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长干曲崔颢

1.崔颢《长干行》翻译或赏析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崔颢】唐 乐府君家定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赏析:要真正弄清崔颢《长干行》组诗的内涵,一是先要识得古诗《长干行》的意蕴,二是要弄清崔颢《长干行》四首的总貌,然后才能辨明前两首的本意。

《长干行》的古辞是一首无名氏的民歌,其云:“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其大意是:由于风大浪高行舟艰难,所以女子架船外出时便邀其他女伴共行,这样便有了帮衬,就不再怕那险风逆浪。这位女子本来居住在扬子江畔的长干里,现在却敢同女伴们一起远航扬州城了。

从古辞的内容,只是写女子邀人共泛,远航扬州。纵使被邀的是位男子,辞中也无爱情之意可寻绎。

我们再来考察崔颢的组诗,除已记录前两首外,后两首为:其三:“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送潮归?”。

其四:“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如果将以上四首作为一个整体看,那么这四首的内容应该依次为:其一,写女子行舟在外,见男子泊船于岸边,便上前搭讪,其目的是为途中有个帮衬,好使她顺利通过逆风逆浪。其二,写男子对女子的热络并不感兴趣,只是婉言相拒,“我俩自小不相识,虽是同乡也无干系。”

其三,写女子的申诉,此地风浪厉害,女子架舟者更少。因缺少女伴,顾欲找一男子同行,好让他一路上照顾自己。

其四,写男子的正面拒绝。前两句用“潮水急”“风浪涌”预作人言可畏。

说你我男女同行,恐有诸多不便,还是各走各的路好。而且从来是女子的性情多为轻率,考虑问题不够谨慎。

我看你还是自驾小舟,去战胜纳风浪吧。这样去理解全诗,既顺贴,又自然。

而且气脉贯注于其中,使人感到是一个完整的机体,而且同古辞还有意义上的联系。古辞谓有伴相陪顾不怕风浪,崔颢组诗谓欲(⊙o⊙)?同伴而不能,顾只得独自去同风浪相搏。

这从乐府诗的发展角度看,叫古辞新意。不仅崔颢的古诗乐府有此等新手法,而且李白诗中也有大量古辞新意的佳作,如《蜀道难》《行路难》So and so on。

这组诗并非专写爱情方面,而是写水乡劳动者舟上生活片段,现在再结合文字作更深一层的探究。第一首先用倒置手法,将女子的发问放在诗的前两句,而原为第三句的内容该置于诗的开头,这样才符合情理。

这首诗是说某女子肚子行舟于外,因考虑返回风浪相阻,便想结识一位同伴共行,但四顾周围,又无其他女子架船,所以只好壮着胆子停下来向一男子发问。首句是女子要问的中心内容,次句立即以“妾住在横塘”续上,是希望男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乡籍,而其目的则是末句所谓的希望对方是同乡人。

因为只有同乡人才能结伴同行。诗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大概是一位水上行舟生涯并不长、缺乏与风浪搏斗经验的年轻女子。

她现在面临困难,因此便有求于他人。但他又肯说明,只好用套近乎的办法去同一男子拉话,希望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看来,这位少女真是一位既聪明而又擅长“外交辞令”的人。第二首则是依顺序写,四句诗均是男子的答辩。

他的回答也十分巧妙,大概是看出来女子的心思,是想约他同行,但由于害怕人多嘴杂,惹人议论,故不敢与女子同行,所以便绕着圈子同她说话。前三句从语意上看,那位男子还没有明确的表态,似乎很有可能同意女子的要求。

因为他说自己家居近水,来往江上,看来是一位熟悉江行的老手了。而且他又承认自己住在离横塘不远的长干,那就等于承认自己同对方是乡邻。

照道理说,以下续接的便是可以结伴而行的话语。但诗人偏偏让他说“生小不相识”,意思是非常清楚,既你我同乡,但自小互不相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往了,所以你往下的话就别说。

这就是这位男子的巧妙答辩,其目的是不想与女子同行,但又不忍心一下子拒绝,顾先做一些让步性的答辞,给女子一点儿安慰,然后再轻轻一点,说自小不相识。既然不是熟人,一切便无须再说了。

