,最终都没能改变他眷恋故国的情怀。诗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理想追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探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时时感叹时光流逝和功业未就:“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臣不吾与”。虽然现实的黑暗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执着坚持自己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2.《离骚》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叙述、幻想、虚构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创造了丰富的意象系统。《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创造性地将《诗经》的简单比兴发展为丰富的意象系统。《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大意象群:一是人事意象群。二是花草禽鸟意象群。三是神话意象群。 3.《离骚》创造了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离骚》是一首抒情诗,主要是以抒发忠贞而遭忧的情怀为诗的线索。抒情诗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离骚》的前一部分是在诗人的人生遭际的基础上展开抒情的,后一部分又虚构了女媭劝说、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四方神游等一系列虚幻的情节,使抒情在若隐若现的情节中展开。同时,也扩大了诗的结构,增加了诗的内容含量,形成了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 4.《离骚》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的语言形式。《离骚》的语言精炼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虚词、双声、叠韵等。 三、屈原的其它作品: (1)《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在内容上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内容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九歌》中唯有《国殇》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2)《九章》是后人集结的屈原的一组作品,共九篇。《橘颂》是借颂橘表现屈原的人格理想。其余篇章的思想内容大都与《离骚》一致,只是以较短的篇幅写某一方面的经历和情感。《九章》在艺术上以写实为主,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写实中同样贯穿着强烈的抒情性。 (3)《天问》是屈原诗歌中的一篇奇文。诗歌以提问的方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关于历史、哲学、社会、人生、自然、神话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诗人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的怀疑和探索。《天问》构思奇特,纯以所问之事联缀成篇,而且篇幅巨大,是仅次于《离骚》的长篇巨制。《天问》基本上采用的是《诗经》的四言形式,间有少量杂言。诗歌瑰丽奇异,大气磅礴,节奏明快,问事叙说中夹杂着激越的情感,而又涵蕴着深刻的哲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