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采集之谜《诗经》的作品来源广泛,绵延数百年,那么,它们是如何被采集,又是如何被编定为一部诗集的呢?对于诗歌的汇集,古人有“献诗”、“采诗”两种说法。 所谓“献诗”,是说周王朝在政治生活中,有要求臣下献诗的制度。《国语??周语上》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献诗的目的,从天子的角度来说,是“观民风”(《礼记??王制》);从臣子的角度来说,则为讽谏。这一说法认为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产生了诗歌,并为此而设立了专门的制度,这其中显然包含着浓烈的理想色彩,未必是真实的。 “采诗”之说,出自汉人,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 食货志》)一般说来,朝廷收集诗歌,最初主要是用于祭祀或宴享等礼仪活动,后来可能也用于娱乐或政治目的。周朝廷掌管音乐歌谣的主要是“瞽”或“太师”,他们是属于巫祭系统的官员,因此他们也是最初的诗歌的专职人员。《诗经》中的一些祭祀诗歌可能出自巫瞽之手,但大部分诗歌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民间歌谣,如果没有“采诗之官”是很难汇集到朝廷上来的。有些出自于公卿大夫之手的诗歌也可能经过了“采诗之官”的采集和献纳。至于“采诗之官”具体有何人担当,古代除了“行人”外,还有“瞍蒙”、“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等多种说法。 “采诗”说较“献诗”说皆无更进一步材料予以证实,但相较而言,“采诗”说似乎更符合古代的文化状况。当然,在朝廷十分重视诗歌的情况下,两种搜集诗歌的方式并存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诗歌的编辑,除了前所说的由太师“比其音律”外,就现存的《诗经》传本的编定情况来说,更有影响的是所谓的“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认为,孔子从周王廷原所储备的三千首诗歌中挑选出305篇,并对其音乐做过整理,然后成为现在的样子。但这一说法也并非完全可信。春秋时期士大夫普遍有赋诗、引诗的习惯,从《左传》中看来,他们所赋、所引的诗基本同于现存的《诗经》,只有少量的超出现存《诗经》之外。《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聘鲁时曾观乐,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周乐”在目次的排列上,基本和现存的《诗经》相同。此外,孔子在《论语》提到“诗三百”,这也说明“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已基本成型。孔子所能做的事情,大约只是在音乐或文字方面对“诗三百”进行加工整理,并用它教育学生,最终确定了“诗三百”的儒家经典地位。那么,《诗经》的编定者应该还是周王朝的巫官或乐官。 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 2.中国历史上"四大之迷"分别是什么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难解 在中国成都市以北约40公里的“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据中国媒体报道,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尤其争论不休,但都因没有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是什么族? 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由于三星堆出土的人物头像和面具等造型很奇特,有人推测是“外来文明”,甚至耸人听闻的说法:“外星文明”。 但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专家、三星堆遗址保护站站长陈德安说,出土文物并不是写实的,那些头像和面具可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灵”,用那些奇特的造型来判断当时的人种“说服力不是很强”。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究竟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它的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有答案。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国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就突然消失了。在历史重新衔接时,中间e79fa5e9819331333335316533已有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古蜀国究竟如何灭亡,目前有水患说、战争说和迁徙说,但都没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 目前,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 三星堆出土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究竟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据媒体昨天引述考古队,发掘工作还须进行“一二十年”。考古专家认为,随着青铜器的矿料来源、铸造技术等的综合研究,三星堆的千古之谜将逐渐破解。 3.《诗经》的作者是《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内文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 4.梅妃真相之谜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父江仲逊,世代为医。江采苹聪明过人,9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对父亲云:“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表示对女儿的期望。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一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 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能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 多才多艺的江采苹,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适逢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国家兴盛,四海升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这时,深受玄宗宠爱的萧淑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极重夫妻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萧淑妃情有独钟。萧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日见憔悴。唐玄宗在万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有个叫高力士的近侍宦官,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自然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他疑其为天人,如获至宝。随即把她带进了宫中,侍候玄宗皇帝。 当时江采苹虽是淡妆轻扫,仍难掩如花容颜,她温柔文雅的言语,优美大方的举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时就掳获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对她疼爱有加,将当时众多的后宫佳丽视为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然而,当丰满、冶艳,浑身散发娇情媚态的杨贵妃出现之后,玄宗开始目眩神迷。 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经分出杨玉环和梅妃的高低。十几年他面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现在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的体态充满了性感,楚楚动人,还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泼的性格,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