所以看来这位男子比女子更聪明,更擅长言辞,也更能揣摩对方的心理。

2.崔灏《长干曲》整首诗描写与叙述的是什么

崔灏《长干曲》(二首)赏析 韩黎范其 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1].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 二 家临九江水[2].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名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来,多反映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其古辞是:“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了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一是男女对唱,形式活泼生动.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则更多地保存了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同时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于是便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彼此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只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通问.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因而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为“白描”的“秘诀”.这两首诗的特色正是如此:绝无粉饰、做作、卖弄,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用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诗人只用自然而简练的口语,不用任何陪衬拖带,诗中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即急地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娇憨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显示了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以“生小不相识”的惋惜,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极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恐怕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其深得自然之趣,符合他对绝句的艺术要求吧. 三是语简意赅,言近旨远.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近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第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然而意思却是完备的,对于诗中留下的空白,读者可以在想象中给予合理的补充.而女子因闻乡音即停舟相问,正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便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马上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包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注释 [1] 横塘;古堤塘名,在今南京市西南,与长干里相近. [2]九江;这里指长江下游.该处众水汇集,“九”言其多,不是确指.原载:《唐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3.崔颢《长干行》翻译和赏析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

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

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

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 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

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原文: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作者】崔颢 【朝代】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扩展资料: 《长干行》作者简介: 崔颢,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

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的诗,按流传下来的42首诗的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描写妇女的诗为一类、边塞诗和山水诗为一类、赠言记事等诗为一类。

描写妇女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5首,这大概就是他“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原因之一吧。但是他的这些诗未必都“浮艳”。

4.唐.崔颢长干曲的解释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5.崔颢《长干行》翻译和赏析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

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原文: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作者】崔颢 【朝代】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扩展资料:

《长干行》作者简介:

崔颢,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的诗,按流传下来的42首诗的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描写妇女的诗为一类、边塞诗和山水诗为一类、赠言记事等诗为一类。描写妇女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5首,这大概就是他“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原因之一吧。但是他的这些诗未必都“浮艳”。

6.长干曲崔颢古诗拼音版

zhǎng gàn qǔ sì shǒu 长干曲四首zuò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9653739 zhě :cuī hào 作者:崔颢jūn jiā hé chù zhù ,qiè zhù zài héng táng 。

tíng chuán zàn jiè wèn ,huò kǒng shì tóng xiāng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jiā lín jiǔ jiāng shuǐ ,lái qù jiǔ jiāng cè 。tóng shì zhǎng gàn rén ,zì xiǎo bú xiàng shí 。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xià zhǔ duō fēng làng ,lián zhōu jiàn jiào xī 。nà néng bú xiàng dài ,dú zì nì cháo guī 。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sān jiāng cháo shuǐ jí ,wǔ hú fēng làng yǒng 。yóu lái huā xìng qīng ,mò wèi lián zhōu zhòng 。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7.崔颢《长干行》诗二首的赏析

《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六朝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乐府余声》云:“都邑三十四曲中有《长干行》。”

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流行的民歌,内容多抒唱青年男女的生活和爱情。如唐代诗人崔颢、崔国辅等都写过《长干曲》。

长干,即长干里,古金陵(今南京)里巷名。江东称山冈之间空地为干。

《舆地纪胜》:“长干是秣陵县东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金陵五里有山冈,期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名。”行: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乐府古辞《长干曲》只五言四句,写的是一名少女驾舟采菱遇潮的情况,崔颢的《长干曲》、崔国辅的《小长干曲》也只五言四句,也是长江中下游青年男女的生活写照,内容单薄。 李白的这首《长干行》,扩展为三十句,篇幅加长,内容丰富。

诗人通过一个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的自述,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真挚的少妇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独创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并运用年龄记叙和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景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的开头六句是写少妇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他们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为读者塑出了一幅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细腻地刻划出初婚时的羞涩,展现了新婚夫妇的甜蜜醉人。

