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明代高棣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1.中国古代“州”的划分

西汉、东汉、三国时期设立了13个州,三个时期变化都不大。

•司州 治所:河南洛阳东北 范围: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冀州 治所:河北柏乡县北 范围:河北中南部、•幽州 治所:北京市 范围:河北北部,辽宁大部等地区 •并州 治所:山西太原西南 范围: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凉州 治所:甘肃清水北 范围:甘肃及宁夏大部 •益州 治所:四川广汉 范围: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交州 治所:越南河内东 范围: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荆州 治所:湖南常德市东北 范围: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扬州 治所:安徽和县、寿县、合肥西北 范围: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豫州 治所:安徽亳县 范围: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徐州 治所:山东郯城 范围: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青州 治所:山东郯城 范围: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兖州 治所:山东金乡西北 范围: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西汉13州地图:/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3023.jpg 东汉13州地图:/duanyuquan123/29819369/777476239.jpg 三国13州地图:/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FD%B9%FA%B5%D8%CD%BC&in=26601&cl=2&cm=1&sc=0&lm=-1&pn=9&rn=1&di=1024739820&ln=109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州 古名 今地 郡国 县 备注 司 洛阳 河南洛阳市 12 100 兖 廪丘 山东郓城西北 8 56 豫 陈县 河南淮阳 10 85 冀 信都 河北冀县 13 83 幽 涿县 河北涿县 7 34 平 襄平 辽宁辽阳市 5 26 分幽州置 并 晋阳 山西太原西南 6 45 雍 长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7 39 凉 姑臧 甘肃武威 8 46 领西域长史府 秦 冀县 甘肃甘谷县东 6 24 分雍州置 梁 南郑 陕西汉中 8 44 分益州置 益 成都 四川成都市 8 44 宁 滇池 云南昆明东南 4 45 分益州置 青 临淄 山东淄博市东 6 37 徐 彭城 江苏徐州 7 61 荆 江陵 湖北江陵 22 169 扬 建邺 江苏南京 18 173 交 龙编 越南河内 7 53 广 番禺 广东广州市 10 68 唐朝的州又叫府, 为二级行政区划,总共设有360个。

360个州分别是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辽的州(府)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

2.唐诗素描 望岳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

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

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

3.关于山东问题历史知识怎样梳理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

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的创造者是诸夏族和东夷族。 夏朝(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建立后,“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

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月傻去立人)(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在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

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以后势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

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 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

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今博兴)、诸(今诸城)、莒(今胶州)、郯、逢(今青州)、画(今临淄)、顾(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带)、黎(今郓城境内)、莱(今胶东地区)、杞(今新泰)、缯(今苍山)、莘(曹县一带)、任(济宁市中区)等。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时代,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

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诸侯国。它们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以至后世将“齐鲁”、“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的古称,近代则以鲁为山东的简称。

鲁国是周公的封邑,因周公年迈,由周公子子擒袭封,国于奄(进曲阜)。齐国始封姜尚,初建国都于营丘(今临淄地),六世胡公迁薄姑,七世献公又迁都临淄。

鲁国的疆土大致北抵泰山,东过黾蒙,南包凫峄,襟带汶泗;齐国的疆域大致东到海,西到黄河,南至穆陵,北达无棣。 齐鲁之外,山东境内还有曹(都陶丘,定陶北)、薛(今滕州城南)、郯(今郯城)、颛臾(今平邑东南)、谭(今章丘市西)、纪(今寿光南)、滕(都滕,今滕州)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

另外,今鲁西北和鲁西南的部分地区还分属邢国和卫国。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诸侯林立,各国征战不已,许多小国相继被吞并。

山东地区主要分属齐、鲁两个大国,其它小国还有曹、滕、薛、邾、莒(今莒县)、杞(都淳于,今安丘东北)、牟(今莱芜城东)、郯、郜、阳等,另有部分地区分属卫、宋、晋、邢等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齐国吞并大多数小国,势力强盛,形成与秦东西对峙局面。

战国末,今山东大部分地区归齐,只有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另据《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今山东属青、徐、兖、豫、四州之域,周为青、兖、豫三州之地。

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一、北朝以前的山东政区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

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

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 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临淄郡(治临淄)、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东南)、济北郡(治博阳,今泰安东南)、琅琊郡(治琅琊,今胶南市夏河城村)、和薛郡(治鲁县,今曲阜),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治濮阳)、砀郡(治砀山)、东海郡(治郯县,今郯城北)、泗水郡(治相县)和巨鹿郡(治巨鹿)。 共约设50个县。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以田都为齐王,都于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于博阳;田市为胶东王,都于即墨。

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

汉初的。

4.唐诗素描 望岳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

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

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

5.那些名人姓“钟”的

钟氏名人简谱 名相名将 钟离昧:战国时期人,西楚霸王项羽的大将,左司马、车骑将军,在项羽手下战功最大,人称骨鲠之臣。

素与汉大将韩信友好。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败亡,钟离昧投韩信府。

刘帮用陈平计伪游云梦,旨在除昧。韩信恐事不可隐,告知昧,昧乃自刎身亡。

昧生二子:长子发,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颖川长社令,去离字单姓钟,为钟姓受姓始祖。 钟 桂:(公元5--?)字天柱,颖川人。

汉光武帝时镇蛮大将军,光禄寺正卿。公元8年,王莽篡权,汉光武帝刘秀起兵讨莽。

桂公19岁时,身高体壮,力大无比,集合族人随刘秀讨莽。公元23年,莽灭,光武帝赐金铜宝图,封镇蛮大将军,加光禄寺正卿。

随他参战的25位兄弟叔侄皆受封赏。 钟 繇:(公元前165—230年)字元常,魏国相国,太傅,钟接十二世孙,颖川长社人。

中国早期大书法家,一代宗师,犹精棣书,其书人称“飞鸿舞鹤”,与晋王羲之齐名,称“钟王”。繇公汉末除孝廉,历任尚书郎、阳陵令,后升廷尉正,黄门侍郎。

后为曹操治理关中功劳最著,并为曹操统一中原立下大功,先后拜御使中丞,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其弟演和进也先后封侯。

魏文帝时,封大理、相国。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赐最高奖赏“五熟釜”,并亲自作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

厥相惟钟,实翰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

百僚师师,楷兹度矩。”魏明帝时迁太傅,进封定陵侯,死后谥曰:成侯,葬颖川长社故里。

钟 毓:(公元192—263年)字稚叔, 繇公长子。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

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

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

迁黄门待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

许昌逼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

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

正始中,为散骑(侍郎)[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

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

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听君父已没,臣子得为理谤,及士为侯,其妻不复配嫁,毓所创也。 正元中,毋丘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班行赦令,告渝士民,还为尚书。

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

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放,当以己度人。

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

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

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

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子骏嗣 钟 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

太傅繇小子。少敏惠夙成。

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

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

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

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

会迁黄门恃郎.封东武亭候,邑三百户。甘田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

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任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

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

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

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

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

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景元三年冬,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伐蜀。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邓艾迫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

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

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已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

艾进军向成都,刘掸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