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踏莎行吕本中

1.如何鉴赏吕本中的“踏莎行”这首词

这首借梅怀人词,写得委婉迷离。

词的上阕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相映成趣。梅花与飞雪差不多同时存在,因而写梅时往往 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可是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但神质不同,因而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 花似雪”之后,又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白雪傲梅在月色下静立 飘来暗香,确实是种妙景。 月下奇景应是让人欢欣的,可是词人却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这月下之景为什么会 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躲闪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送行路上春草嫩绿,绿水如染, 美景反而增加了惆怅。 姑娘在湖上采苹,日晴花艳,不使人欢,反叫人愁,正是心中本有事,乐景反衬哀情。

心事的缘由在下阕中点出:“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去年梅花开放之时, 曾同情人共赏,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离别之后,已物是人非,怎得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 明离别后半醒半醉的原因,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先设下重重雾障,层层云翳,然后再逐渐驱雾 排云,使读者顿悟,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满足。

2.踏莎行宋晏殊诗意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小题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同样都是“恨”,可是前者恨“不似”,后者恨“却是”,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分析月亮的特点多样性,主人公恨君不像月亮“只相随无别离”——永远陪伴自己,永不分离,同时又恨君像月亮那样“暂满还亏”——团圆是短暂的,亏损却是长久的。无论是恨还是不恨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君经常分离的无奈之情和思念之情。看似矛盾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思想是统一的,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的对立与统一。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这种类型题时,要先点出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4.诗歌鉴赏《踏莎行》吕本中的.这首词吟咏的主体对象是梅还是雪

《踏莎行》诗人:吕本中 朝代 宋代 体裁:词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注释】①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②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③阿谁:谁,何人。

④去年:往年。【评解】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

然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时节,不禁对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

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 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唐代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

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苹,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

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5.宋人吕本中的《踏莎行•雪似梅花》认为谁知晓梅花的“恼人风味”

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原词为:“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 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 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梅与雪同时,诗人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唐人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 开。”宋人陆游《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唐人张谓《早梅》诗说 它们形似难辨:“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 销。”

宋人王安石《梅花》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 是雪,为有暗香来。”

但本词中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陡起一笔:“似和 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答案】月亮。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2分)。

“游丝”“飞絮”一以喻情,一以喻人,含蓄地点出离别季节,交代了宋留之情事。“一溪”“烟柳”“兰舟”等意象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

这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烟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面前。(2分)小题2:这两句表达了离别之后恋人相思之苦,孤独、苦闷、难以排遣的愁绪绵长无尽(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相思,2分),以疑问作结,推向别后的一时一刻都备受煎熬,将相思之苦写到极致,启人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

(2分) 小题1:。

7.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从诗句入手,而且要从重点意象及有关情感的词汇入手.如红稀、绿遍等词说明春天将尽.春风不解,愁梦酒醒,说明作者内心有忧愁.两者联系起来可看出作者因春去而忧愁,因春风不解心中意而忧愁.(2)题目要求分析诗词景物描写的特点,也就是要学生分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描写顺序来描写景物.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不解二字是人才有的感情,而春风和杨花在作者笔下具有人的情感.一个扑字使画面有了动感,再者还可从近景与远景的交错描写角度分析.答案:(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3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2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②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③以动衬静的写法. “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至少答出两种手法,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