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府与诗经的区别与联系表汉乐府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扬。 从思想内容上看,都反映了现实生活——劳动人民受压迫和剥削的悲惨遭遇,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对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讽刺、揭露和批判,劳动人民对战争和徭役的不满。 从艺术特色上看,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独特的叙事性。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艺术上都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特质上,诗经的音乐性、散文性、韵律的自然性以及艺术手法的原始性在汉乐府中都得到了再现, 从表达形式上看,都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色。诗经虽以四言为主,仍然根据需要穿插二言、三言、五言等;而汉乐府更是突破了四言格式,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步发展为五言,比四言更具有美感、内容更丰富。 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大胆而自然的爱慕之情,没有什么礼教的约束,而汉乐府则因为汉代男尊女卑观念的确立表现出对女性的道德束缚;诗经中的爱情更浪漫美好,而汉乐府的爱情则是不如人意的现实。 总之,汉乐府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精神、抒发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情感等内容,同时也突破了诗经民歌言志抒情的传统而走向社会批判的道路,人本思想尤其是家庭关系内容显著增强,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2.琼瑶和诗经的关系说起琼瑶,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小说以及通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仅风靡一时,而且经久不衰。她的言情小说自成一派,“琼瑶体小说”成为中文作家中独树一帜的流派,也是许许多多少女们的“恋爱教材”。以前看到有人批语琼瑶,说她的小说非常浅薄,我当时深以为然。不料,最近在细读中国古典诗词时却发现,原来琼瑶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底蕴,而且和《诗经》渊源颇深。 首先,琼瑶的这个名字就出自《诗经》。琼瑶本名陈喆,自幼出身书香门弟,父亲陈致平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母亲袁行恕曾任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国文教师,其他一些亲戚更是了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一下。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琼瑶对文学有着天生的敏感,9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短文《可怜的小青》。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知道,在《诗经》中,有首“木瓜”,中间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搞了半天,原来琼瑶这个笔名的出处竟然在此,根据这句诗的解释,“琼瑶”是指美玉,用它来作笔名,真是不错的创意。 除了笔名外,在琼瑶的作品中,亦有《诗经》的影子。比如小说《在水一方》,名称也是直接出自《诗经》。其中“蒹葭”的开篇第一句即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仅如此,在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水一方》中插曲“在水一方”的歌词,乍一看以为琼瑶用白话将《诗经》中的“蒹葭”翻译了一遍,细读后品味,更觉得是以 “蒹葭”为底本进行的艺术创作,大家有空不妨将此进行对比。 琼瑶其他作品(如《一廉幽梦》等)与《诗经》的风格也大相径同,我想,这一切不仅仅是巧合,而是琼瑶本人对《诗经》热爱的一种表现吧。 当然,琼瑶作品与其他的古典诗词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小说《却上心头》的名称一看就知道出自李清照的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他相关联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望采纳 3.赋比兴与诗经合称什么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刘毓庆与李蹊的《诗经》与程俊英的《诗经译注》谁的更好些刘毓庆与李蹊的《诗经》: 首先这个版本的诗经做到了全文收录。一般网上和书店找到的诗经都是精编版缩略版什么的,很少能够找到全文的。这个版本就是全文的诗经,这个很好。 其次是注释方面有生僻字的注音,方便诵读;字词方面的解释也尚且可以。 然后是每一首诗后面的注释, 这个解释可以参考一下,但是不能迷信。 最后就是诗歌的翻译,这个做的不是很好。都是翻译的跟现代白话诗一样,美感不够。 另外,印刷和装帧都不错。 程俊英的《诗经译注》: 首先, 插图古朴有味,不浮夸。译文用淡淡的红色,典雅端庄。 注释译文都比较简单,生僻字注音少。 装帧纸张都有点毛躁。 综上,推荐刘毓庆与李蹊的《诗经》 5.诗经的雅分为哪两部分1、诗经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2、大雅简介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三十一篇。《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也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泛指学识渊博的人;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 《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3、小雅简介 《小雅》为诗经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6.诗经郑风子衿跟诗经王风采葛的异同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人正在采葛藤。一天不见她,就像过了三月整。 那人正在采蒿香。一天不见她,就像三季那么长。 那人正在采苍艾。一天不见她,就像熬过三年来。 国风·郑风·子衿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 《采葛》每段三句,段段相似,反反复复,说的就是一个意思,我想你了。你,也在想我吗? 都是在表达思念之情,郑风说的是女子思念她的恋人。后者却说的是男子思念他的恋人。角度不同。 7.《楚辞》和《诗经》有什么区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和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出现,使得诗歌的创作真正走向个人独立创作的道路,他在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吸收楚地的民族营养,创造出”骚体“这种新歌形式。楚辞与《诗经》分别作为先秦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代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种取向差异之外,二者在句式上有显著差异,虽然二者都有五言、六言等句式,但《诗经》句式四言为主,循环往复,多用重章叠句。楚辞则以六言句为主,大量使用虚字。 此外,二者的用韵规律不同。《诗经》多隔句用韵,《楚辞》多四句两韵、两韵一换,间有四韵、六韵、八韵一换,都可视为两韵一换的重复。与《诗经》相比,楚辞结构庞大,语言参差不齐、长短不齐、篇幅较长。 8.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有什么区别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的区别如下: 1、排版不同,《诗经注析》是竖排,繁体里面有一些难点要点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一般作为大学文学系学习和研究用书,或者古文化功底很强的人使用的资料书。里面没有白话翻译;《诗经译注》是横排,简体,带白话翻译,属于一般文学爱好者看的书。 2、出版社、出版时间不同。《诗经注析》是1991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诗经译注》是1985年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两本书的组成内容不同。《诗经注析》比较详细的对每首诗中的地名、植物、字音、字义以及整首诗所反映的主题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辨,包括应用了目前一些前人的学术成果,侧重于反映先秦时期《诗经》的原貌;《诗经译注》由题解、译文、注释三部分组成,侧重于对全篇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864诗的文意疏通,通篇理解。 扩展资料 《诗经译注》创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书是《诗经》的全译本。 程俊英教授于77岁重回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任教,发挥多年治诗经所得,博采古今诸《诗经》注家之长,于85岁高龄之际出版《诗经译注》,是其平生所学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一经出版,便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普及类经典之作,在诸家诗经注释类图书中首屈一指。 本书解题和注释简明而精当,今译在信、达的基础上,以韵文译古代民歌,准确且灵动,便于比照对读,具有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译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