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乐诗歌的学习有几个方面诗词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可歌而唱的歌词,如果我们把和诗词有关的歌曲送到学生面前,诗词教学将别有洞天。 1、有一些歌曲的歌词是从古诗脱胎而来,比如《在水一方》几乎就是《蒹葭》的翻译,《涛声依旧》的灵感源于《枫桥夜泊》,从过去的琼瑶到今天的方文山,他们的作品无不沾染着古典的色彩,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我们诗意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营养,不禁顿生敬佩仰望之心。 2、有些古诗被今人谱上了曲子,旋律动听,通过聆听甚至学唱歌曲学习诗词,学生乐此不疲。邓丽君有一盘带子唱了一批这样的作品,非常清雅好听。如脍炙人口的《几多愁》就是李煜的《虞美人》,还有《相见欢》《乌夜啼》,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及范仲淹的《渔家傲》李清照的《一剪梅》(今作《月满西楼》),配乐赏诗,师生其乐融融。 3、我们还可以把内容类似的作品放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例如,我教《雨霖铃》时,就给大家放了李叔同的《送别》,并板书了它的歌词。大家发现两首作品非常有可比性,即都有“长亭”“傍晚”“杨柳”等意象,而且都营造了较广阔的能触动离愁别绪的环境,不同之处学生也分析得十分到位。 同样的,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也比较了它和《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都是水”,一边听歌一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大家喜欢这种形式。 音乐和文学的魅力都很大,让它们嫁接到一起吧。 2.诗歌朗诵关于学习关于学习的诗歌_第1篇: 就如拥有一座山 和一颗闪烁的星座 你向高处攀登 你的目光凝视着远方 任眼前的风景 片片凋落 如一季褪色的春 在那崎岖的道路上 你的步履艰辛 多少次 从峻峭的高处 跌向死亡的山涧 你的伤痕累累 血泪斑斑 也不曾停止你的脚步 常常 你紧咬着寂寞 就象紧紧地咬着伟大 咬着骄傲与自尊 纵然一旦把寂寞咬碎 必须吞下一胆紧裹的苦水 你仍然不放弃 从生命的深处仰望世界 也许那是另一条恒长的窄路 在那攀登的途中 也许 有一天 你会倒下来 那也不是你的错 只因那是一种神圣的抉择 关于学习的诗歌_第2篇: 学习是把金玥匙, 为我们打开知识门。 学习让我们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在认知的群山中攀越。 学习有苦也有乐, 为了发现苦探索。 翻山越岭跨坎坷, 历尽艰辛愈卓绝, 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习拓宽了视野, 井蛙岂识海辽阔。 摈弃自我的偏见, 把时空的限制打破, 放眼精彩的世界。 知识如明灯座座, 学习中答疑解惑。 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那夜海茫茫, 真理之光耀灼灼。 学习中修身立德, 常思缺点和薄弱。 古今为鉴史为镜, 面对着自我, 不断的战胜和超越。 知识给我们智慧, 学会明辨是与非, 学会方法与方略。 扬清激浊, 改造我们的世界。 知识给我们力量, 学习让我们豪情万丈。 不论生活带来了什么, 我们都勇敢面对, 让人生一路欢歌。 3.学习诗歌究竟有什么用学习古诗当然有用,人活着不是只知道吃和睡,人是情感的动物,和动物的区别就是语言的魅力,读古诗,学会欣赏古诗,就像听音乐,能读懂音乐,欣赏绘画能体会到绘画的美一样,这是人类的高境界,这种美是无知识的人,庸俗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读古诗欣赏古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只有懂艺术的人,才能从中获得快乐,艺术是喜欢艺术的人得到的精神食粮。经常背诵古诗或能信手赋诗一首,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 古诗不仅有艺术欣赏价值,也有历史研究价值,每首古诗都有其不同的创作背景,都是抒发作者情怀的佐证。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不同处境,诗人能在诗中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我中学时代学过的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被诗人在身处逆境的广**怀所感染,诗中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说了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困境中语言诙谐,读起来心酸,但更能感到诗人爱国主义和博大的胸怀,到现在我也喜欢这首诗,杜甫的诗句朴实,且耐人寻味。 4.诗歌配乐怎么选音乐与诗,相伴而生。 诗歌中必然有音乐,诗歌本身具有韵律节奏,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能烘托和谐的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为诗歌配乐的要义在于和谐。 鉴赏诗歌可从多个方面入手,如理解诗歌意象,探究诗歌的意境等等。在此,我想着重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谈点感受。 诗歌中必然有音乐,一是说诗歌本身所具的韵律节奏。同时,作为两个独立的艺术形式,音乐对诗歌又独具烘托力。 这里,我主要就这一方面来谈。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能烘托和谐的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 我听过一些诗歌朗诵,主要是爱情诗歌。以著名配音演员乔榛、达式常、曹雷等人的朗读最具感染力,一方面是这些著名艺术家他们对这些诗歌情感领会和把握非常精准,同时又对其进行艺术再创作,以他们的朗读丰富了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所选配的音乐也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戴望舒的《雨巷》,乐曲奏响了,清晰的哗啦哗啦的雨声让人感觉到了夜的宁静,惆怅寂寥悠长之感顿然而生;为舒婷《致橡树》选配的是肖邦《夜曲》,清幽宁静的乐音泛起,一位女性在静夜里所表露的对爱情纯洁独立执着的独白感染打动着每一个聆听者;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起拍仿佛潺潺流淌的溪水轻快奔流,涌动为爱而奉献的快乐和坚定美好的信念。 