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邦彦 的主要作品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主要著作词集《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180余首。文集周邦彦的文集有南宋楼钥编的《清真先生文集》二十四卷,他的别的文章如《操缦录》五卷,《清真杂著》三卷,皆已不传。 诗集周邦彦的诗集在元代即已散佚。清初厉鹗等因编《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 后丁立中得六首,王国维得断句诗二首。近人罗忼烈复从《永乐大典》等书,多方搜辑,共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其中如咏战马《天赐白》(七古)、咏古烈士《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及其它古体诗。代表作品兰陵王·柳苏幕遮·燎沉香西河·金陵怀古满庭芳·风老莺雏过秦楼·水浴清蟾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六丑·蔷薇谢后作瑞龙吟·章台路花犯·粉墙低少年游·并刀如水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希望能帮到你。 2.全宋词一共多少首词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约20000 首词唐圭璋,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约20000 首词 潘阆 范仲淹 柳永 张先 晏殊 欧阳修 杜安世 张伯端 韩维 王安石 韦骧 晏几道 张舜民 苏轼 李之仪 舒 黄庭坚 晁元礼 郑仅 李元膺 刘 秦观 米芾 李甲 赵令 贺铸 晁补之 陈师道 张耒 周邦彦 陈 阮阅 谢逸 晁冲之 苏庠 毛滂 谢 沈蔚 葛胜仲 米友仁 曾纡 吴则礼 赵子发 徐俯 王安中 张继先 叶梦得 李光 刘一止 汪藻 曹组 王庭 陈克 朱敦儒 周紫芝 赵佶 李纲 李祁 张纲 李清照。 3.周邦彦的“西平乐”这首词有什么典故周邦彦的词多缘情而少言志,此词是例外。 宋徽宗政和八年,他得罪罢提举大晟府,出知顺昌 府(今安徽阜阳),调知处州(今浙江丽水),还未上任,又奉旨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居于 睦州(今浙江建德)。遇方腊起义,还杭州故里,为躲避兵祸,又乘船到了扬州。 后闻义兵已据两浙, 将攻淮、泗,于是又暂居南京。于宣和三年辛丑(1121)正月二十六日途经天长。 四十一年前,二十 四岁的词人以布衣初入汴京时曾路过此地。如今途经故地,物是人非,便写下此词及序。 这时,北 宋朝廷风雨飘摇,亡于四年之后;词人的生命也已在暮年,就在本年卒于南京鸿庆宫斋室。 此词作 于时代与个人双双迟暮之时,这也是词人在向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告别。 起笔三句写天气的由雨而晴。细雨中,星星柳芽,含着雨珠,天却突然放晴。 旧时游过的溪流, 水面上的雨花也一下子不见了。可此时正值正月,辽阔的江北平原上,还尚未觉得有诸多春意。 于 是逗出下面三句,写出天气变化。料峭春寒,正好此时初春的太阳出来了,为人驱扫寒气,但是,轻 云却想要遮日,真是无可奈何。 这三句把这常景委婉地写出来了,描绘晚景的凄惨。“叹事与”一句 直至歇拍,从天气的阴晴冷暖、变幻不定,转写人生的今昔盛衰、变化无常,衔接紧凑。 四十余年情 事一笔带过,与下句“身与塘蒲共晚”相接。在前人成句中添“尽”“共”二字,语省而意丰,可见其用 典之精妙争知”sr怎知”,下言此番长途远征,又经此地,凝神独立在风沙中,实出意料。 不由得 使人回忆自己初来时,是以布衣西入都门,求取功名,正当壮年,而如今再至此地,人已樵悴非复当 年,怎能不让人感伤!这八句,领以“叹”字,结以“嗟”字,足见其感喟之深沉。 天长,位于古代东楚(三楚之一)的南北之交,平野寥廓,四望接天。 “乔木依前”,“依前”应上 “曾到处”,旧时所见句乔木尚在;“临路欹斜”,则昔日的挺拔不再,比喻自己朱颜翠发时曾到此地, 今以颓唐暮齿,犹困于道途。此处符合时地景物,上下衔接自然。 “重慕想”领起五句。“重”,深、甚 之意,借说深慕召平、陶潜表达自己后悔出任的心情。 召平原是秦东陵侯,秦破后隐居城中,养花弄 草。陶潜曾为彭泽令,他初次出仕为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辞职归里,州官召为主簿不从,种田为 生。 “向立年”,不到三十,即词所云“风流鬓未华”的年纪。 美成仕途不达,宦移南北,晚年又避兵流 离,故心生未早出世的悔恨,便借这二人托出此意下阕两韵九句,从“道连三楚”至“鬓未华”,续写途 经天长时的所见所感,意味深长。 感前后两度经过天长的物我变迁,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 语)的嗟叹,兴“年一过往,何可攀援”(曹丕语)的悔恨。 词序中的“感叹岁月”,至此结束。 词人入仕多年,几经沉浮,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剧烈党争,尤其是目击了徽宗朝的黑暗政局, 终于对官场产生厌倦,以及对政局不稳的担心,实无足为怪。“多谢故人”六句一韵,一气贯注到收 尾。 故人的盛意,使老年遭遇乱离的词人感激不已,可是最后却徒增伤感:“翻令倦客思家! ”前五句 衬垫愈厚,这结句反跌就愈有力。 事实上,词人已难回江南故地,旧地重游更加难堪。 词已尽,而言 外的苍凉之意无穷。 词中言志极可注意。 词人韶华已逝之时,同时也是北宋王朝的暮年,词中表达了他对北宋王朝 的。 4.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的不同:柳永和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词坛的著名词人,两人的词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周邦彦虽较柳永晚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在雅俗风格的取舍选择方面以及慢词的铺叙手段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蜕变和发展的关系。