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宋词的论文试论宋词雨意象中的文化悲感意识 论文摘要:宋代士大夫文人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积淀为一种文化悲感意识。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来抒写这种文化悲感意识。表达他们仕途坎坷,英雄失路的悲伤;执著理想,生命漂泊的苦痛;以及生命束缚,生存不自由的叹息。 论文关键词:宋词;雨意象;悲感文化意识 英国作家斯托雷奇曾说“中国人的忧伤是很细致很深沉的。忧郁似乎是中国诗的基调。”作为中国诗的宋词自然不例外,在两万多首宋词中出现“雨”字的词有4910首.所抒发的情感类型中以悲怨、忧伤等情感为基调的词占总体的62%。可以说宋词雨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伤感的世界。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表现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生存叹息。宋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情感意识不同于西方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悲剧意识.“西方人的悲剧,强调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而中国文化由于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不可能具有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精神,笔者认为,将宋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由于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识称为文化悲感意识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文化悲感意识借助雨的催发、升扬,在宋词中将士大夫文人细腻而伤感、缠绵却坚毅的心理世界表现了出来。 本文来自第一论文网 一、仕途坎坷。英雄失路之悲 宋代士大夫文人受宋庭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视为宋代‘士’的一种集体意识”他们积极努力于经世济时的功业建树中,期望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及党争的存在,宋代士大夫文人命运多舛,仕途道路坎坷,甚至绝大多数士大夫文人都有过被贬的经历。他们的政治理想不但没有实现。甚至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士大夫进退之间犹驱马牛.不翅若使优儿街子,动得以指讪之。”(蔡绦云《铁围山丛谈>;卷二)士大夫文人在遭受了种种磨难之后,对生存的不自由和仕途坎坷有了更深的体会,萧庆伟说:“绍圣之后,对政治的恐惧和对个体生存的忧虑,是元佑党人共同的心理背景。”㈣这无疑给词坛带来许多忧伤的风雨。士大夫文人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伤情绪在凄风冷雨中更显惆怅悲苦。 来源于 望可以帮到您。 2.唐宋词的五个真艳深婉美审美特征唐宋词的发展流程由小而大:由晚唐西蜀的艳情之作,而至李煜、冯延巳“士大夫之词”的堂庑渐开。 是一大;柳永由小令而大量创作慢词,由抒情而叙事,由院落笙歌而市井、羁旅,是二大;苏轼以诗为词,开拓题材、提高意格、提升词境,融理趣而人,是三大;辛弃疾以文为词,驱遣古人、使事用典、敛雄心豪气而成温婉悲凉,是四大。伴随着这些由小而大的变化.亦有破体与遵体、越律与守律的纠缠。 但唐宋词始终未曾背离美文与美听的原则。未离异其起始之时所奠定的“缘情”传统,未丢弃其“体物”之长。 唐宋词一直为人所爱。词可以溯源于隋代,而发展繁荣于唐宋,其中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时间,词的流派也在不断地更替,无论是花间词派、南唐词派、北宋前期的晏欧柳,还是婉约词宗秦观和北宋后期的大晟词人周邦彦、贺铸,以及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在他们的词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出“愁”的滋味,或浅或深。 唐宋词善于言愁,有友人爱侣间的离愁别恨;有深闺少女少妇的怀人的幽愁;有怀才不遇的寒士的叹贫嗟悲的哀愁;有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深愁。一部唐宋词史可以说是一条用“愁”与“悲”编织而成的关于人间悲苦之事的长卷。 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标志着词学研究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兹后的30年间词学研究和词学批评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针对了唐宋词特别擅长表现“审悲心理”的“本源”问题作了一番研究,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些实际上就是针对唐宋词关于审悲的“本源”的一个触及。 唐宋词人既从前代文学那里传承了原本就已经积淀了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在建国后30年里,前15年由于过分注重词体外部规律的探讨,单纯以论诗论文的方式论词,专门的唐宋词学批评范畴与术语几乎没有增加,相反,原有的多被忽略了。 后来随着词学批评走向多元化,产生了一些专门的唐宋词学批评范畴与术语,如杨海明的《唐宋词史》首次在词学批评中引进“忧患意识”,用以阐释唐宋词的感伤色彩,其他像“狭深文体”、“心绪文学”、“类型风格”、“多重人格”、“以悲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等术语都能恰如其分表达某些词学观念。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 20世纪80 年代的唐宋词研究表现出宏观的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品格,现代化思潮的涌动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变异,方法热、寻根热和文化热的潮汐,使唐宋词研究产生了多元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新老研究者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彰显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对唐宋词审美特别是审悲意识方面,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在质的方面,中青一辈的研究学者在吸收和继承老一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现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的新的研究理论,如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中作者把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词学理论进行了成功的对接,并用西方理论来观照中国传统词学理论,还有杨海明、邓乔彬、刘尊明、王兆鹏等新生代,取得许多超越前人的成果,尤其是“以悲为美”理论的提出,更是体现了“质”的飞跃;在量的方面,对于唐宋词审悲意识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论著也在不断地增加,老一辈如吴梅,她的《词学通论》、《霜崖词录》,还有吴梅的学生万云骏和唐圭璋,万云骏例如《伤春伤别是唐宋词的主旋律》,本文章追溯伤春伤别题旨的产生源头,《诗词曲欣赏论稿·总论》中以悲剧性的美这一古典诗词中的普遍问题进行评论,还有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词学论丛》;年轻一辈的如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史》、《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乔力的《“诗之余”———论中唐文士词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特征》,刘乃昌的《论李清照的文化性格及审美趣向》等等。 