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废名的《星》诗文解析╔废名╗ (1901~1967)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编辑本段]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 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 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 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 [编辑本段]废名的哲学研究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 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盘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 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他就是谤佛。 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 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编辑本段]关于笔名的来历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 “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 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废名作品目录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版 废名:《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 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 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开元:《水边》,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 《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废名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废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废名:《阿赖耶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2.废名的星是什么意思内容提示:《星》 废名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一) 内容上, 这是一首诗人由仰望星空而引发对时间飞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的抒情诗。 开头四句, 用了 “星、春花、海棠花影、秋月” 这四个空中和地上的意象, 天地照应,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跳跃和对比, 给全诗奠定了一种空旷、飘渺的基调。 前四句两次用了“永远的” 这个词语, 表明一种时间的永恒, 即在这样繁星闪烁、花影斑驳的景物。 这是地址 3.《星》这首诗的解释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炳(笔名是废名)曾研读佛学,喜好庄周,因而在师承传统上,也特别对陶渊明、王维等诗发生兴趣,颇得其淡远飘逸之致,尤好化释道典故于诗中。因此,他又是一个浸润着禅味的诗人。学释道隐逸孤寂的虽一面,则是对丑陋的不满与讥讽。这首诗便呈示了诗人的这种风格。 满天星星争奇斗妍,簇簇花影争风吃醋。然而当太阳升起,万物沐浴在金闪闪的光芒之下的时候,星星隐去了它的身影,东墙上也空荡如洗了。此时,争奇斗妍、争风吃醋的动作也随着稍纵即逝的浮光掠影一并消退了。诗人借此讥讽星星与花影的虚荣,并暗寓人世间的虚荣与繁荣只是如同冬梦一般的昙花一现!从“昨夜夜半的星”开始,是一种反诘,是在证明星星确也有值得称道之处。这样,诗里便存在两种意见的交锋。而“子非鱼安知鱼”的典故又把这种交锋推到戏剧性的高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惠子对庄子“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的反诘,庄子却诡辩说,你问“汝安知鱼乐”,这是在已经承认你知道鱼快乐的前提下提出问题的。春花秋月也真是的,你们又不是星星花影,又怎么知道星星花影的心思?又怎么知道它们的虚荣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冯文炳善于化典故于诗,不过由于他的典故多出自于释道,不免使他的诗蒙上一层消极的玄虚色彩,哪怕是这样一首讥讽诗,也显得在讥讽中带着一种漫不经心近乎玩笑的幽默。这首诗在技巧方面借鉴了禅宗辩论的机智,在诗体方面来提高新诗的质素。这首诗也显示了诗人在这方面的努力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