柳周两相似的生活阅历成就了他们相同的文学体裁。 翻开《乐章集》、《清真集》,恋情词比率很大,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从话》中指出“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留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谍之语。”周邦彦摒弃了柳永词里有关于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描写都会繁华以及反映中下层人民生活情趣的内容,而专工艳词和羁愁词。 柳永写过一些庆贺北宋王朝和投献达官贵人的词,如《送征衣》的庆皇子“诞弥月”等等。周邦彦的《清真集》里一首也没有。 但周邦彦不写这类词,并不说明他不对统治阶级唱赞歌。《宋史……文苑传》说他“元年初游京师,献《汴都赋》万余言,神宗异之,”所以,“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 可见他是用别的形式歌功颂德,而坚持不把此类内容入词。 因为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词作中出现大量“艳情”也非常自然。 比如柳永的《鹤冲天》:“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周邦彦的《瑞龙吟》:“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周彦邦用华丽的辞藻对他放浪的生活加以粉饰,显得含蓄委婉,而柳永则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这说明宋词至周邦彦还没有从“词为艳科”这一传统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纵观历代词评,对柳词之内容斥之者尤胜。寻花问柳,听歌买笑,本是封建士大夫们的常事,为什么唯独柳永因此受到非议和被斥为“薄于操行”呢?原因是此类事情,封建统治阶级尽可以做在暗处,但不许明里说破。 柳永不仅明里与乐工、歌妓为伍,而且把这些都尽情吐露在词中。柳永虽说也是封建士大夫,确是下层破落文人,而周邦彦长居官场,帮闲味尤浓。 正是因为这种地位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反映在词作中的思想情绪也有所不同。柳永久处妓群,对她们的思想和不幸有所了解和同情,甚至产生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真挚感情。 他的《迷仙引》:“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就反映了妓女希望跳出火坑的痛切呼声和争取人生幸福的强烈要求。 当然柳永对妓女既有同情和理解的一面,又有与一般士大夫一样寻欢纵乐的一面,而前一面正是他不同于周邦彦及士大夫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词作与周词在内容上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在表现手法上,周柳都擅长铺叙,不同的是柳善白描,而周则长于勾勒。 柳词的铺叙往往是平铺直叙,给人以一览无余之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按自然顺序即过去、现在、将来;从空间角度上看,按照明晰的自然空间位置来转换,如从内到外,从东到西。 如《引驾行》:上阙从离别时的自然与心理环境写起,然后写离别,最后抒情。下阙集中抒情。 抒情是按过去、现在、将来的自然时序展开。这样全词的结构就很清晰,如《双声子》、《八声甘州》等。 而周词更讲究人工思力,不像柳词那样以平铺直叙为主要形式,往往采取回环往复、因果倒置、时空交错等手法,有意使结构复杂多变,其词给人以摇曳多姿之感。如《兰陵王……柳》,此词别情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 第一片写自我的漂泊,第二片写目前送别的情景,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第三片又有眼前景折回到前事。 因而整首词时空交错,一会眼前一会过去,一会朋友一会自己,今昔回环,情、景、事交错,可谓是一首穷极工巧之词。 柳周在形式上都精通音律,他们所创的许多词调都成了后人作词的规范。 柳永更是大胆地创制“新声”,丰富了词作的曲牌。唐圭璋先生所编的《全宋词》收柳词212首,而慢词竟达103首。 可以说柳永是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从而使词的容量大增,有利于词的进一步抒情、叙事、写景、伦理。考其能大量创制慢词之缘由,除了他本人富有艺术天赋以外,恐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他与乐工、歌妓的交往不无重大关系。 柳永完成了前人所未完成的创造与变革,为词的发展高峰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在词这种文学体式的天地中驰骋开拓了道路。到了北宋中叶,词的发展日趋严整,周邦彦的词作最能体现这一点。 他上承柳永创调之业绩,下“开北曲之先声,”审音度调,严密精确。细读其《清真集》,他所创的“慢”、“近”、“引”等新调,如《浪淘沙慢》、《惠兰芳引》、《红林擒近》等,不仅格律精严,而且为配合音律,非常讲究平仄,有时还严守四声,由此可见周邦彦的创调及审音协律的工作使词的字句与音律皆有法度可依,成为后人的楷模。 概括地说,周邦彦在继承柳永创制新调、审音协律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由此我们可以说慢词的昌盛自柳永始,而至邦彦繁。 柳永的词在格调上自由,音律和谐,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他的词多口语化、通俗化。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