相对而言,抒情诗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更容易些,轻音乐或恰当的钢琴、提琴、长笛、排箫等器乐独奏也几乎都可以有选择地配用。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和读本中中外现当代抒情诗大约有38首,有些可以很容易找到与之匹配的音乐,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选择的是一首夏威夷民歌《骊歌》为其配乐,《骊歌》原本就是离别之歌,这首乐曲轻悠舒缓,明亮中又有淡淡的忧伤,仿佛夕阳下薄雾氤氲,星河渐现,天上星与水中星交相辉映,很符合《再别康桥》的情与景,所以序曲一起,那喃喃的离情别绪就弥漫开来。 同学们很快就可以入境,和着节奏,轻声朗读溶进康桥的世界。再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选配的是一首以大海为主题的轻音乐《浪尖上的钢琴》,海浪轻拍着海岸,清新、明朗的轻音乐曲随之而来,很符合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对朴素、温暖、恬静的生活的向往。 但同样是以大海为主题,这张音乐专辑就不太适合普希金《致大海》,因为轻音乐的轻柔、宁静的风格不足以表达普希金面对大海时深沉的思绪和对大海所象征的自由精神的赞美。对这类诗歌,轻音乐的情感力度达不到,交响乐则更合适些。 教材中有一篇穆旦的《赞美》,就可以以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很慢的慢板为其配乐,音乐表现的是背井离乡来到新大陆的游子对故乡的怀恋,亲切、哀婉、低沉、悲怆的思乡主题与《赞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吻合。这类极富激情或内蕴深邃的诗作,其配乐也相应或气势宏伟或感情深沉。 另外,还有一种音乐不失为诗歌配乐的一个好的选择方向,那就是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其本身就具有很明确的主题和情节性,因此选择恰当的电影音乐为诗歌配乐,其在烘托氛围,表达主题上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今我还记得几年前在一次本校元旦文艺汇演中,有位同学所朗诵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她选配的是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死亡、沉痛、哀悼,诗的主题和音乐的主题那般吻合,再加上朗诵者对诗歌感情的准确把握和表达,即使这只是整台欢乐的文艺演出中的一个节目,它还是深深感染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为诗歌配乐的要义在于和谐,音乐的作用是营造一个适合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氛围,充分释放诗歌的感染力。 所以在为古典诗歌配乐时,选用中国传统古曲更和谐,更符合诗境。第三册第二、三单元全是中国古典诗歌,《诗经》、楚辞、汉魏诗歌,唐诗宋词等大量的古典诗词,为其选配恰当的古曲音乐,既加强古典诗词韵味,同时也让现时代的同学们综合领略中国古典艺术独有的意境。 比如,可以用古琴曲为屈原的《离骚》配乐,古琴特有的沉郁顿挫、厚重舒缓的音色和《搔首问天》这支曲子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愤和执着。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其中精彩的音乐描写,选择几段琵琶曲如《渔舟唱晚》《十面埋伏》让同学直接感受何为“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结合诗歌仔细品味其在音乐描写上的精湛之处,会有很好收效。 此外,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也是必要的,如清幽的箫比较适合表现空灵意境的诗歌,笛的音色显得清亮明朗些,埙适于古朴辽远,古筝、琵琶的表现力都很丰富,或轻柔、刚劲,或悠缓、急促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风格选择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帮助诵读者尽快入境,加强对诗歌的充分领悟。 音乐与诗和谐相配,这两种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组合,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其目的是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和谐地烘托诗意氛围、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感染力,帮助学习者加强对诗歌的领悟。其中,诗歌是主体,音乐为。 5.学习诗歌究竟有什么用学习古诗当然有用,人活着不是只知道吃和睡,人是情感的动物,和动物的区别就是语言的魅力,读古诗,学会欣赏古诗,就像听音乐,能读懂音乐,欣赏绘画能体会到绘画的美一样,这是人类的高境界,这种美是无知识的人,庸俗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读古诗欣赏古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只有懂艺术的人,才能从中获得快乐,艺术是喜欢艺术的人得到的精神食粮。经常背诵古诗或能信手赋诗一首,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 古诗不仅有艺术欣赏价值,也有历史研究价值,每首古诗都有其不同的创作背景,都是抒发作者情怀的佐证。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不同处境,诗人能在诗中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我中学时代学过的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被诗人在身处逆境的广**怀所感染,诗中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叙说了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困境中语言诙谐,读起来心酸,但更能感到诗人爱国主义和博大的胸怀,到现在我也喜欢这首诗,杜甫的诗句朴实,且耐人寻味。 6.