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表现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1.示例:从对天地抱有感恩之心;对祖先,也就是对民族之根抱有感恩之心;对父母、家人亲情抱有感恩之心;对国家、社会抱有感恩之心;对师长、对朋友抱有感恩之心等方面来阐明的。 2.示例:还使得中华儿女崇尚和认同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中华文化的统一性;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3.示例:首先提出了感恩表现在对父母、家人亲情具有感恩之心的观点。 接着引用了古语,说明“孝”是各种美德之首,“孝”就是感恩。紧承其后举包公辞官尽孝的事例直接证明古代贤者具有这种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然后再用孟郊的诗句被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证明对父母具有感恩之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后用人们赞美自然界动植物的感恩之举来鞭策华夏儿女,强调了对父母家人抱有感恩之心的重要性。 (意对即可)。 2.为什么要读诗经:关关雎鸠里,藏着民族的精神传统因为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3.《诗经》中写到有关女性的意识有哪些1、女性的独立意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 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看的地位。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 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男权社会,在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男性中心意识正是她们要颠覆和批判的压迫性意识。 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识 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②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 简单来说,是因为有了压迫才有反抗,她们正是看到了压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呐喊和抗争。因为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想让自由结束她们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 如上述的《氓》、《大车》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 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达到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或追求个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权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发地反抗……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应该说《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诗经》中的女性自由意识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烧红整片《诗经》的天空。 它如同一株生长于野外的蕨类,未受过任何的侵染与压迫,自然而然地让文字弥漫着一种野性的张扬气息,令人手捧《诗经》,轻吟其中的诗句,心儿即随着流连于口齿间的诗句砰砰直跳,那感觉如同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样的热情足够将读者燃烧,让后世饱受礼教束缚的女子较之晦涩,毫无光彩可言。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 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 《诗经》中的“她”远比男性大胆、直率。 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 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 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资料显示,各个朝代的烈妇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在数量上有着天壤之别: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两代则达到了48152人。 后面两代烈妇的数目让人只能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4.“振兴中华”的民族意识有什么现是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 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我国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稳步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无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 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谈不上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搞好经济建设,特别是积极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基础。 因此,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不同的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今天的工业化不同于早期西方国家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 今天的现代化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既不能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也不能不搞工业化而直接搞信息化,而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因此,信息化既是手段又是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利用和积极发展信息化技术,是当代工业化的根本特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过大。 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如果不能极大地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 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而且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地位,主要源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是我们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另一条重要要求是,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都取得相应进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注重社会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因为一切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应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同步发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区域间发展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这种区域现代化战略,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鉴于东、中、西部在现代化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促进“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走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