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最长的《唐伯虎诗词曲全集》书法长卷有多长纪录编号:11610-1310-01 纪录性质: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纪录来源:世界纪录协会数据库 纪录详细: 世界最长的《唐伯虎诗词曲全集》书法长卷——叶兆景创作的《唐伯虎诗词曲全集》书法长卷 证书编号:11610-1310-01 颁证日期:2014年8月15日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叶兆景先生于2013年6月20日至9月20日创作的《唐伯虎诗词曲全集》书法长卷,共23卷,宽0.46米,总长214.85米,创世界纪录协会《唐伯虎诗词曲全集》书法长卷世界纪录。 The longest scroll of calligraphy named with Tang Bohu's Poetry Collection in the world ----The long scroll of calligraphy named with Tang Bohu's Poetry Collection created by Ye Zhaojing From June 20, 2013 to September 20, 2013, Mr. Ye Zhaojing from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reated the long scroll of calligraphy named with Tang Bohu's Poetry Collection. With a total of 23 scrolls, a width of 0.46 m and a total length of 214.85 m, it set the world record granted by the World Record Association for being the longest scroll of calligraphy named with Tang Bohu's Poetry Collection in the world. 2.唐寅古诗画鸡画鸡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原文: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画鸡》是一首题画,描绘了雄鸡的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了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也表现了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怀。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诗人表达含蓄又不失些许豪放之情,借助诗中的雪白大公鸡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时代先驱者的远大志向。 3.唐寅诗词特点唐寅诗风相当特别,据说他早年曾下苦工钻研过《昭明文选》,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丽,很接近六朝的气息。泄题案以后的诗作,多描写自己的处境,写起来情真意挚,自然流畅,虽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炼,但可以感觉到唐寅信手拈来的才气。 他的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 唐寅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傲岸不平之气。 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4.唐伯虎如何练书法一、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1470-1524),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 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 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 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州山人稿》)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 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 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 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 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经几番周折后,证实无罪。释狱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 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 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 九娘三十七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他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坎坷一生,贫困凄苦,享年五十四岁。 二、唐伯虎的轶闻轶事 「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 人们只知道他少年时候顽皮;青年时风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所以世人将他的一些故事添枝加叶,以至於编造成许多传奇小说,例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等。 但关於传说中唐伯虎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可以透露出,这位才子画家性格上的风流狂放,不居礼法。 当时,唐伯虎已是明代有名的画家。 所以,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仗著自己的权势,向唐伯虎要几幅画,但唐伯虎生性不畏权势,而好结穷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宁愿作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理会那些高官贵人。 从前有本叫《九美图》的书,讲的是唐伯虎娶了九位美女的故事,情节很离奇,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桩事,不过唐伯虎画九美图倒是真的。九美图的由来,是祝枝山有一次去拜访唐伯虎,而与唐伯虎打赌,只要唐伯虎能在一年内,将苏州城里有名望的小姐,画出十张美女图来,祝枝山将付给他三百两银子。 但当时唐伯虎却忽略了: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来十张美女图?这时,书僮唐兴建议唐伯虎,每月初一、月半到玄妙观去,必可轻易的得到十张美女图,但唐伯虎只完成了九张,而这九张美女图也就因此被保存了 三、祝、文、张与唐伯虎的奇文逸事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虽为举人,但无意於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性情相近,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 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一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 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於是两人之作,御史极为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书,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文璧,字徵明,亦是唐伯虎的好友。但因为小时受父亲文林的严格管教,从不敢拈花惹草,所以当唐伯虎和祝枝山瞒著他请来两小妓对他开玩笑时,徵明即为此写了封长信,规劝唐伯虎。 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当真,两人二十年的友情从此失和。直到十年后,唐伯虎给徵明写信,坦率检讨自己的过失,徵明读毕即赶往桃花坞,两位挚友才在泪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 因此,两人友情更加深厚,无话不谈,直至唐伯虎过世。 张灵,字梦晋,自幼聪明过人,曾在童子。 5.唐伯虎写过什么诗词唐伯虎写过的诗词一览如下: 《一剪梅》 《醉诗》 《白发》 《绝笔》 《阊门即事》 《叹世》 《感怀》 《言怀》 《诗赠宁王》 《怅怅词》 《把酒对月歌》 《贫士吟》 《桃花庵歌》 《一年歌》 《落花诗》 《元 宵》 《伯虎自赞》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 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电视剧中总是说唐伯虎是风流才子,有多个妻子,其实不然,唐伯虎是才子,但不风流,并且家里也很穷。他老婆去世了,都没有女子愿意嫁给他。后来一个女子仰慕他的才学,自愿嫁他为妻。这个女子估计就是秋香的原型了。 6.唐寅诗词特点(1470一1523) 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 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鲁国唐生、南京解元等,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见:江南四大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 出身商贩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少时读书发奋,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同考生,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伯虎也因该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装疯而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 7.