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婺源源头古村的诗句

1.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2.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1、婺源道中 宋代:方岳 梦中绿遍谢家池,梦觉山村雪拥篱,尽道春寒花未在,晓来开到野棠梨。

译文:梦中看到谢家池一片碧绿,梦醒看见山村雪落满篱笆。都说春天寒冷花没开,早晨就看到了野棠梨开放。

2、题婺源斋厅 宋代:许月卿六 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扁舟我欲春风里,鱼鸟依然旧所谙。

译文:浓烟淡烟,云卷云舒,像画卷展开,船槁船橹一深一浅,江水蔚蓝。我乘着一叶扁舟在春风里,花鸟鱼虫还是我以前熟悉的样子。

3、婺源溪行 清代:吴颢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

译文:沿着山,撑着船桨绕着溪水前行,山色苍茫,溪水清澈。打算到黄州再谈论风景,小船的船底传来浪花的声音。

4、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 明代:汪广洋 舞罢《霓裳》不耐娇,口脂微动酒初潮。玉阑西畔春如海,拟倩东风整翠翘。

译文:刚跳完《霓裳羽衣曲》,有点不胜娇柔。女子嘴唇红润,微微移动,像刚喝了酒。

玉石般的栏杆,在西河岸,春色满满。打算让东风吹起一片翠绿。

5、婺源县斋书事 元代:卢挚 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

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

译文:竹子绿树掩映清晨的太阳,坐着听到了山中的鸟命长。瓶子里的花,香气袭人,让我多病的身体精神抖擞,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诗作赋。

客人也不是外人,春天如此美好,可谓不负此生,明天我回归平凡的人生,吟诗之后,已经放晴。 。

3.关于“源头”的诗句有哪些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4.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年代: 宋 作者: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说诗》年代: 清 作者: 宋湘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3.《已亥杂诗 48》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4.《李参政生日》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5.《偶题》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5.婺源梦里老家于源头古村距离多远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59。6公里起点:梦里老家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50米,右转进入儒林路2。 沿儒林路行驶330米,左转进入源头路3。

沿源头路行驶820米,右转进入才士大道4。沿才士大道行驶5。

5公里,直行上匝道5。沿匝道行驶580米,过婺源互通约220米后,直行进入德婺高速公路6。

沿德婺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朝景德镇/九江/咸宁/G56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杭瑞高速公路7。

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过婺源枢纽,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8。

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19。7公里,在赋春/镇头/S304出口,稍向左转进入鸳鸯湖互通9。

沿鸳鸯湖互通行驶820米,过鸳鸯湖互通,朝赋春/镇头/鸳鸯湖/S304方向,右转进入S30410。沿S304行驶8。

4公里,右前方转弯11。行驶260米,左前方转弯12。

行驶2。 1公里,过左侧的林家约280米后,右前方转弯13。

行驶12。8公里,右转14。

行驶1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源头古村。

6.朱熹诗名里的源头村在哪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一首流芳千古的诗句。数百年来,有关朱熹的这首名句的出处,有许多版本,福建三明尤溪县等地也有“半亩方塘”,江西的婺源也有“半亩方塘”,他们都在大力打造“朱子故里”、“半亩方塘”这样一个旅游品牌。而在我市南城县的上唐镇也有一个与朱熹有关的源头村,那里还保存有完好的活水亭廊桥,那么,朱熹诗中所写的“半亩方塘”、“活水源头”到底在哪里呢?南城源头村又有怎样一个朱熹讲学赋诗的故事?近日,记者在南城县一位考古爱好者的带领下,来到上唐镇源头村访古探幽。

源头村位于南城县上唐镇西南20余里处,走进源头村,见村里还保存一大批古朴的明清古建筑,村外古树参天,修竹成林,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小溪连接着一处半亩方塘,清清的溪水静静地流淌。

在古朴神秘的活水亭廊桥上,我们静静地听村里一位七十多岁老人讲述朱熹在该村讲学赋诗的佳话。

以前,源头村叫蛤蟆窝。当年,村中有吴伦、吴常兄弟俩,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藏书万卷。他俩有一个愿望,要为村中后辈增长学识尽绵薄之力。听说朱熹正在临川讲学,他们便亲往迎请,朱熹亦慕吴氏兄弟藏书广博,欣然前往。

朱熹到了蛤蟆窝以后,前来求学的人倍增。为此,吴家兄弟带头募捐筹款,在村口建造了书院和读书亭。读书亭横跨村头溪流之上,砖石结构,画栋雕梁,九曲栏杆,建造得十分别致。朱熹凭栏远眺近看:天光云影,浅水游鱼,尽收眼底。心中大悦,便乘兴挥毫为吴家书屋题了“书楼”二字。朱熹见蛤蟆窝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读书子弟求学心切,加之吴家藏书也吸引着他,竟然一住数月不思回归。白天,他在书院讲学;晚上,在青灯下博览群书,评注经文。虽说身居陋室,倒觉其乐无穷。

一天,朱熹在读书亭给众弟子讲学。休息时,放目远眺,触景生情,口占一联:群山欲锁云间路。众弟子有一脱口而出对曰:万壑能开雾中途。

朱熹拍手称快道:“佳句,佳句!”言毕,见对答学生乃农家子弟,常因劳作而辍学,很是惊讶,便问道:“汝文思何其敏捷也?”对曰:“先生常教诲我们要‘学而思,思而辨,辨而明’也。方才先生望山观云,我也见壑思雾,故借先生思路而成此联也。”朱熹手捋长须连连颔首:“汝言极是,读书是自家为学,好比饮食,不能只待别人理会。”听了这番宏论,众弟子深为叹服。这时,夕阳西照,晚风徐来,朱熹凭栏侧视,看见山旁有口池塘,溪水从山的东边而来,穿过池塘流往脚下,又向西面而去,池塘水光潋滟,云影、树木、屋宇倒映其中,心中不觉得一阵激动。忙唤弟子取来文房四宝,蘸墨润笔,在亭上题下《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蛤蟆窝讲学近一年,离开后,吴家兄弟提议将蛤蟆窝改为“源头村”,又在村前溪水边建了一座“活水亭廊桥”,之后,村民曾多次捐款维修。民国时期,源头村一带还一度设置“活水乡”,以表示对朱熹的纪念。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