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各位有知道李小雨诗歌的吗略微知道一点。 李小雨,当代女诗人。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雁翎歌》(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红纱巾》(1983年)。她的诗作被选入《女作家百人作品选》、《青年诗选》、《她们的抒情诗》、《当代诗醇》中。 2.诗 《红豆》李小雨红豆 在天与海的尽头 该粉碎的都粉碎了 如残破的贝壳 该隐瞒的都隐瞒了 如厚厚的沉沙 该忘却的都忘却了 如弃船的枯骨 该凋零的都凋零了 如孤独的海烟 该有梦的都梦过了 如一闪而过的鸥翅 该流泪的都流过了 如蚌内柔柔的盈珠 该结疤的都结疤了 如紫黑色怪状的礁石 该痛苦的都痛苦了 如辗转抽搐的暴风 3.解析:李小雨的《夜》这首小小的《夜》,曾经在中国诗歌界引起掀然大波。它是第一首被自视为诗歌统治者的正人君子们列为“令人气闷的”和“读不懂的”诗,被扣上他们自以为是贬义的“朦胧诗”帽子,从此“朦胧诗”作为一项错误的帽子,歪打正着,引出了更多的“朦胧诗”问题的争议和探讨,一发而不可收。其实,这是一首纯美的小抒情诗,抒写的是诗人一瞬间的美好感觉,这对天生爱美的诗人来说,算不上诗歌上的丰功伟绩,而对主义惯了的一帮所谓占统治地位的诗人来说,不亚于是一场巨大的颠覆,所以“洪波涌起”,“朦胧诗”从此天下扬名,扬眉吐气,大获诗人之心。后来真正登场的“朦胧诗”是以“今天派”诗歌为主体的作品,但这首小小的《夜》当年在那场风起云涌的诗歌争议中,独占一席,自有其令人回味的美妙一瞬 叶赛宁《夜》是朦胧诗,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4.李小雨的资料李小雨,当代女诗人。 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 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 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 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 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雁翎歌》(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红纱巾》(1983年)。 她的诗作被选入《女作家百人作品选》、《青年诗选》、《她们的抒情诗》、《当代诗醇》中。 5.李小雨作品李小雨,当代女诗人。 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 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 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 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 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雁翎歌》(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红纱巾》(1983年)。 她的诗作被选入《女作家百人作品选》、《青年诗选》、《她们的抒情诗》、《当代诗醇》中。参考资料:?wtp=tt。 6.李小雨的《最后一分钟》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7.解析:李小雨的《夜》这首小小的《夜》,曾经在中国诗歌界引起掀然大波。 它是第一首被自视为诗歌统治者的正人君子们列为“令人气闷的”和“读不懂的”诗,被扣上他们自以为是贬义的“朦胧诗”帽子,从此“朦胧诗”作为一项错误的帽子,歪打正着,引出了更多的“朦胧诗”问题的争议和探讨,一发而不可收。其实,这是一首纯美的小抒情诗,抒写的是诗人一瞬间的美好感觉,这对天生爱美的诗人来说,算不上诗歌上的丰功伟绩,而对主义惯了的一帮所谓占统治地位的诗人来说,不亚于是一场巨大的颠覆,所以“洪波涌起”,“朦胧诗”从此天下扬名,扬眉吐气,大获诗人之心。 后来真正登场的“朦胧诗”是以“今天派”诗歌为主体的作品,但这首小小的《夜》当年在那场风起云涌的诗歌争议中,独占一席,自有其令人回味的美妙一瞬叶赛宁《夜》是朦胧诗,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