虽然她们过去是“青梅竹马”,终日相聚的小伙伴,但真正结成夫妇之后,由于环境的不同,这就难免使她害羞而难以为情。这里诗人通过真实细致的勾画,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十五始展眉”四句,写的是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诗人仔细挑选了两个典故,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的小夫妻的幸福心态。

“十六君远行”四句,写的是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少妇万万没想到,幸福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十六岁的时候,丈夫就为生计所迫,远离家乡,沿江直上,去了天下最危险的 “瞿塘滟滪堆”。

就在去年,她还庆幸自己“岂上望夫台”,但是没想到,现在她也加入了这一不幸的行列。诗歌接下来的节奏明显加快了,从五月说到八月,显示了女主人公在家里度日如年的不安心情。

“门前迟行迹”八句,通过节序变换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思念,以及在相思中为青春消逝而忧伤的感情活动,触景生情,凄婉动人。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

“相迎不道远”,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全诗风格缠绵悱恻,婉转深沉;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声情摇曳,柔和流丽;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是一篇艺术上很成功的佳作。

这首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是非常细密柔婉的,有如山涧幽林中的清泉涓涓流淌而又回环曲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情韵。 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以景物为衬托,描述了幼小相处、结婚、远别等几个生活阶段,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有些诗句后来演化成为民间常用的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唐宋诗醇》云:“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尝爰司空图所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为深得委曲之妙,此篇庶几近之。” 妾发初覆额(1), 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3), 绕床弄青梅(4)。同居长干里(5), 两小无嫌猜(6)。

十四为君妇(7), 羞颜未尝开(8)。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9)。

十五始展眉(10), 愿同尘与灰(11)。常存抱柱信(12), 岂上望夫台(13)。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14)。五月不可触(15), 猿声天上哀(16)。

门前迟行迹(17), 一一生绿苔(18)。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19)。

八月蝴蝶黄(20),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21), 坐愁红颜老(22)。

早晚下三巴(23) 预将书报家(24)。相迎不道远(25), 直至长风沙(26)。

—————————————— 【注释】 (1)妾:谦词,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幼小时头发刚刚盖住前额。

覆:遮盖。(2)剧:玩耍,游戏。

(3)郎:对青年丈夫的称呼。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为游戏。

(4)床:指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井的辘轳架围栏。一说“床”指坐具。

弄青梅:投掷青梅作游戏。弄:戏弄,玩着。

(5)同居:同住。长干里: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靠近长江。

(6)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嫌猜:猜疑和顾忌。

(7)妇:妻子。(8)羞颜:脸上含羞。

未尝开:没有开颜笑过。(9)不一回:不一回头。

(10)始展眉:意谓情感在眉宇间显露出来。展眉:舒展眉头,表示喜悦开颜。

(11)此句意谓愿和丈夫同生共死,象灰与尘一样永远结合在一起,不分离。(12)常存:始终怀着。

抱柱信:《庄子·盗跖》载:尾生与一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尾生先到,女子未来,忽然河水猛涨。尾生坚守信约,仍抱着桥柱继续等候,结果被水淹死。

后世遂用这个典故作为守信的范例。(13)望夫台:即望夫山。

关于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很多,内容也不一,但都是说丈夫在。

8.崔颢《长干行》诗二首的赏析

《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六朝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乐府余声》云:“都邑三十四曲中有《长干行》。”

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流行的民歌,内容多抒唱青年男女的生活和爱情。如唐代诗人崔颢、崔国辅等都写过《长干曲》。

长干,即长干里,古金陵(今南京)里巷名。江东称山冈之间空地为干。

《舆地纪胜》:“长干是秣陵县东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金陵五里有山冈,期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名。”行: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乐府古辞《长干曲》只五言四句,写的是一名少女驾舟采菱遇潮的情况,崔颢的《长干曲》、崔国辅的《小长干曲》也只五言四句,也是长江中下游青年男女的生活写照,内容单薄。 李白的这首《长干行》,扩展为三十句,篇幅加长,内容丰富。

