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鹧鸪天在宋词中的意思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吧,喜欢这词牌就是这词牌比较上口?词牌主要是限定格式用的,没特地的意思,作者觉得这首用鹧鸪天好写就用了吧。古代的词都配着曲子的,演唱出来的,现在没有曲子了,很多心态也体会不到了。听资料的意思是鹧鸪的叫声好像笛子。鹧鸪天,那就是漫天都是鹧鸪叫吧,声音好听说这词牌,纯为了曲子才这么叫的啊。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2.《鹧鸪天》(宋词)(周国芝)鉴赏谢谢诗词正文 鹧鸪天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诗词注解 【注释】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调:抚弄乐器。 ③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④西楼:作者住处。【评解】此词写梧桐秋雨引起的离愁别绪。 上片借景抒情。残灯将尽,屏帏乍寒,夜雨梧桐,声声别离。 下片写当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忆昔伤今,悲不自胜。 全词和婉细腻,意境清幽。【集评】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因听雨而有感。 起点夜凉灯残之时,次写夜雨,即用温飞卿词意。换头,忆旧时之乐。 “如今”两句,折到现时之悲。“不听清歌也泪垂”,情深语哀。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 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 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 “乍凉”是对“秋气”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但“乍凉秋气”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到了“满屏帏”,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以上两句,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由室内写到室外了。 但如细加体味,这两句原是一个意,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离愁本是存在、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 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句,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所谓“因情造景”者是。 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声声”的人,即楼内人,写他的听雨心惊,这还是写的“室内”。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把“滴到明”的意思先寄在“残红欲尽”处,又把“叶叶声声”同“别离”即离情画了等号,也还是有点新意。 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却未用明着道出,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 过变承接“别离”意脉,写出昔聚今离、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 “调宝瑟”是奏乐,“拨金猊”是焚香,“同唱鹧鸪词”是欢歌,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也是艺术场景。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两人有过恋爱关系。 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同唱鹧鸪词”,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 “金猊”是铜制的燃香器具,成狻猊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 故晏公(殊)冬宴诗云:‘狻猊对立香烟度。’”“鹧鸪词”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 “鹧鸪”在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 本词用“鹧鸪词”作为“同唱”的内容,其用意也在于此。这个“同”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别离”者的关系,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盖言“那时同”,则“如今”之不“同”可知矣。 于是词笔转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情境,连贯上片。当此之际,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在不言之中了,只补一句,就是“不听清歌也泪垂”!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 这个“泪”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如今已无“清歌”可听了,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为什么?如今身处“风雨西楼夜”,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是因此而“垂”的。 “也泪垂”的“也”,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不听清歌”四字,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 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发人深思。此词条用昔与今、悲与喜、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 全词通体浅语深情,虽“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在其中。 3.关于宋词《鹧鸪天》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嵛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 [2]彩袖:指代身穿彩色舞衣的歌女。玉钟:酒杯的美称。 [3]拼却:不惜,甘愿。 [4]楼心:一作“楼头”。 [5]扇底:一作“扇影”。 [6]相逢:词中“相逢”凡二见,前一指初逢,后一指重逢,其意有别。 [7]剩把:尽把,只把,再三把。釭(音刚):灯。 【赏析】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彩袖”,说明对方并非与自已门第相配的大家闺秀,而不过是侑酒于华宴的歌女。但此时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侑酒之责,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屡犀的作者又何尝不谙其意?为了报答她于已独钟的深情,他开怀畅饮,不惜一醉。这就写出了感情的双向交流。 “舞低杨柳”二句描写歌舞场面,渲染欢乐气氛,是对初识、亦即初盟时的情境的进一步勾画。不径言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而借时间的推移,从侧面表现出其尽态极妍,是作者的独出机杼之处。“舞低”句既点出了艳舞的持续之久,又将月升日沉的自然现象化为其动态效应。“歌颈句由暗示伊人轻摇纫扇,尽兴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暂歌喉——扇底风尽,不正意味着歌喉暂歇?这种竟夜歌舞、通宵欢宴的情景,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对它历久难忘,却不仅仅是出于对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为那是他与伊人相识相恋的契机。