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的翻译翻译为: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出自春秋晏婴《晏子谏齐景公》(选自《晏子春秋》),原文为: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译文: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受到教诲了。” 于是就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这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文章出自《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 主旨赏析: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幽默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说明哲理。 而这篇文章则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齐景公执政要注重百姓疾苦,宣扬了晏子爱民的民本思想,并劝喻了当代君王齐景公要为民着想e799bee5baa631333431353865,使国家更强盛。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晏子谏齐景公 2.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 景公:齐景公。 ②霁 (j 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 晏子谏景公 ( ) ⑵晏子对曰( ) ⑶公被狐白之裘 ( ) 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 10.以下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水落而石出者 B.坐于堂侧阶 墨子闻之起于鲁 C.公被狐白之裘 温而知人之寒 D.晏子能明其所欲 其如土石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12.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 13.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学过的古文中的话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9.(2分)(1)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⑵ 回答。 ⑶身穿(通:披) ⑷挨饿受冻的人。 10.(3分)C 。 11.(2分)(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12.(2分)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即“善于纳谏”),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13.(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3.课外文言文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被___”通“___披_____”,意思是____披着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而”是但的意思,表示转折。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_____ji (四声的)______意思是__雨后或雪后初晴_________,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_霁风朗月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温饱的时候能够知道百姓饥渴,温暖的时候能够知道百姓寒冷,空闲的时候能够知道百姓的劳碌。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因为景公披着白色的狐裘,很暖和。 6.宴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用古代的贤君之举和景公做对比,告诉景公贤君能体恤百姓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逸而知人之劳的逸翻译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 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 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忍饥挨饿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 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 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5.齐景公惠民文言文阅读答案【原文】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 :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想起自己的使命了。”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练习】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 ) (2)逸而知人之劳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 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