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小雅鼓钟

1.《诗经·小雅·鼓钟》的全文

原文 小雅·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白话译文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

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

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

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

配以雅乐和南乐,龠管合奏音更真。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小雅·鼓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善人君子的诗,诗中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龠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全诗四章,每章五句。

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后一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笙磬同音、雅南合拍的美妙乐境。此诗场面感较强,很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过去有的说是刺周幽王的,有的说是周昭王时的作品,都无确证。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此诗是诗人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周王朝音乐,由音乐而歆慕古代圣贤创造美好音乐的功德而创作的。

名家点评 宋代王安石:“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返),故人忧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者,伤今而思古也。”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 宋代苏辙:“始言汤汤,水盛也;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今言不若王之荒乱也。”

“言幽王之不德,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诗集传》) 宋代朱熹:“赋也。

此诗之义未祥。王氏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转之乐,久而忘反。

闻者忧伤,而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今姑释其训诂名物,而略以王氏苏氏之说解之。未敢信其必然也。”

(《诗集传》) 清代方玉润:“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

2.什么是象声词 《诗经》中的拟声词

《诗经》使用拟声词的地方就有一百二十多处,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的诗篇有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比例。

然而其中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里最多。《诗 经》中拟声词的运用,给我们在朗读诗歌时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钟鼓之音等等,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 神智。

(一)鸟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周南·葛覃》)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邶风· 匏有苦叶》)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小雅·伐木》)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小雅·鸿雁》)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大雅·卷阿》)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小雅·鸿雁》肃肃:鸿雁振翅声。)

凤凰于飞,翙翙(音huì)其羽。(《大雅·卷阿》翙翙:凤凰振翅声;一说,众多也。)

后面两例不是表示鸟声鸣叫的拟声词,在这里也被归为“鸟声”一类。(二)虫声 螽斯羽,甍甍兮。

(《周南·螽斯》)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召南·草虫》)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小雅·小弁》) (三)水声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音guō,)。 (《卫风·硕人》) 施罟嚄嚄,鳣鲔发发(音bō)。

(《卫风·硕人》) 二之日凿水冲冲(音chōng),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 (四)风声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邶风·谷风》)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小雅·蓼莪》) 南山烈烈,飘风弗弗。

(《小雅·蓼莪》)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邺风·北风》) (五)钟鼓等乐器之音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邶风·简兮》简:即简简,鼓声;一说,和大貌。)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邶风·击鼓》)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小雅·采芑》)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小雅·钟鼓》) 鼓钟喈喈,鼓瑟湝湝。 (《小雅·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小雅·鼓钟》) 聎鼓渊渊,嘒嘒管声。 (《商颂·那》) (六)玉器、金铁之音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郑风·有女同车》) 约軝(音qí)错衡,八鸾玱玱。 (《小雅·采芑》)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小雅·庭燎》) 君子至上,鸾声将将。 (《小雅·庭燎》) 八鸾鸧鸧(音qiáng),以假以享。

(商颂·烈祖)) 其旗淠淠(音pèi),鸾声嘒嘒。 (《商颂·采菽》) (七)车马之音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王凤·大车》)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王凤·大车》) 有车粼粼,有马白颠。

(《秦风·车粼》) 载驱薄薄,簟莩朱鞟。 (《齐风·载驱》) 戎车嘽嘽(音tān),嘽嘽焞焞(音tūn)。

(《小雅·采芑》)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小雅·车舝》间关;车辖声;一说,设舝貌。)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小雅·车攻》) (八)劳动之音 伐木许许(音hǔ),酾酒有媭。

(《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小雅·伐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魏风·伐檀》)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音tuó)。 (《小雅·斯干》) 捄之陾陾(音réng),度之薨薨。

(《大雅·绵》)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音píng)。 (《大雅·绵》) 释之溲溲,蒸之浮浮。

(《大雅·生民》) 获之挃挃(音zhì),积之栗栗。 (《周颂·良耜》) (九)其他声音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召南·殷其雷》殷:雷声。) 有弥济盈,有鷕(音yǎo)雉鸣。