这两句造语精丽,发想新奇,于织浓绮华中别见韶秀之美,因而深为后代词论家所推赏。 下片一笔跃至别后的相思,而将初盟以迄别离的种种情事尽皆略去,颇见剪裁之工。“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唯其眷恋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将梦作真。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当然,末二句也许受到杜甫诗“夜阑更秉独,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的启发。 4.《鹧鸪天》(宋词)(周国芝)鉴赏谢谢诗词正文 鹧鸪天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诗词注解 【注释】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调:抚弄乐器。 ③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④西楼:作者住处。【评解】此词写梧桐秋雨引起的离愁别绪。 上片借景抒情。残灯将尽,屏帏乍寒,夜雨梧桐,声声别离。 下片写当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忆昔伤今,悲不自胜。 全词和婉细腻,意境清幽。【集评】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因听雨而有感。 起点夜凉灯残之时,次写夜雨,即用温飞卿词意。换头,忆旧时之乐。 “如今”两句,折到现时之悲。“不听清歌也泪垂”,情深语哀。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 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 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 “乍凉”是对“秋气”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但“乍凉秋气”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到了“满屏帏”,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以上两句,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由室内写到室外了。 但如细加体味,这两句原是一个意,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离愁本是存在、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 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句,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所谓“因情造景”者是。 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声声”的人,即楼内人,写他的听雨心惊,这还是写的“室内”。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把“滴到明”的意思先寄在“残红欲尽”处,又把“叶叶声声”同“别离”即离情画了等号,也还是有点新意。 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却未用明着道出,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 过变承接“别离”意脉,写出昔聚今离、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 “调宝瑟”是奏乐,“拨金猊”是焚香,“同唱鹧鸪词”是欢歌,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也是艺术场景。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两人有过恋爱关系。 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同唱鹧鸪词”,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 “金猊”是铜制的燃香器具,成狻猊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 故晏公(殊)冬宴诗云:‘狻猊对立香烟度。’”“鹧鸪词”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 “鹧鸪”在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 本词用“鹧鸪词”作为“同唱”的内容,其用意也在于此。这个“同”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别离”者的关系,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盖言“那时同”,则“如今”之不“同”可知矣。 于是词笔转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情境,连贯上片。当此之际,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在不言之中了,只补一句,就是“不听清歌也泪垂”!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 这个“泪”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如今已无“清歌”可听了,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为什么?如今身处“风雨西楼夜”,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是因此而“垂”的。 “也泪垂”的“也”,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不听清歌”四字,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 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发人深思。此词条用昔与今、悲与喜、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 全词通体浅语深情,虽“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在其中。 5.鹧鸪天辛弃疾诗词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辛弃疾以《鹧鸪天》为词牌的诗词有29首,您问的是哪一首?请把问题补充完整!鹧鸪天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辛弃疾鹧鸪天-和昌父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辛弃疾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辛弃疾鹧鸪天-赋牡丹,主人以谤花索赋解嘲辛弃疾鹧鸪天-徐仲惠琴不受辛弃疾鹧鸪天-用韵赋梅·三山梅开时,犹有青叶盛,予时病齿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辛弃疾鹧鸪天-寄叶仲洽辛弃疾鹧鸪天-不寐辛弃疾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辛弃疾鹧鸪天-和传先之提举赋雪辛弃疾鹧鸪天-和陈提干辛弃疾鹧鸪天-元谿不见梅辛弃疾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鹧鸪天-石门道中辛弃疾鹧鸪天-重九席上作辛弃疾鹧鸪天-和赵晋臣敷文韵辛弃疾鹧鸪天-登一丘一壑偶成辛弃疾鹧鸪天-寿吴子似县尉,时摄事城中辛弃疾鹧鸪天-和吴子似山行韵辛弃疾。 6.宋词鹧鸪天.代人赋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 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 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 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 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