诗人通过一个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的自述,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真挚的少妇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独创精神。 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并运用年龄记叙和四季相思的民歌手法,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景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的开头六句是写少妇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他们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友谊,为读者塑出了一幅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细腻地刻划出初婚时的羞涩,展现了新婚夫妇的甜蜜醉人。

虽然她们过去是“青梅竹马”,终日相聚的小伙伴,但真正结成夫妇之后,由于环境的不同,这就难免使她害羞而难以为情。这里诗人通过真实细致的勾画,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十五始展眉”四句,写的是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诗人仔细挑选了两个典故,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的小夫妻的幸福心态。

“十六君远行”四句,写的是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少妇万万没想到,幸福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十六岁的时候,丈夫就为生计所迫,远离家乡,沿江直上,去了天下最危险的 “瞿塘滟滪堆”。

就在去年,她还庆幸自己“岂上望夫台”,但是没想到,现在她也加入了这一不幸的行列。诗歌接下来的节奏明显加快了,从五月说到八月,显示了女主人公在家里度日如年的不安心情。

“门前迟行迹”八句,通过节序变换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思念,以及在相思中为青春消逝而忧伤的感情活动,触景生情,凄婉动人。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

“相迎不道远”,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全诗风格缠绵悱恻,婉转深沉;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声情摇曳,柔和流丽;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是一篇艺术上很成功的佳作。

这首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是非常细密柔婉的,有如山涧幽林中的清泉涓涓流淌而又回环曲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情韵。 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以景物为衬托,描述了幼小相处、结婚、远别等几个生活阶段,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有些诗句后来演化成为民间常用的成语,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唐宋诗醇》云:“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尝爰司空图所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为深得委曲之妙,此篇庶几近之。”妾发初覆额(1), 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3), 绕床弄青梅(4)。同居长干里(5), 两小无嫌猜(6)。

十四为君妇(7), 羞颜未尝开(8)。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9)。

十五始展眉(10), 愿同尘与灰(11)。常存抱柱信(12), 岂上望夫台(13)。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14)。五月不可触(15), 猿声天上哀(16)。

门前迟行迹(17), 一一生绿苔(18)。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19)。

八月蝴蝶黄(20),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21), 坐愁红颜老(22)。

早晚下三巴(23) 预将书报家(24)。相迎不道远(25), 直至长风沙(26)。

——————————————【注释】(1)妾:谦词,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幼小时头发刚刚盖住前额。

覆:遮盖。(2)剧:玩耍,游戏。

(3)郎:对青年丈夫的称呼。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为游戏。

(4)床:指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井的辘轳架围栏。一说“床”指坐具。

弄青梅:投掷青梅作游戏。弄:戏弄,玩着。

(5)同居:同住。长干里: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靠近长江。

(6)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嫌猜:猜疑和顾忌。

(7)妇:妻子。(8)羞颜:脸上含羞。

未尝开:没有开颜笑过。(9)不一回:不一回头。

(10)始展眉:意谓情感在眉宇间显露出来。展眉:舒展眉头,表示喜悦开颜。

(11)此句意谓愿和丈夫同生共死,象灰与尘一样永远结合在一起,不分离。(12)常存:始终怀着。

抱柱信:《庄子·盗跖》载:尾生与一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尾生先到,女子未来,忽然河水猛涨。尾生坚守信约,仍抱着桥柱继续等候,结果被水淹死。

后世遂用这个典故作为守信的范例。(13)望夫台:即望夫山。

关于望夫山、望夫石的传说很多,内容也不一,但都是说丈夫在外。

9.唐.崔颢长干曲的解释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

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

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

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

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

“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

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

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10.《长干曲》全文

长干行崔颢(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2)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3)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4)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长干】在金陵【横塘】在今南京西南麒麟门外,与长干相近。

【九江】泛指江水,而非浔阳九江。【借问】船家女真直率也,才问罢郎家何处,不及回答,旋而自言横塘人。

诗人:崔颢相关介绍: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

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年少时,诗风轻浮。

从军边塞后,诗风大变,风骨凛然,感情昂扬。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等。

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设为问答,情趣盎然,富有民歌风味。有《崔颢诗集》1卷,存诗40多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