(《邶风·匏有苦叶》拟声词,鷕:野鸡鸣叫声。)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郑风·风雨》喈喈:鸡鸣叫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声。) 无罪无辜,馋口器器。

(《小雅·十月之交》器器:众人之声。) 鸟乃去矣,后穆呱矣。

(《大雅·生民》呱:小儿哭声。)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音tián)。

(《小雅·采芑》阗阗:群行声。)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郑风·风雨》胶胶:鸡鸣叫声)。

3.请问<<诗经>>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题解] 诗人在淮水边上观赏周乐,思念古圣贤,倍增忧伤。

[注释] 1、将将(锵qiāng)、汤汤(商shāng):《集传》:“将将,声也。汤汤,沸腾之貌。”

2、淑、怀、允:《集传》:“淑,善。怀,思。

允,信也。……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

3、喈喈(接jiē):钟声。 4、湝湝(接jiē):水疾流貌。

《说文·水部》:“湝湝,水流湝湝也。”《集传》:“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

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

5、回:邪僻。 6、鼛(高gāo):《毛传》:“鼛,大鼓也。”

7、妯(抽chōu):激动。《郑笺》:“妯之言悼也。”

8、犹:缺点,过失。《郑笺》:“犹当作愈,愈,病也。”

9、钦钦:《集传》:“钦钦,亦声也。” 10、笙磬:姚际恒《诗经通论》:“笙在堂上,磬在堂下,言堂上堂下之乐皆和也。”

11、雅南:《毛传》:“为雅为南也。”《集传》:“雅,二雅也。

南,二南也。” 12、龠(月yuè):排箫。

僭(见jiàn):乱。《正义》:“以为龠舞。

谓吹龠而舞也。” [参考译文] 编钟敲起响叮当,淮水奔腾向东方。

心里忧愁又悲伤。古代贤人和君子,实在念念不能忘。

编钟敲起声缭绕,淮水奔腾浪滔滔。心里忧愁又烦恼。

古代贤人和君子,品行端正道德高。 敲钟击鼓声悠悠,淮水中间有三洲。

心里悲伤又忧愁。古代贤人和君子,道德无瑕品行优。

编钟敲起声钦钦,又弹瑟来又弹琴。笙磬和谐真好听。

既有雅乐和南乐,排箫伴奏依次行。

4.鼓钟原文,翻译及赏析,疯狂猜成语人鼓钟

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々,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译文敲起钟声音铿锵,淮河水浩浩荡荡,我的心忧愁而又悲伤。

那善人君子啊,想起他叫人怎么能忘。敲起钟声音和谐,淮河水滔滔不歇,我的心忧愁而又悲切。

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品行正直无邪。敲起钟擂起鼓点,乐声回荡在淮上三洲,我的心悲哀而又难受。

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德行将永垂千秋。敲起钟声音清脆,又鼓瑟来又弹琴,再加笙磬一起和谐奏鸣。

演奏起雅乐和南乐,吹龠歌舞合拍分明。鉴赏这是一首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善人君子的。

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

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毛诗序》称此诗“刺幽王也”。毛传云:“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会诸侯于淮上,鼓其淫乐以示诸侯,贤者为之忧伤。”

其实诗中所写的音乐皆是雅音正声,与“淫乐”(如郑卫桑间濮上之音)沾不上边,因而郑笺释为:“为之忧伤者,‘嘉乐不野合,牺象不出门’(按语出《左传·定公十年》)。今乃于淮水之上作先王之乐,失礼尤甚。”

郑氏是以奏乐地点之不合于礼来解释贤者闻乐忧伤的原因的。其实好的音乐未必不能在外演奏,譬如《庄子·天运》中写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就是一例。

王安石则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返),故人忧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者,伤今而思古也。”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苏辙《诗集传》则发挥毛传“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之说,云:“言幽王之不德,岂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意谓乐乃正声嘉乐,而幽王之德无以配之。

接下来的问题是,此诗是不是“刺幽王”。孔疏引郑玄说曰:“郑于《中候·握河纪》注云:‘昭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孔氏称:“郑时未见毛诗,依三家为说也。”

