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鲍照对古代诗歌发展的贡献是什么贡献: 最卓越的贡献: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具体贡献: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2.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内容上,寓意充实,既是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也抒发了被压抑的不平之感。 形式上,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自由换韵。文辞上也有所修饰,音节颇为优美。 题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妇、边塞三种,抒愤诗,慷慨不平的寒士呼声。体式上:七言诗,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拟行路难》十九首)风格上:风神高标,气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刘熙载于《艺概•诗概》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鲍照首创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其诗俊逸瑰丽的一面为李白所承继和发扬,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则为杜甫所吸收和发展。 3.简述鲍照对古代诗歌发展的贡献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 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 鲍照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是如此。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4.谢灵运和鲍照在诗歌史上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5.鲍照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有哪些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自他之后,七言体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 首先,鲍照大胆采用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在鲍照以前,七言诗虽有完整之作,如曹丕的《燕歌行》,但是曹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作七言诗的并不多,且为大家所轻视,西晋时傅玄作七言诗,还说七言是“体小而俗”,与鲍照同时的汤惠休作七言,被颜延之讥为“委巷中歌谣”。在七言为当时人所轻视的时候,鲍照独大力作此类诗,这在当时是颇有胆识的。 其次,他的七言诗打破了原来七言诗句句押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变化的缺点,以七言为主而杂以其他各种句式,形成具有新创特点的七言歌行。这种七言形式,音节错综变化,隔句用韵,注重气骨,命意奇警,崇尚奔放美,与诗人激荡不平的情感相统一,因而极富于创造性。尤其是其七言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代表了盛唐七言乐府歌行之前的最高成就。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鲍照的大胆革新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6.谢灵运和鲍照在诗歌史上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 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 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7.鲍照诗歌的风格特色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的诗文创作: (一)鲍照诗的题材内容 1、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乐府诗。 其内容:①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绪。《代出自北蓟门行》、《代苦热行》、《代东武行》。②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充满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息。《拟行路难》其四、《拟行路难》其六。③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诗歌也哀怨凄怆,细致感人。《拟行路难》其十三、《拟行路难》其十二。④反映统治者的暴政和百姓疾苦的诗歌在鲍照诗歌中也占有突出地位,与《诗经》、汉代乐府民歌传统一脉相承。 2、鲍照的拟古诗和山水诗。 ①拟古诗与乐府诗内容、风格都较为接近。《拟古》八首、《拟刘公干体》。②山水诗以五言为主,与他的七言乐府不同,有汉魏古诗的遗意。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庾郎中游园山石室》、《发后渚》。 (二)鲍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1、主体风格。鲍照豪放俊逸、奇矫凌厉的诗歌风格。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照之诗,华而不弱。”(陈师道《后山诗话》)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得益于汉魏乐府的艺术经验。“险俗”之评。 2、诗风转变时期,古朴与华美兼长的风格特点。 (三)鲍照的文和赋 1、鲍照的辞赋。《芜城赋》。借物喻人的咏物赋。 2、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借景抒情、辞采瑰丽的特点。 (四)鲍照的地位和影响 1、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七言歌行体。是第一个创作七言歌行的作家,发展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2、鲍照对后代文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的影响。 8.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有哪些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诗歌。 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 其中有些诗抒发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当权、篡乱不已的黑暗时代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如第4首;有些诗表现了他在门阀制度压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强的性格,反映了他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对立,如第6首;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 除此之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代出自荆北门行》等还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 这类诗对唐代的边塞诗颇有影响。鲍照的诗多为五言和七言。 其中七言诗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