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里赞美劳动的语句论语里赞美劳动的语句(不能算赞美吧) “论语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典故】有一天,他们在山野行走,子路跟在后面,掉了队。这时天色将黑,子路正在着急,恰好遇见一个老农在田里锄草,便问道:“子见夫子乎(你看见我的老师吗)?”老农向子路望了一眼,冷冷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既不劳动,又无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 诗经里就更不用说了,有很多描写劳动的诗作。如《伐檀》、《七月》,也是“以劳动为起兴”,表现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的不满、讽刺、甚至反抗,劳动者对劳动本身并无怨尤的。 三字经里主要是讲的学习和历史,对劳动的描写几乎就没有的。 孔子体现厌恶劳动的句子是什么? 上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别人对孔子厌恶劳动(这里指体力劳动)的说法,还只是旁证。真正能证明孔子厌恶体力劳动的是孔子自己说的话,见《论语.子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这是直接证据。 孔子还有一句话也足以证明他内心深处是瞧不起体力劳动者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孔子是伟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就像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时代局限一样,他确实瞧不起体力劳动和下层劳动者。这无损于他的伟大,当然也用不着我们来替他隐瞒和辩护。 2.有那些描写、赞美劳动的诗锄禾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3.《诗经》劳动人民的诗有什么《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周南·芣苢》《豳风·七月》《小雅·大田》、《召南·驺虞》、《齐风·还》《齐风·卢令》 4.赞美劳动光荣的诗词站在红五月首端深入劳动者中间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一不小心滴落下来打动了无声的果林沉寂的大地上顿时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震落满树鸟声铺红挂彩的早晨情不自禁阳光雨露春风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满眼的美景在飘飞的音符下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劳动之歌带来春播的佳音捎去夏耘的希冀令大地充满诗情任金秋点染画意劳动之歌永唱不衰音符般自地底不断拱出丰硕的果实味美香甜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风,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荒芜人烟的戈壁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去建设祖国,我们的电业工人起五更归月色战沙暴,巡线,检修,消缺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细心检查,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这就是光明使者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最真的赞歌。 5.诗经从哪些方面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它的意义是无限的。这本书主要从四方面对之进行了概述。 1.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诗经》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先秦时代的劳动人民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乡土情蕴。 关于这一点,在《诗经》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史诗、祭祀诗还是战争徭役诗或婚姻爱情诗等诗歌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精神。 关于《诗经》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乡土情蕴,可从两方面理解:(1)原因: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及中国人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品格。(2)表现: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 2.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1)原因: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族伦理之情和宗国情感。(2)表现: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尊奉,农业生活诗中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以及政治美刺诗中对造福宗族国家的君子的赞美、对祸害宗族国家的昏君佞臣的批判等。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4.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也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表现在两方面: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大到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朝会燕飨,小到平民百姓的蚕桑农耕、屯戍行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描写表现的对象。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使得《诗经》成为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如《七月》就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 6.热爱劳动的古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的歌,写几个小伙子相约去看采桑姑娘的情景,体现了青年人劳动的乐趣;《椒聊》是描写一群采花椒的妇女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周南·芣苢》则是女子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还有《伐檀》、《七月》等等都是描写古人劳动的诗作,诗里描绘的劳动大多是轻松愉悦的,极具生活情味。诗经其实就是劳动的创造,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很多的劳动经验,才产生了这些伟大的篇章,同时劳动创造了人,也是人的自身需要。 劳动在古诗中处处可见。唐人李绅《悯农》中有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教育我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同时,更要珍惜劳动成果。晚唐诗人罗隐有《蜂》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其实是一首寓言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寓意着劳动光荣。 白居易的五言古诗《观刈麦》这样描写劳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面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诗中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辛勤劳碌的生活情景,浸透着对劳动者深切关怀和同情。 庄子书中肯定躬耕劳动,其中《马蹄篇》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说明了劳动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写自己从事躬耕,而且对劳动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也就是说,人人都要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 劳动创造了美,美在劳动中产生。古诗里的劳动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人的诗韵中,勤劳质朴的人们充满着对劳动热爱,充满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古诗中的劳动,让我们在劳动中感受着快乐,收获着幸福,劳动才了今天的智慧,劳动最光荣。 7.求赞美劳动或同情劳动人民、写劳动人民痛苦的诗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欣赏】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诗经》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