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演变史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 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 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 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 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 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 但是,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南宋时期的歌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 2.宋词的起源与发展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目录 简介 派别 价值 初期 升华 类别 发展历程 发展 起源 词牌 高峰 音乐文学 宋词派别 婉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豪放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宋词选读 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简介 派别 价值 初期 升华 类别 发展历程 发展 起源 词牌 高峰 音乐文学 宋词派别 婉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豪放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宋词选读 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宋词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价值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初期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升华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编辑本段类别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发展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起源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牌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李清照 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 3.求哪位懂宋词大神帮我写篇关于宋词中的愁的发展和革新的论文 或者宋词中写愁的句子很多,仅翻阅上疆屯民先生1924年编选的《宋词三百首),其中愁句竟有125句。 如果翻阅全宋词,恐怕愁句更多。宋词中愁句虽然很多,但写得却很生动活泼,既不死板,也不雷同。 它把愁活化、物化、人化,或移愁于物,或睹物引愁,或见景生愁,或因愁伤景,把愁写得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从愁的原因看,有相思之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有离别之愁(“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就愁的对象看,有愁时光之快(“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有愁人之憔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从愁的程度看,有愁无际(“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有愁不眠(“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有愁无数(“雁过斜阳,草建烟清,如今已是愁无数”)。 有愁旋释(“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有愁无寐(“行遍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有愁如织(“湛湛长空里,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有愁万缕(“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飘从卷乌渺去”)。 有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有愁极(“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 有愁多(“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有愁浓(“斜阳挂深树,映愁浓浅黛,遥山眉妩”)。 从愁的状态看,有梦中愁(“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和雨”)。有独自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有凝愁(“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惩凝愁”)。有闲愁(“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 有清愁(“幽寂,乱蛩吟壁,动庚信,清愁似织”)。从愁的主体看,有人愁(“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有物愁(“西风梧井叶先愁”)。从愁的表现形式看,有愁在颜(“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 有愁在眉(“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有愁在眼(“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有愁在鬓(“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有愁入清酒(“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长噎,愁入清觞”)。 有愁入西风(“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蒲”)。 宋词中有许多抒写离别、相思、羁旅愁叹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带“愁”字直写愁意的词句,这些“愁”字词句或写无尽离愁,或写相思苦愁,或写纷乱闲愁,或写淡淡哀愁……其语言简洁凝练,意蕴深沉丰厚,表现手法上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及多种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愁”写绝了。 l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李煜择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作喻,抒写了自己作为亡国之君追怀故国的哀愁之多与无穷无尽。 “愁”似“春水”这一形象化的设喻,使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问春水,亡国之耻何时得以洗雪? l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秋夜独处,离愁满怀。愁绪千丝万缕缠绕纠结,千头万绪无始无终,理也理不清,拂也拂不去,突出离恨的烦多杂乱和难以排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l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此句写出了乡愁的深沉:不敢在月明时独自登楼远望,想喝酒消愁相反增添忧愁,把感情抒写得很深刻。 l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沙行》 旅途中的男子面对“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这一片初春的景色,愈走愈抑制不住强烈的愁思。 他离家越远,愁思越是无穷无尽。“迢迢”形容遥远,在词中为绵长之意,再加以春水比愁,形容地表现了她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l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春玉案》 词中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闲愁”的多、乱、缠绵不断。 在梅子成熟时节,烟雨迷蒙,原野上野草无边,满城飞絮飘洒。这既是写景,又是比喻内心的“闲愁”,化抽象为具体,既新鲜又形象。 l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作者结婚不久,丈夫即远出求学,词中直抒相思之苦。 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来起兴,相当精妙:花朵飘零的景况,使人联想起美好青春正在消逝;流水滔滔的形象,使人联想到岁月正在不停地移换。问流水,丈夫何日才返家? l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重阳佳节,她分外思念丈夫,整天在愁。长期的多愁善感,使得她“人比黄花瘦”。 愁有长度,悠远绵长。 l 只恐双溪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用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思愁来表现自己愁的多,使抽象的愁思变成有重量的东西了。从词意可以体会到她没有去“泛轻舟”,满腔的愁绪不能排解,只好整天沉浸在愁里。 愁有重量,愁重如山。 l 少年不积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虽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全词环绕着“愁”字来写。 作者是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抒情的: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愁难吐的心情,抒发了他。 4.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 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 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 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 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 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 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 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 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 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 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 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 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 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 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 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 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 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 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 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 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 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 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 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 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 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 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 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谁能一下简述"宋词"的发展历史.宋词的发展历史 大西洋 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 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有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 词,或“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1393036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 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 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 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 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 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 基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 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 但是,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南。 6.宋词的几个转变宋词最初继承晚唐五代绮靡婉约的文风,笔调总在男女离愁别苦间徘徊。初期词人如晏殊父子、欧阳修等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题材、内容得到充实,表现手法得到丰富。宋词从此显示出自己的风格,一摆晚唐五代的绮靡文风。到苏轼,更是一大转变,直接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词的生命力,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词风也大为扭转,变为激昂慷慨,在婉约之外另树一帜。 唐宋词的“雅化”进程 一,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 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歌词,是唐末五代之事,后蜀赵崇祚编集西蜀词人的作品为《花间集》。此前文人填词,不过偶一染指。文人词的传统,是从“花间”词开始的。词从此自巷陌新声向文人士大夫之雅曲转变。 二,从“花间”代言词至文人抒情词 南唐词人变“花间”代言体为文人抒情达意的自言体。他们在词中描写自我日常生活,抒发时世危难之艰辛困苦,倾诉濒临绝境之郁闷苦痛。词体由卑渐尊,本质上有了新变。 宋初杰出词人晏殊、欧阳修等,皆承继南唐词风,于小词中抒情达意,伤离念远。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三,从文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 北宋前期和中期,词在承继南唐绪风之同时,内部正起着多种的嬗变演化,呈现出百花斗艳、五彩缤纷之繁荣盛景。雅俗之争,此起彼伏,迂回曲折,贯穿其间。柳永的步入词坛,对词风的转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立俚俗词派和大量填写慢词。 在北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大晟词人,尤其是集大成的词家周邦彦。大晟词人的“雅化”努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融化前人诗句以求博雅。其二,推敲章法结构以求精雅。其三,追求韵外之旨以示风雅。其四,注重音韵声律以示醇雅。 大晟词人在前辈作家努力的基础上,将精力集中于歌词字面、句法、布局、修辞、音韵等诸多技巧方面的精雕细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