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誓旦旦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这个词的意思是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 子。 誓言说得极其诚恳,让人听来非常可信。 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著名的怨妇诗。它 述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美丽、温和而多情的女子,跟一个男子(氓)从小就相识,男子虚情假意,甜言蜜语骗取了 姑娘纯真的爱情。 可是在姑娘带着她的嫁妆,满 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嫁到他家之后,“氓”却 变了心。虽然妻子温顺贤惠,为他早起晚睡操持 家务,他却冷漠无情,凶狠残暴。 她悔恨万分,无 处诉说自己的苦痛,得不到任何同情和理解,连自 己的兄弟也咧着嘴嘲笑她。经过一番深刻的反 思,这位女子变得坚强起来,毅然离开了那个负 心汉。 这首诗的结尾写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大意是说:回想儿时欢乐多,你有说有笑多温 和。对我发誓表诚意,谁料翻脸变恶魔。 违反誓 言不思量,从此也就算了吧。 2.信誓旦旦..这诗怎么理解该句出自《卫风·氓》,译为“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表现了女主人公知天安命的一面,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赏析: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取,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在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取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认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达了现来。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诗》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怕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3.为什么诗《氓》中信誓旦旦多用于意《诗经·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中的代表作.《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将事件的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首先,诗中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使作品富有表现力. 1、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经历,这种感受,这种情感在阶级社会中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抓住女主人公“我”和氓的矛盾,而氓是男权的缩影,夫权的代表,他们从夫妻关系逐渐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得以透露、展现.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此,在其后的叙述中,兄弟的取笑,讽刺也体现了这一点.本来那悲惨的遭遇就值得同情与帮助,可等待她的却是奚落、嘲讽.而这根由就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苦难女性的悲惨遭遇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至此,残酷的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合法的美好的家庭生活愿望的矛盾突显出来,这也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总之,氓是一个自私自利、喜新厌旧的卑贱男子,女主人公则是一个热情勤劳、性格刚强的女子.文中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二人的态度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社会现实,对男女不平等进行了强烈控诉,具有很高地欣赏价值. 2、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在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的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狡诈的本质.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不可说也”这句士与女两种人对待情感的两种不同态度,更将氓的负心、虚伪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的意义.短短几个字,既将女主人公的怨恨表露无遗,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被男人玩弄后最终抛弃的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罪恶之深,思想主题在对比中得以升华.此外,还有不同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淳朴热情、勤劳善良与与氓的虚伪冷酷、喜新厌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和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3、比兴的艺术手法.诗中用自然现象来描写女主人公情感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到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由幸福到痛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抛弃的痛苦.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反比,比喻氓的负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女主人公的悔恨、哀怨之情.恨之切,因为负之深.氓的负心、虚假也流露其间.男女间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更增添了这首弃妇诗的悲的氛围. 4、顶针修辞的运用. 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还有蝉联词在句中的,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它们的作用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使诗歌富有节奏感,韵律,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5、叹辞、叠字的运用.当诗人抒发猛烈的情感或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词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而讥笑时,情感嘴强烈,连用两个“于嗟”三个“兮”个“也”,尤其是诉说她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时,情感最强烈,连用六个“矣”字,以表达她受虐待,被抛弃的的痛苦、怨恨和面对兄弟的咥笑时所感到的孤独无援与孤独无助.最后一章,女主人公毅然决然地写出“亦已焉哉”!焉哉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反衬氓的负心,悲愤之情达到高潮,更好地表现了对氓的愤慨和决绝!此外,诗中用了不少“嗤嗤”、“涟涟”“汤汤”“晏晏”等叠字,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表达了女主人公那“泣涕涟涟”的痴情、善良,更将氓那“嗤嗤”的假老实,“言笑晏晏”的假温情,“信誓旦旦”的假忠诚揭露无遗. 6、借代修辞的运用.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书写抽象的意境.《氓》中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用送行之远,乘彼垝垣望复关表痴情、多情,用“三岁”表多年,用“二三”表反复.这形象的语言,隽永、耐人寻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诗的可读性. 此外,这首诗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弃妇形象.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即弃妇)自叙了从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追求下,“送子涉淇”,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