找唐伯虎写的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生平简介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 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 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 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 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 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 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他画《秋风纨扇图》,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并自题一首绝句:“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所画名山,都是江南山川名胜,很现实具体,令人有可游可居之感。 其所画《山路松声图》,松泉相映,似可闻声,极尽清妙。 唐寅在诗词中有其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 如《把酒对月歌》中:“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又如诗云:“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反映出消极宿命论的情绪。 唐寅书法出自赵孟頫一体,俊迈轶群,很有功力。除诗文外,也能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 由于唐寅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并具有高度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及熟练的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技巧,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播。 8.唐伯虎如何练书法一、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1470-1524),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 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 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 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州山人稿》)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 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 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 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 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经几番周折后,证实无罪。释狱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 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 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 九娘三十七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他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坎坷一生,贫困凄苦,享年五十四岁。 二、唐伯虎的轶闻轶事 「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 人们只知道他少年时候顽皮;青年时风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所以世人将他的一些故事添枝加叶,以至於编造成许多传奇小说,例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等。 但关於传说中唐伯虎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可以透露出,这位才子画家性格上的风流狂放,不居礼法。 当时,唐伯虎已是明代有名的画家。 所以,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仗著自己的权势,向唐伯虎要几幅画,但唐伯虎生性不畏权势,而好结穷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宁愿作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理会那些高官贵人。 从前有本叫《九美图》的书,讲的是唐伯虎娶了九位美女的故事,情节很离奇,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桩事,不过唐伯虎画九美图倒是真的。九美图的由来,是祝枝山有一次去拜访唐伯虎,而与唐伯虎打赌,只要唐伯虎能在一年内,将苏州城里有名望的小姐,画出十张美女图来,祝枝山将付给他三百两银子。 但当时唐伯虎却忽略了: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来十张美女图?这时,书僮唐兴建议唐伯虎,每月初一、月半到玄妙观去,必可轻易的得到十张美女图,但唐伯虎只完成了九张,而这九张美女图也就因此被保存了 三、祝、文、张与唐伯虎的奇文逸事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虽为举人,但无意於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性情相近,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 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一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 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於是两人之作,御史极为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书,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文璧,字徵明,亦是唐伯虎的好友。但因为小时受父亲文林的严格管教,从不敢拈花惹草,所以当唐伯虎和祝枝山瞒著他请来两小妓对他开玩笑时,徵明即为此写了封长信,规劝唐伯虎。 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当真,两人二十年的友情从此失和。直到十年后,唐伯虎给徵明写信,坦率检讨自己的过失,徵明读毕即赶往桃花坞,两位挚友才在泪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 因此,两人友情更加深厚,无话不谈,直至唐伯虎过世。 张灵,字梦晋,自幼聪明过人,曾在童子。 9.唐伯虎的落花诗册有几个版本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 中国美术馆藏本 各版本书法风格比较 自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价『伯虎书入吴兴堂庑。 差薄弱耳』之后,通常认为唐寅的书法深受赵孟頫的影响,娟秀有余而力度不足,缺少变化。其实唐寅学书多门,在不同时期又侧重不同,其书风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别。 唐寅年轻时书体清瘦,结体端正,点画严谨,有唐楷功底。而他在正德五年(一五一O)四十一岁时即兴所写的联句诗,则深得李北海之笔意。 体势欹斜,用笔强健。其间也写过丰美圆转的行书,不过真正做到化骨力于妙姿,融合各家之长而透出自身风格则是梢近晚年的事了。 唐寅的作品,因其秀丽俊俏,流转自如,特别容易被拿来与赵孟頫相类比。其实,唐书清峻潇洒的隐士气与赵书流光溢彩的富贵气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唐寅书法柔中带刚、娟秀中见劲峭的特点在苏博藏本和普林斯顿藏本中相对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两个藏本面目清秀,书风十分接近,且都是行偏于楷的风貌。 字的结体都比较工整,大多是每字独立,很少有连笔牵丝。用笔圆润清雅,点画比较到位。 如『一』、『十』等字,逆锋落笔,回锋收笔,交待得清清楚楚,显示了极好的楷书功底。 节奏相当轻松,粗细长短的搭配也极其自然,不显一丝做作的痕迹。 单人偏旁的斜撇一笔,果敢快捷,有明显李北海的笔意,骨力清遒。章法安排也一随自然,每律诗占八行的空间,各行宇数并不一致,但中垂线笔直,形式感很强。 而辽博藏本与中国美术馆藏本的落花诗卷,其书风是行偏于草的体貌。 用笔、结字和章法都与前两个藏本不同。 如辽博藏本的首句『断送』的『送』字,已作了简化,是草体的结法了。用笔上,多露锋侧锋,横画的起笔大多微尖,这样带来了书写的更大自由。 辽博藏本和中国美术管藏本中都有大量的连笔牵丝。书写畅达流转,一片神机流走。 如辽博藏本『簇簇双攒出茧眉』一首的末句,几乎是一笔书,七字一气呵成,笔势顺流而下。 中国美术馆藏本此句的处理也是这样。 这可以说明辽博藏本确系唐寅晚年的作品。此外,辽博藏本中还出现了非常夸张的笔触。 如『重到』的『到』字,末笔竖画形态夸张。抒情味极强。 『玄』字的末笔,本来可以处理成一点,而唐寅偏偏写成形貌夸张的一竖,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样的纯熟技巧到了其临终前一年所书的中国美术馆藏本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卷的字迹笔画略肥,结体梢扁。与两个早年藏本的疏朗清秀相比,添了几分苍老遒劲。 由于书写的快速,出现跳脱和漏宇,随意补在行旁,表明书写过程中完全是情感在驱笔行走奔飞。 笔势的流转因此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给人一种雄浑而舒展的气势。 其中收录十首漫兴诗,内容较落花诗更为沧桑。尤其是最后一首,『交游零落绨袍冷,风雪飘飖瓦罐冰』,浸透着凄凉,也写得沉郁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