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黍离教案

1.《诗经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俗称“小米”;

2.离离:茂盛的样子。

3.稷 :高梁。行迈:远行;

4.靡靡:迟迟、犹疑不决。

5.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6.悠悠:遥远、渺茫。

7.噎 :食物塞住咽喉。

[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2.《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2.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的样子。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远行。迈,行、走; 5.靡靡:迟迟、缓慢, 犹疑不决的样子。

6.中心:内心;7.摇摇:心中愁闷难忍。8.谓:说;9.悠悠:遥远、渺茫;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11.实:籽粒;12.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

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

3.诗经中的《关雎黍离采薇》拓展课,怎么设计“体验新乐园”

这个确实比较难设计。

其中《黍离》《采薇》是关于战争的,而《关雎》是关于爱情的。这样的课时设计很好,但实际排练难度大,设计好了是一堂优秀的课,设计不好就是一锅粥。

而且诗经中的篇幅里主人公很少,这必然会给师生互动带来很大的麻烦,跟不要说实践性的特点了。 还有就是我想问一下您是选的上三篇的全部内容还是节选? 追问: 我打算全选,感觉节选太少 回答: 准备用几个课时,我认为最快也得3个课时,慢的话恐怕6个课时也完不了 追问: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接触诗经,应以了解、背诵为主,涉及题目符合年龄特点,不可能像高中、大学里那样讲的太深、太透,所以课时安排还没定,主要想先把教本搞定,难就难在习题设计上。

您对于这两大板块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4.请概括《诗经王风黍离》的创作主旨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5.《诗经.黍离》读后感

《诗经·黍离》读后感

学生读此诗,要准确把握它的主旨,需要了解相关背景,因为诗歌只写了满目的黍稷,遍地的荒草,并未告知此草长于何地,更未提到此地的今昔变化。学生能从诗人缓慢而沉重的步履及“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心理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但无法知道痛苦的原因。

因此,我给学生补充了《诗序》中一段文字:“《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籍此,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诗人痛定思痛后的长歌当哭,明白了用“黍离之悲”表达国家残破之忧。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后世文人常常用“黍”、“稷”、“麦”等农作物来表达忧国之思,与尚书中记载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诗有关。那首诗的作者叫萁子,是殷纣王的叔父,生长于淇县朝哥。据《尚书》卷二记载:微子将朝周,过殷之故墟,见麦秀之蔪々,黍禾之蝇蝇也,曰:‘此故父母之国,宗庙社稷之亡也。’乃为《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据说,殷人听了这歌,都流下了眼泪。

除了让学生知道正是这两首诗开启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忧国意识的先河,而且我还让学生了解其后杨衔之作《洛阳伽蓝记》,曹操唱《情诗》向秀赋《思旧》,直到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的《扬州慢》,其情感可谓一脉相承。作为中学生,自然没有必要研究得如此透彻。但是上面的教学行为,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感受到“珍藏在民族语言里的精神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和自己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1、请概括《诗经

1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2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34《风波》写一个农民家庭里的小风波.这个风波是由张勋复辟引起的.通过《风波》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农村社会现实.就是说当时农村是没有变动的.5。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