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

1.为什么说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不仅仅是写爱情呢

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前途是无望的,因此,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诗已经结束了。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而郁悒,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而痛苦,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无望中仍要追求《无题》是一首爱情诗,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下句,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抚鬓自伤"。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的形象,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这就是其内容。

既然会面无望。夜间的痛苦,总之,为爱情而憔悴,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在这两句里,感叹诗。

2.如何看待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

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

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李商隐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

《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

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

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

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

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

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

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有些研究者(如杨柳)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

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许多人倾向于将《锦瑟》、《碧城三首》、李商隐《玉山》等诗与无题诗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写法和意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一言难尽的情形,使得无题诗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对这些诗的真正含义作出解释。

然而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非常令人信服的阐明诗中的涵义。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

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

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

3.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赏析

无题·其一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其二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 ①“相见”两句说: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jù):蜡烛。泪: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早晨照镜子。云鬓: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月光寒: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没有多远。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探望,慰问。[赏析] 虽曰“无题”,本诗却明显是写爱情、写离别相思之情的。

诗从别离的痛苦写起,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予以烘托。继以春蚕和蜡炬为喻,表示诗人相思的热烈和至死不渝的感情。

再写对方的相思之态,面容憔悴及自己感受月光的寒冷表示对情人的体贴,一住情深。最后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思渴。

全诗构思新颖巧妙,情思深沉绵邈,意境优美动人。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

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

4.一、《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

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

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

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

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

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写出二人被迫分别之苦,与分别的恋恋不舍,作者以托王之心暗喻对面对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

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

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唐人诗中,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

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

5.唐代哪位诗人最晦涩

最晦涩的诗人:李商隐

前任在谈及李商隐时表示,怅惘哀伤的诗人大概将自己所有感情都灌注进这些无题的诗章中,它们“如一个上了锁的珠宝盒,当盒盖微微打开时,我们就能从缝隙里看见透出来的或清冷或温暖的微光,但是那盒子却始终无法完全打开,我们只好从这偶尔透出来的微光里,去感受无题的情愫、无题的绮丽”。

因为常用神话及想象写作,李商隐的诗歌素来难懂。梁启超就曾说自己并不解《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的文义。梁启超不解倒也正常,据说《锦瑟》素来有多种解读:有人称其为悼亡诗,有人说讲的是党争,有人说“锦瑟”乃一女子名,还有人说这是诗人感慨仕途不顺。

6.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隋宫(1)

紫泉宫殿锁烟霞(2),欲取芜城作帝家(3)。玉玺不缘归日角(4),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5),岂宜重问后庭花(6)?

[解析}《隋宫》是李商隐政治讽刺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揭露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亡国。通过他多次乘龙舟南游江都的描写,并且以陈后主这个荒淫失国的昏群作陪衬,讽刺性更强,具有警诫作用。

[注释}(1)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所建的行宫。(2)紫泉:即紫渊。这里代指长安中的隋宫。(3)芜城:指江都。因南朝刘宋诗人鲍照写过一篇《芜城赋》。(4)玉玺:皇帝的玉印,皇权的象征。日角:指额骨中央隆起像太阳,旧时附会为帝王之相。《旧唐书.唐俭传》载:隋末,唐俭劝李渊起兵时说:“明公日角龙庭。”这里指李渊。(5)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朝荒淫亡国的群主,隋炀帝和他是一丘之貉。据《隋遗录》载:隋炀帝游江都时,一次梦中恍惚与陈后主相遇,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教舞《玉树后庭花》。(6)岂宜:岂该。重问:再问。

【韵译】: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 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 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 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解析}《隋宫》是李商隐政治讽刺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揭露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亡国。通过他多次乘龙舟南游江都的描写,并且以陈后主这个荒淫失国的昏群作陪衬,讽刺性更强,具有警诫作用。

[注释}(1)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所建的行宫。(2)紫泉:即紫渊。这里代指长安中的隋宫。(3)芜城:指江都。因南朝刘宋诗人鲍照写过一篇《芜城赋》。(4)玉玺:皇帝的玉印,皇权的象征。日角:指额骨中央隆起像太阳,旧时附会为帝王之相。《旧唐书.唐俭传》载:隋末,唐俭劝李渊起兵时说:“明公日角龙庭。”这里指李渊。(5)陈后主:陈叔宝,南朝陈朝荒淫亡国的群主,隋炀帝和他是一丘之貉。据《隋遗录》载:隋炀帝游江都时,一次梦中恍惚与陈后主相遇,让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教舞《玉树后庭花》。(6)岂宜:岂该。重问:再问。

【韵译】: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 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 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 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参考资料:

7.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被称为什么体

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 ,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 ,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他们不满白体诗的浅切,也不满晚唐体的枯寂,提倡学习李商隐,主张诗歌语义要深,词章艳丽,用典精巧.对偶工整.由于西昆体作家,大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越,因此他们的词少有现实内容,多为酬唱之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