古诗学习方法:词达意为您从老师的角度来解读,请参考: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古诗词很多时候是“立象以尽意”的,所以一般不要一味的死解,只给它唯一的阐释,而要想法设法挖掘诗歌的各种内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体味它,应用它,古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就是那源头活水,各人饮之都有他自己的感味。 也给学生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 1、入境---移情模式 “境”就是古典诗词字里行间所映射出的情感氛围和意境或者说作者当时写诗词之时的情景。 由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仅存的白纸黑字而欲入诗歌之境的时候,首先就要想办法“造境”,造境就是想法营造一种气氛。常用的媒介、手段有音乐、视屏、图画、优美的文字阐释等等。 例如对于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可以在读懂了基本字词及表面诗意之后,给学生放一段邓丽君演唱的“一剪梅”歌曲,利用“以乐感人”的效果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诗歌鉴赏,试着理解、同情(西方所谓的移情)作者当时的心境,进一步做出理性分析。 2、寻象---尽意模式对于简短的古典诗词来说,作者往往是利用一些取材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生活中的“意象”来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要理解诗词的基本意境,就必须首先对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做出正确的理解。 通过分析基本“意象”,透视作者的表情达意及其所在。比如李白的《苏台览古》,作者用“旧苑”、“荒台”、“新柳”等表达了一种风华不再、残迹斑斑而只剩烟柳依旧的沧桑萧瑟之感。 如此等等,都是“寻象以尽意”。 3、吟诵——体味 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吟诵”这一手段体现出它“潜移默化”的价值。 简单说就是吟诵时要注意诗词的平仄和韵律,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自我吟诵中体验诗歌的魅力所在,主要是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一般的诗词都可以用这种模式来组织教学,但是也不能一味迷信他,有时候还要借助于其他手段共同完成对诗词意境的基本把握。 4、翻译——创作 模式如果通过教学,接受者即学生对诗词的基本内涵和情感意境等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优美语言去翻译古诗歌,进而也可以选取诗歌中的某一个意境、意象去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见解,尝试创作,亲自体验。 古诗词教学法 一、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 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把这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先仔细的研究了苏轼的遭遇和思想感情,课堂上就有这样深情地介绍:“有这一位词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旷达,有人说他本非凡间子,只应天上有。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一生却颠霈流离,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最后病死于琼州内迁的途中。 就在他密州任上,本以为可以和他最亲的亲人相会,不想又成‘空余恨’。这位词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 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苏轼当时的内心情感,再读他的词。”学生在教师深情的引导下被溶入了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内心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会积极参与,能更好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思想,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达观。 二 声情并茂,增强形象 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教学时配以图画、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1、以画配诗: 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 我在教学《惠崇》时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教师已在用彩色粉笔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 接着让学生面对面,按照教鞭指点的方向边看边诵,只给两分钟,学生就会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在短时间内构思一段绘景的话语。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说:“透过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两三枝粉红的桃花分外耀眼……” 。 2、以乐配诗: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播放了《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播放了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三、抽丝剥茧,质疑求真 一些古诗词作品中出现的词教材没有给出注释,这就留下了给学生下注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注释的过程也正是研读领悟的过程。 此过程也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理的过。 7.关于学习的诗歌(现代诗歌)《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迷惘的我, 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