尤其是先生他在《唐宋词史》针对唐宋词的感伤色彩进行进一步的阐释,而在1987年发表的《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一文中,他以一个唐宋词读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阐述他对唐宋词中“悲”的色彩的审视,他说这是一种“悲美的褶褶色彩”,杨海明将唐宋词这种词体比喻成为一种特异的“光谱分滤器”,只从特殊的角度吸收外界的光和色,而这种光和色便是以“悲”为主的两大词境:一类是悲伤,一类是悲愤。在他看来,整个唐宋词所抒写的“悲哀”内容又是复杂的。 当代对唐宋词审悲意识的研究,出现了多方法、多角度、多侧面的态势,如有以流派的转变更替为切入口,进行对唐宋词审悲意识的探索;有从民族心理与时代大背景结合为角度而进行研究,有的是从唐宋词审悲意识的内涵。 3.谁能给我举例说说宋词的感伤特点宋词按照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词的代表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词的代表则是柳词和李清照。 下面给你一首柳词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宋词感伤的特点。 《雨霖铃》(柳永)鉴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咒语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可见作品流传之广。 而他的名篇《雨霖玲·寒蝉凄切》更被誉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句即以情入景,点出了时间、地点、环境及情绪。傍晚,一阵急雨过后,伴着凄切的蝉鸣,有情人在长亭相对。 “寒蝉”表明已是秋意渐深的时节,“凄切”是一个双声词,读来如闻抽泣哽咽之声;这四字还未涉及离别,却已使人有不见其人,已入其境之感。 “对长亭晚”,意谓有情人在送别的长亭相对,不觉天色已晚;“晚”即交待了客观上已是傍晚时分,似也暗示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历时已久。 “骤雨初歇”,不仅照应了前面的蝉鸣,也解释了“对长亭晚”,雨给了恋人此刻的缱绻一个理由。可是 “骤雨”来去迅疾,一下子又停了,没有借口再耽搁了,离别已在眼前。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饮酒而“无绪”是因为“有情”,与有情人分别自有太多不舍,而正当“留恋处”,载人远行的“兰舟”却催促着该出发了。 这里“处”应解作“时”或“际”,“催”字生动展现了情人难舍难分情正浓与船家抓紧起程心正切的矛盾。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手在即,此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又能说些什么呢?叮咛的话已经说了又说,就让千种情意万般牵挂都深藏进眼底,在彼此眼神的交汇中去铭记、去解读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今生无以实现,但有情人的手紧握在一起,就算不能终老,也还可以感受这最后的温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念”字,从写实转到想象,由当下写到将来。 “去去”两个仄声字连用,读来一字一顿,有不胜悲切之感;走了又走,去了又去,行程之远,可想而知。“千里烟波”“楚天阔”都表明从此天各一方,相隔辽远,相见无期。 这“沉沉”的“暮霭”令人望不见情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又象征了有情人心情的沉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一词把离别的悲伤推已及人,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 离别本身就使人心伤,何况是多愁善感的有情人。“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正值风清水冷、草木凋零的秋天,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 离愁何以解脱?“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虽然“无绪”饮酒,但情愁太深,就只有借酒浇愁了。 “今宵酒醒何处?”明写过后酒醒,实写当下酒醉,借酒浇愁以至沉醉,正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三个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取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看到杨柳就想到分别,进而回想起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场景,离愁陡生。 “晓风”指拂晓的风,带着寒意,正与心头的离情别绪切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残月”就只能是分离、悲伤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有“长久”之意,“经年”当指一年又一年。想到这一去不知何日再见,即使“是良辰好景”也形同“虚设”,无心理会。 此处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让步假设句和反问句说明深情蜜意不愿付与他人,强调此情之专、离愁之深。 人云,别情难述。本篇通过勾勒离别环境,描写离别情态,想象别后情景来抒写使人“黯然销魂”的离愁,确实不同凡响,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作。 [名句]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鉴赏集萃] 这两句(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中带景,为上文“伤离别”的较具体的描写,自来传诵……措语实佳,虽似过艳,在柳词中犹为近雅音者。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P7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玲》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P322) 才说“帐饮”,已觉“无绪”;正在“留恋”,又被“催发”,陈匪石《宋词举》谓之“半句一转”,是词中跌宕姿生的笔墨。 ……“多情自古伤。 4.唐诗宋词启发了怎么样的审美意识(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x0d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x0d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x0d(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x0d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四)《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复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二至八言) 5、动、形容词的恰当运用,重言迭字拟声状貌,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 文学价值 1、光辉起点,开创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确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3、其中的优秀之作,在艺术手法、语言和技巧上,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4、周代礼乐文化的代表,为儒家所重视和推崇.。 