郑氏之说或以为出自韩诗,或以为出自齐诗,其立说的根据就是因为《左传》有昭王南征的记载。此说后人多从之,但也难以成为定论。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循文案义,自是作乐淮上,然不知其为何时、何代,何王、何事。小序漫谓刺幽王,已属臆断。

欧阳氏云:旁考《诗》、《书》、《史记》,皆无幽王东巡之事。《书》曰‘徐夷并兴’,盖自成王时徐戎及淮夷已皆不为周臣;宣王时尝遣将征之,亦不自往。

初无幽王东至淮徐之事。然则不得作乐于淮上矣。

当阙其所未详。”这是较为客观持平的议论。

而汪梧凤《诗学女为》引《竹书纪年》所载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王师伐申事及《左传》所载楚灵会于申,说明幽王有东巡之事,且淮水出南阳胎簪山,其地与申、太室均豫川地,以此认定《鼓钟》为写幽王事之诗。由此众说纷纭,可见这实在是一笔纠缠不清的历史旧帐。

如果撇开这些陈说,将此诗的主题泛泛地理解为“在奏乐的场合中,思念君子而悲伤”(高亨《诗经今注》),则又过于空洞。事实上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

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

方玉润云:“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方氏之论是言之成理的。

5.诗经里都写到了哪些乐器

《诗经》中的26种乐器按制造材料可分为——

属于土石制品的有:缶、埙、痈、磬。

属于金属制品的有:钟、镛、钲、南。

属于竹制品的有:笙、箫、症、管、簧、篪、瘫。

属于木制品的有:癫、圉。

属于综合制品的有:琴、瑟、鼓、贲、瘿、雅、应、田、瘾。

《诗经》中的乐器还可按演奏方法分作——

打击乐器:钟、鼓、痈、缶、瘿、磬、雅、南、贲、镛、应、田、癫、瘾、圉、钲。

弹拨乐器:琴、瑟。

吹奏乐器:症、簧、笙、埙、篪、瘫、箫、管。

“风”诗中出现乐器的篇章有:《周南·南睢》、《邶风·击鼓》、《邶风·简兮》、《癳风·定之方中》、《卫风·考痈》、《王风·君子阳阳》、《郑风·女曰鸡鸣》、《唐风·山有枢》、《秦风·车邻》、《陈风·宛丘》。

“雅”诗中出现乐器的篇章有:《小雅·鹿呜》、《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彤弓》、《小雅·采芑》、《小雅·何人斯》、《小雅·鼓钟》、《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车攻》、《小雅·宾之初宴》、《小雅·白华》、《大雅·绵》、《大雅·灵台》、《大雅·板》。

“颂”诗中出现乐器的篇章有:《周颂·执竞》、《周颂·有瞽》、《鲁颂·有》、《商颂·那》。

出现在29篇中的乐器仅见于“风”诗中的是缶、痈两种;只见于“雅”、“颂”中的是笙、埙、篪、瘿、钲、磬、南、雅、贲、镛、瘫、应、田、瘾、癫、圉、箫、管共18 种;“风”、“雅”、“颂”中均有的是琴、瑟、钟、鼓、症、簧共6种。可见“雅”、“颂”诗中的乐器种类远远多于“风”诗。

即使是 “风”和“雅”、“颂”都有记载的乐器,它们在这两者中间出现的情况也是不同的。160篇“风”诗,其中提到“鼓”的仅有4篇;而145篇“雅”、“颂” 诗中却有12篇。常与“鼓”同时出现的“钟”,在“风”诗中有2篇提及,在“雅”、“颂”诗中则有7篇。这就表明“雅”、“颂”比起“风”来说,不管是在使用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上,还是在使用的频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琴”、“瑟”的情况似乎与上面的结论不合,它们在“风”与“雅 ”、“颂”中所占的数量分别是3篇、5篇和5篇、4篇。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对乐器的类别分析中就已提到,“琴”、“瑟”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在《周颂》中根本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在除去《周颂》的114篇“雅”、“颂”里,“琴”、“瑟”的出现频率仍大于在160篇“风”诗中的。

6.《诗经 小雅 棠棣》全文

全文如下: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释义:

棠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出自:先秦 佚名《诗经 棠棣》

扩展资料

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帑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

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