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鹧鸪天惜别解读

1.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1】 ① 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

(1分) ②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2分) ③ 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2分) 【小题2】 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 ② 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

(2分)③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2分)。

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离愁别恨,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

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

“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

“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

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

“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

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

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 )情感与作用题:首句的感情照应题目“惜别”,应紧扣“惜别”解释句意,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的作用要用对术语:笼罩气氛与奠定基调,什么气氛与什么基调要从意象中挖掘诗意:凄婉愁怨与依依惜别。

再将术语与诗句结合即可。( 2 )抒情手法题:可以是修辞手法抒情,也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防止漏答,两方面均要考虑进去,先答比喻,再答借物抒情。

然后按照“明手法——析运用——点效果”三部曲来作答。

2.《鹧鸪天》(宋词)(周国芝)鉴赏谢谢

诗词正文 鹧鸪天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诗词注解 【注释】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调:抚弄乐器。

③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④西楼:作者住处。【评解】此词写梧桐秋雨引起的离愁别绪。

上片借景抒情。残灯将尽,屏帏乍寒,夜雨梧桐,声声别离。

下片写当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忆昔伤今,悲不自胜

全词和婉细腻,意境清幽。【集评】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因听雨而有感。

起点夜凉灯残之时,次写夜雨,即用温飞卿词意。换头,忆旧时之乐。

“如今”两句,折到现时之悲。“不听清歌也泪垂”,情深语哀。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

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

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

“乍凉”是对“秋气”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但“乍凉秋气”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到了“满屏帏”,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以上两句,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由室内写到室外了。

但如细加体味,这两句原是一个意,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离愁本是存在、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

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句,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所谓“因情造景”者是。

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声声”的人,即楼内人,写他的听雨心惊,这还是写的“室内”。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把“滴到明”的意思先寄在“残红欲尽”处,又把“叶叶声声”同“别离”即离情画了等号,也还是有点新意。

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却未用明着道出,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

过变承接“别离”意脉,写出昔聚今离、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

“调宝瑟”是奏乐,“拨金猊”是焚香,“同唱鹧鸪词”是欢歌,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也是艺术场景。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两人有过恋爱关系。

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同唱鹧鸪词”,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

“金猊”是铜制的燃香器具,成狻猊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

故晏公(殊)冬宴诗云:‘狻猊对立香烟度。’”“鹧鸪词”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

“鹧鸪”在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

本词用“鹧鸪词”作为“同唱”的内容,其用意也在于此。这个“同”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别离”者的关系,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盖言“那时同”,则“如今”之不“同”可知矣。

于是词笔转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情境,连贯上片。当此之际,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在不言之中了,只补一句,就是“不听清歌也泪垂”!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

这个“泪”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如今已无“清歌”可听了,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为什么?如今身处“风雨西楼夜”,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是因此而“垂”的。

“也泪垂”的“也”,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不听清歌”四字,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

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发人深思。此词条用昔与今、悲与喜、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

全词通体浅语深情,虽“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在其中。

3.宋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⑴,功名馀事且加餐⑵。

浮天水送无穷树⑶,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⑷,只应离合是悲欢⑸?

江头未是风波恶⑹,别有人间行路难⑺![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1]

白话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1]

作品赏析编辑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1]

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抄来的。

4.鹧鸪天惜别和鹧鸪天送人都写到了送别引起的"恨" 比较两首诗恨的差

严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恨。

一曲哀弦,愁肠欲断。扬帆转舵,蒲帆如心情般沉重。

离别在即,爱人伫立楼头,泪眼相送。碧草黄柳更反衬离别的忧伤,离愁别恨恰 似流水般绵长。

(2分)辛词名为送人而作,虽有离别之恨,但更多的是身世浮沉、世道艰难之恨。“功名馀事且加餐”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辞。

“浮天水送无 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既写行人前路茫茫,亦含小人当道蒙蔽世人之意。“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用反问句表达“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之事” 这层意思。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含蓄表达“人世险恶、世道艰难更胜离别之恨、行旅之悲”这层意思。

5.《鹧鸪天》(宋词)(周国芝)鉴赏谢谢

1.《鹧鸪天》 周紫芝(宋辽金元文学-宋代)一点残釭(gāng)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ní),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评析]本词为雨夜怀人之作。

上片写现境中的孤寂凄苦,外面是梧桐雨滴声。室内是一盏忽明忽暗的残灯。

以景托情。下片插入当年与情人欢会的温馨情景,最后又归结到现境的孤独和相思的深切。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二句从听觉上写凄清,末了点明“别离”,离愁别恨全融合于景物之中,不见一点痕迹。

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泪痕”两句写当时辛酸心情。

为宦情所迫,不得不日日清晨赶路,其心之苦,可想而知,同时也暗示他为解闷御寒而饮过酒,为思念妻子而流过泪,两句词深切地反映出客观之凄寒与主体心境之清冷。此词以今昔对比、悲喜交加、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

对照鲜明“泪珠阁定空相觑”写惜别之情,情真意真。“一溪”两句埋怨柳丝长不能拴住兰舟,悖理而入情,同时又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

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下片也很精彩,妙在含蓄。

不必指实,反而觉得空灵剔透。是使词意转折而又深 化的着力之笔,可见对伊人思念之深。

全词怀人抒情,真挚感人。

6.鹧鸪天严仁这首词表达什么情感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

津桥捩拖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群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小题1: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

(2分)“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3分)小题2:“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4分)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表达惜别之情,从“客肠”、“柳芽”、“离恨”、“别意”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一曲危弦断客肠”处于全词的首句,同时有“客”之字眼,故其作用应为奠定感情基调。

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

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

“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

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