5.为什么说中国文学缺乏悲剧意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 说起“悲剧”这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在古希腊,戏剧作为一种社会教化手段,得到了充份的发展。 作为戏剧形式之一的悲剧,更是被认为艺术的最高形态。 在西方文论中,很早便有对于悲剧的阐释,而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也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泰坦尼克》能够成为经典,并不是,致少不仅仅是因为制片方耗巨资再现了当年的豪华巨轮、制作了大量眩目的特技镜头,而是因为影片通过以上这些载体,讲述了一个感人致深的爱情悲剧。 记得1997年《泰坦尼克》在中国上映时,很多人都是带着手绢去看的。 悲剧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能能够使观众,使读者心甘情愿地为之哭泣,为之唏嘘感慨。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正是缺少这样的一种对于宇宙,对于生命的悲剧审视,和对于人性,对于灵魂的深层扣问。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架构中,受着礼乐文化中诗乐舞并举的影响,诗歌,一直作为文学形态的致境,占据着雅文学的颠峰。因为诗歌是一种抒情文学,在一个由抒情文学主导着的文学体系中,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一直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作为叙事文学的中国的戏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中国,真正意义的戏剧,是到了元代才形成体系的。 然而,作为市井文学的中国戏剧,是无法肩负起古希腊悲剧那样厚重的文化使命的。 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就没有悲剧性的作品,没有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古希腊悲剧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的同一时期也存在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也存在着悲剧的因子。 比如《山海经》里所记载的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说炎帝的少女在东海边上游玩时,不幸溺水而死。她死后化作了一只鸟,名叫精卫。 这只小鸟每天不停地从远处衔来树枝和石块,想要把这个夺走她生命的大海填平。 这并不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产生于人类的早期,那个时候人对于自然的驾御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人对于自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一个原始人类,在自然力量的面前是十分无奈的,可能遇到了一个凶猛动物,或者一次自然灾害,生命就完结了。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 所以精卫的悲剧,是人与自然的悲剧,是人的自主意识和生存意志同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精卫填海正是向阻碍了生命的自然力量,向死亡发起了挑战。 这里的大海已经成为了一个意象,象征着厄阻了人的生存意志的自然力量。然而你不可能将大海填平,穷尽你的毕生之力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这种抗争是绝望的,但精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种抗争的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悲剧意识的觉醒。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富仁教授在谈到悲剧意识时说道:“这种抗争融合着人的一种激情,表现着人的一种意志力……这种激情和意志力的结合体,就透露出一种悲剧的精神。” 这种悲剧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比较典型的就是愚公移山,当然愚公移山并不是悲剧,但愚公对于理想和信念的矢志不渝的坚定,正是继承了精卫身上的那种悲剧的精神。 我们可以想见,假如不是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让天帝命令山神背走了王屋、太行这两座大山,愚公移山,也会成为一个悲剧。 前几天有一位学者问我,为什么精卫填海是一个悲剧,而不是悲惨?我想,悲剧与悲惨的区别就在于悲剧中承载着主人公的抗争精神,而悲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于造成自己不幸的力量的逆来顺受。 所以悲剧的精神也是一种抗争的精神,这种抗争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核。 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不乏这种抗争精神的,最典型的例子就当是屈原了。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悲剧诗人。 他的故事,相信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说得出来。 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善对于恶,正对于邪的抗争。 在我们的想思里一直信奉着这样一句话:邪不胜正。但是,即使在我们的生活中,事情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想。 屈原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强国争霸,最后统一天下,纷纷进行封建制变法,以顺应历史的潮流。 当时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最不彻底的就是楚国。 楚悼王时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可没多久就夭折了。旧贵族的持力太强大了,再加上楚国地处西南,受中原地区的威胁较小,社会变革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所以变法就不了了之了。 因此,楚国的奴隶主贵族牢牢把持着国家政权,他们结党营私,欺上压下,楚国政治十分黑暗。 这个时候屈原站出来的。 我们以前一直在讲屈原的道德追求,其实道德是分为两个层面的,首先它要内化为一种自身的修养,然后它要对整个社会施加影响。所以屈原要对社会施加道德影响,就势必要和邪恶的势力进行斗争。 但是,面对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屈原对于道德理想的实践也就成了对整个社会的抗争。 面对社会,面对如此强大的恶势力,屈原太微不足道了,所以他的抗争是不可能成功的。 正像司马迁说的,邪曲害公,方正不容,他的抗争不但。 6.【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简析】(1)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2)意识形态不是科学理论,早期马克思属于意识形态阶段,后期马克思属于科学阶段.马克思在1845年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对以前意识形态的清算. (3)人道主义、历史主义都是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 (4)在意识形态的运行下,主体被剥夺了全部自由.因此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体出生前就被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询唤为主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